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运刚

作品数:59 被引量:414H指数:9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0篇儿童
  • 18篇气管
  • 17篇支气管
  • 10篇哮喘
  • 9篇气管镜
  • 8篇支气管镜
  • 7篇膈肌疲劳
  • 7篇小儿
  • 7篇川崎
  • 7篇川崎病
  • 6篇注射液
  • 6篇冠状
  • 6篇儿童哮喘
  • 6篇肺炎
  • 6篇参麦
  • 5篇衰竭
  • 5篇气道
  • 5篇综合征
  • 5篇疗效
  • 5篇呼吸衰竭

机构

  • 34篇厦门大学
  • 10篇福建医科大学
  • 9篇温州医学院附...
  • 5篇厦门市第一医...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温州医学院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济宁医学院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湖北省妇幼保...
  • 1篇厦门市第二医...

作者

  • 59篇杨运刚
  • 24篇吴谨准
  • 13篇陈幼芬
  • 11篇张正霞
  • 10篇陈莉莉
  • 7篇陈茂荣
  • 6篇严纯雪
  • 4篇陈国兵
  • 4篇朱碧溱
  • 4篇陈先睿
  • 3篇林素莲
  • 3篇蔡栩栩
  • 3篇田维敏
  • 3篇孙秋凤
  • 3篇张宁
  • 2篇陈伟伟
  • 1篇白冬雨
  • 1篇陈丽羡
  • 1篇郭天兴
  • 1篇梁志强

