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汤琛

作品数:40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文学
  • 6篇历史地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3篇晚清
  • 12篇游记
  • 12篇域外游记
  • 10篇晚清域外游记
  • 6篇文学
  • 5篇诗歌
  • 5篇嬗变
  • 4篇散文
  • 3篇中国散文
  • 3篇士人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意味
  • 2篇域外
  • 2篇诗人
  • 2篇诗学
  • 2篇女性
  • 2篇自我
  • 2篇晚清士人

机构

  • 37篇华南农业大学
  • 5篇中山大学
  • 4篇暨南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广东财经大学

作者

  • 39篇杨汤琛
  • 1篇王威廉
  • 1篇龙扬志
  • 1篇房伟
  • 1篇董迎春
  • 1篇陈剑晖
  • 1篇钟晓毅
  • 1篇江冰
  • 1篇郑焕钊
  • 1篇杨丹丹
  • 1篇田瑛
  • 1篇杨剑敏

传媒

  • 4篇江西社会科学
  • 4篇广州文艺
  • 2篇文艺评论
  • 2篇北方论丛
  • 2篇前沿
  • 2篇文教资料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广东教育学院...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粤海风
  • 1篇南方文坛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文学评论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华文文学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化符号与想象空间:晚清域外游记中的西方博物馆被引量:3
2012年
晚清域外游记中的西方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游览场所,它作为一个承载了多重文化意味的想象空间,成为一个具有包孕性的文化符号,一个构建中国他者与西方自我的重要文化场域,它不仅形塑了强大的西方文明形象,也形塑了西方视野下的东方形象。西方博物馆以集中、有序列的文明展览打破了晚清人凝滞的西方想象,并于潜移默化中带来了一个让晚清人自惭形秽、意欲思变的现实世界。
杨汤琛
关键词:晚清域外游记文化符号
郭嵩焘“越界”的域外书写与现代性体验的发生被引量:2
2011年
一 梁启超曾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讲过这么一个颇具悲剧意味的故事: 光绪二年(1876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哎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杨汤琛
关键词:郭嵩焘现代性体验越界悲剧意味士大夫
错位下的日本想象——甲午前晚清士人的日本游记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在西化的途上蒸蒸日上,并日益转变为清帝国的一个巨大的威胁与强悍的他者,然而,甲午前的晚清士人仍以文化大国的姿态俯视日本,以这样的观照视角所构成的日本想象自然遮蔽了真实而深刻的日本现状,晚清游记中的日本书写由此成为混杂了文化自大、历史缅怀以及虚弱而不平衡等复杂心绪的文化混合物,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关于历史追忆与现实接纳之间发生断裂的时代叙事。
杨汤琛
关键词:晚清士人域外游记
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
2011年
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这种文体自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散骈并用;二是诗文互渗。中国散文文体裂变的先兆发端于晚清域外游记,但过去的文学史家只关注重大的事件、外在的口号之于散文文体变革的意义,却忽视了可能引起文体裂变的那些处于萌芽状态、混沌一片,因而是更曲折潜在的隐性因素。文章还考察了梁启超的"新文体",指出"新文体"散文仍属于旧文学的范畴。一方面,梁启超将我国"杂文学"传统的优势和缺点发挥到极致;另方面,他启迪了中国散文的新变,促成了现代散文格局的重构。
陈剑晖杨汤琛
关键词:中国散文文体近现代嬗变
历史想象力、女性经验、日常美学——新世纪中国女性诗歌嬗变的几种向度
2018年
新世纪女性诗歌既是对20世纪女性诗歌书写的承续,亦有坚定的悖逆与拆解。历史想象力的重铸是"独白"姿态的一种转向,女性诗人从自身转向历史与现实,有效勾连了自我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女性经验的拓展则承续了1990年代女性诗歌的经验书写,但连续中有着鲜明的变异,即女性诗人挣脱了闭抑的、概念化的性别经验的呈现,而将女性经验融入到个人具体的生存境遇之中,并藉此抵达更为阔大的生存本相;日常美学的扩张是新世纪常态化社会语境下,当代女性诗人对于诗歌书写范式的一种自觉选择,将诗意下沉至日常生活,并从中形构出一套寻求诗意的诗学方式。上述三种书写向度都表征了一种新的女性诗歌的形成,包涵了新世纪女性诗人特有的精神立场。
杨汤琛李璐延
关键词:女性诗歌嬗变向度
从自我出发的吟唱——东荡子诗歌论被引量:1
2015年
东荡子的离去,宛然一扇通往美好诗国的门悄然关闭,我们曾经窥见他诗国丰盛的秘密,如今只能通过进入文字森林缅怀诗人远去的足音。面对《王冠》《阿斯加》《不爱之间》这些文字节制、气象旷远的诗作,几个疑问一直盘旋我的脑海,经久不息:一、东荡子大半辈子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边缘人所必遭遇的辛酸与屈辱,见证过人世间的阴暗与污浊,但他的诗歌却拥有黄金般明亮高贵的质地与圆融的诗意世界,这是缘何?
杨汤琛
关键词:诗歌吟唱社会底层边缘人诗作屈辱
他者镜像下被规训的越南女性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绕过惯常的后殖民主义批评思路,尝试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来观照越裔法籍导演陈英雄的成名作《青木瓜之味》,对其镜头语言运用背后的男性权力运作进行揭示。《青木瓜之味》不仅构建了一个洋溢着东方情调的越南,而且也塑造了一群失去主体性的越南女子,在第三世界的男性导演塑造东方女子的影像谱系里,陈英雄镜头下的越南女子,在她们身上彰显了有关第三世界寓言覆盖背后盘根错节的男权话语。
杨汤琛
关键词:男权话语镜头语言
整合与超越——评张桃洲《声音的意味: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
2015年
新诗的格律问题一直与新诗的成长如影随形。可以说。新诗形成以来所遭遇的困境都在这一问题上有着集中体现.以至于成为新诗史上聚讼纷纭的关节点。从胡适、徐志摩、卞之琳、林庚到王力、何其芳、郑敏等,诸位前贤纷纷从理论、技术层面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繁复缠绕的辩论以及话语实践似乎已经透支了这一话题空间.以致在影响的焦虑下.少有当代学人愿意涉险进入这一似乎固化与不再新鲜的语域。
杨汤琛
关键词:新诗格律意味声音话语实践
关于高校鲁迅教学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
2012年
当代高校鲁迅教学面临双重窘境,一方面是学生对鲁迅的冷漠带来鲁迅教学的尴尬,另一方面是学生拘囿于固有的认知模式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曲解。要破解这类教学难题,高校老师需要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入手,一方面要采取多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立体地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从文本出发来进入鲁迅世界。
杨汤琛
关键词:高校鲁迅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论冯至散文的诗性品格被引量:2
2006年
冯至散文的诗性品质表现形而上的超验意味,和冯至作为诗人的性格气质、趣味才情和美学追求紧密联系一起;在外在表象中,诗性一直流荡于冯至散文中的意境的构筑、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的诉求中,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一种整体上的散文诗性美。
杨汤琛
关键词:精神气质意境修辞诗性品格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