传媒

  • 8篇中国实用儿科...
  • 5篇中华儿科杂志
  • 4篇中华全科医师...
  • 3篇福建医药杂志
  • 3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中华医学会急...
  • 1篇新生儿科杂志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国外医学(呼...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实用护理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6篇2003
  • 6篇2002
  • 2篇2001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探讨(附75例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KD住院患儿75例,经心脏彩超检查分为两组:无冠状动脉扩张(nCAD)组37例和冠状动脉扩张(CAD)组38例。全部患儿测定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记录发热天数,并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的发热时问、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CD3、CD8、CD4/CD8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急性期血小板、CRP、CD4/cD8明显增高与KD并cAD显著独立相关,而血红蛋白、CD8和血清白蛋白则为KD并CAD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急性期可疑KD患者血小板、CRP、CD4/CD8增高或血红蛋白、CD8和血清白蛋白降低可作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早期预测因子。
杨运刚陈茂荣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白蛋白
参麦注射液治疗儿童膈肌疲劳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临床使用参麦注射液对儿童膈肌疲劳的疗效。方法 :35例具有呼吸衰竭及膈肌疲劳的儿童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参麦注射液组 ( A组 )和对照组 ( B组 )。 B组采用抗感染、吸氧和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 ;A组在 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推注。运用电阻抗呼吸图作为疗效标准 ,观察药物使用后 30 min有效例数、膈肌疲劳消失所需的时间及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 :30 min内 ,A组有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1 ) ;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提高血 p H,降低 Pa-CO2 。在降低 Pa CO2 时 ,A组同 B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另外 ,A组患儿膈肌疲劳消失所需时间比 B组患儿短 ( P<0 .0 1 )。结论 :参麦注射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儿童膈肌疲劳的药物 ,且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
严纯雪杨运刚张正霞
关键词:膈肌疲劳参麦注射液中医药疗法
食管婴儿型纤维肉瘤一例被引量:1
2018年
患儿,男,8岁,以“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气喘、呼吸困难2周”为主诉入院。缘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2周前出现气喘、呼吸困难,伴喉鸣,进行性加重,仅能进食少许流质,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胸腹部CT:食管低回声包块,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进一步诊治,转诊至我院.
朱碧溱杨运刚吴谨准
关键词:纤维肉瘤食管进行性吞咽困难婴儿型颈部淋巴结肿大胸腹部CT
中国儿科可弯曲支气管镜术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疫情期间诊疗建议(试行)被引量:8
2020年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所致肺炎(COVID-19)的疫情已经蔓延到儿童。其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包括儿童。传染源主要是SARS-CoV-2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支气管镜诊疗中患儿咳嗽、开放气道等将产生大量的飞沫和分泌物,污染诊室、设备和空气等,甚至感染与患儿近距离接触的医务人员、其他患儿及陪护人员,属于传染高危操作。为此特组织专家撰写儿科可弯曲支气管镜术在SARS-CoV-2感染疫情期间诊疗建议(试行),确立儿科在疫情特殊时期支气管镜诊疗适应证及防控方案,为从事儿科可弯曲支气管镜工作的医务人员提供依据。
陈德晖代继宏韩晓蓉黄燕焦安夏靳蓉李德丽刘文静刘玺诚孟晨孟繁峥石永也唐远平王少超吴亚斌杨运刚朱春梅钟礼立
关键词:无症状感染传染源陪护人员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
1,25-二羟维生素D3对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及VDR表达的影响
田维敏蔡栩栩杨运刚陈伟伟黄萍尚云晓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18例支气管异物合并气道肉芽组织形成
朱碧溱杨运刚吴谨准陈幼芬
川崎病34例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3 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轻、中度冠脉扩张及心包积液均能在 1~ 2年内恢复 ,而重度冠脉扩张成巨大冠脉瘤 (CAA)者则不易恢复 ,留下永久性冠状动脉病变 ,预后不良。另外 ,发现采用ASA +IVIG +IVMP治疗 ,患儿的临床症状较ASA +IVIG治疗的症状更易得到改善 ,而且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 ( 4 4 4%)较ASA +IVIG治疗者 ( 61 .5 %)为低 ,扩张的程度也轻。结论  ( 1 )小儿川崎病 (KD)虽然是全身中小血管内膜的炎症 ,但以心脏冠状动脉最易受累 ,特别是左侧冠状动脉(LCA) ,为小儿时期后天性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原因。 ( 2 )KD急性期在用ASA +IVIG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VMP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有肯定的疗效 ,而在预防CAA方面可能是有效的。
陈茂荣杨运刚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KD心包积液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所致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对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1例ARDS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中男13例,女8例。发病平均年龄1.5岁。病因包括重症肺炎12例(57%),严重脓毒症4例,吸入性肺炎4例,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痊愈13例(65%)、死亡8例,其中4例吸入性肺炎所致ARDS经多次支气管肺泡灌洗、呼吸机支持等治疗,全部治愈;1例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痊愈;重症肺炎痊愈6例。4例患儿给予了血液净化(CBP)治疗,2例脓毒症患儿好转,另2例重症肺炎患儿病情无改善。8例死亡患儿最后均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结论不同病因所致ARDS治疗的侧重点不同,吸入性肺炎者应尽早行支气管肺泡灌洗,重症肺炎予针对性抗感染,脓毒症者应尽早行血液净化治疗。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陈国兵吴谨准杨运刚陈幼芬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儿童
儿童慢性呼吸衰竭家庭机械通气11例效果分析及随访管理
2021年
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儿童慢性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的11例慢性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生长发育情况、生命质量、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11例患儿中,男性8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为26 d~13岁,开始家庭机械通气的年龄为3个月~13岁。8例原发病为神经肌肉疾病,3例为呼吸道疾病。11例患儿医院内机械通气时间最短者2周,最长者8个月。6例机械通气的方式为气管造口+有创通气,5例为鼻/面罩+无创通气,11例患儿均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家庭机械通气时间为3~27个月。随访至2020年3月31日,11例患儿耐受性可、生命质量提高、营养状况改善、安全性可;1例随访9个月后失访,1例因住院检查继发重症腺病毒肺炎死亡以外,其余9例均存活,其中4例已停用呼吸机治疗,4例曾因肺炎再次入院治疗1~2次,所有患儿均未发生与使用家庭呼吸机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儿童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安全性良好,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儿来说是一种可探索的长期治疗方案。
朱碧溱林丽华吴谨准陈国兵杨运刚
关键词:呼吸功能不全儿童
儿童气管幼年性黄色肉芽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1年
目的探讨儿童气管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气管幼年黄色肉芽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1岁10个月,以反复喘息为主要表现,常规抗感染、全身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效果不佳。电子支气管镜提示患儿声门下气管侧壁可见1个直径约0.8 cm的淡黄色肿物,表面光滑,阻塞气管腔约60%。经显微喉镜下激光切除肿物,手术局部行CO2冷冻治疗,病理及免疫组化提示为幼年性黄色肉芽肿。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检索建库至2020年8月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以"幼年性黄色肉芽肿"和"儿童"为关键词组合检索,共检索到8篇文献报道了8例儿童气管或喉部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者。结论儿童气管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罕见,当出现严重气道梗阻时,可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激光切除肿物联合CO2冷冻切口,既可解除气道梗阻,又能减少局部肉芽形成。
陈莉莉林丽华周燚韩海伟白冬雨杨运刚
关键词: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气道儿童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