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髓
  • 4篇细胞
  • 3篇蛋白
  • 3篇粒细胞
  • 3篇聚体
  • 3篇二聚体
  • 3篇D-二聚体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粒细胞白血病
  • 2篇淋巴
  • 2篇急性
  • 2篇骨髓瘤
  • 2篇儿童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2篇LDH
  • 2篇MCV
  • 1篇血管

机构

  • 1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2篇林晓燕
  • 5篇金宏伟
  • 4篇邵根阵
  • 3篇周建锋
  • 2篇姚弘
  • 1篇林永志
  • 1篇王秋菊
  • 1篇赵江宁
  • 1篇晁鹏丽
  • 1篇陈振胜
  • 1篇张鹏
  • 1篇谢芳
  • 1篇张惠林
  • 1篇张忠英
  • 1篇刘莉莉

传媒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0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厦门地区6~12岁儿童血红蛋白参考区间设置及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厦门地区健康学龄儿童(6~12周岁)血红蛋白(Hb)的结果并设置该年龄段的参考范围。方法采集学龄儿童末梢血一滴,滴于检测试纸条上,置于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MissionHB血红蛋白分析仪上检测Hb结果并记录。同时称量儿童身高、体重,根据BMI计算公式,算出BMI结果。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设置Hb和体重指数(BMI)的95%置信区间,并对这两个项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厦门地区6~12岁儿童外周血Hb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意义(P:0.868,P>0.05),但年龄差异对Hb的结果有影响(P:0.000,P<0.05)。取95%置信区间对各年龄段Hb参考区间进行分段设置,并对健康6~12岁儿童的BMI与Hb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Hb水平与儿童的BMI存在相关性(rs:0.129,P:0.000,P<0.01)。结论建立健康学龄儿童(6~12岁)末梢血Hb的参考区间,对于客观评价学龄儿童Hb水平,营养状况的评估及疾病的早期发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林晓玲林晓燕
关键词:血红蛋白
MCV、RDW、LDH和SF联合检测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贫血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MCV、RDW、乳酸脱氢酶(LDH)和铁蛋白(SF)联合检测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巨幼细胞贫血(MA)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29例巨幼细胞贫血和3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初诊患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应用德国罗氏公司生产的RocheMODU-LARPPI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速率法原理测定血浆LDH,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E170采用电化学发光原理检测血浆铁蛋白及应用美国雅培CD3700全自动血常规仪测定全血各项参数并自动演算出MCV和RDW数值。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MDS组和MA组的MCV、RDW、LDH和SF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检测MCV、RDW、LDH和SF对鉴别诊断MDS和MA具有临床意义,并有显著的社会效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林晓燕金宏伟林永志邵根阵
关键词:MCVRDWLDHMDS
老年高血压及并发脑梗死病人血浆Hay与D-二聚体检测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及并发脑梗死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ay)与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老年高血压病人43例,老年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病人86例,应用循环酶法检测其血浆Hcy浓度,应用比浊法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并脑梗死组血浆Hcy和D-二聚体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82.55、59.12,q=2.83~16.40,P<0.05),且老年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并脑梗死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q=5.56、10.88,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浆Hcy和D-二聚体水平对老年高血压和高血压所致脑梗死的预防、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林晓燕金宏伟邵根阵
关键词:高血压脑梗死半胱氨酸D-二聚体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LDH、HBDH、GGT及尿酸的变化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LDH)、丁酸脱氢酶(HBDH)、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尿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PL患者31例(观察组)和健康体检者31名(对照组),采用德国罗氏ModularPPI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分别检测2组LDH、HBDH、GGT及尿酸(URIC)水平。结果观察组LDH、HB-DH高于对照组,URI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LDH、HBDH及URIC水平可在临床上对APL具有早期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
陈振胜林晓燕金宏伟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尿酸Γ-谷氨酰转肽酶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D-二聚体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 WF:Ag)、D-二聚体对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的6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MM组,另同期体检健康者199例为对照组。两组v WF:Ag、D-二聚体的检测采用法国思塔高(STAGO)公司的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为法国思塔高公司的血凝配套试剂,严格按说明书操作。结果采用SPSS 18统计学软件处理,MM组和对照组间的v WF:Ag、D-二聚体比较采用F检验和t检验,MM治疗前和缓解后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v WF:Ag、D-二聚体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组明显高于正常健康组,两组间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MM治疗缓解后组比MM治疗前组的血浆v WF:Ag、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浆v WF:Ag和D-二聚体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林晓燕周建锋张鹏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多发性骨髓瘤
血浆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和凝血因子Ⅶ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 探讨淋巴瘤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初诊淋巴瘤患者115例.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瘤诊断及疗效标准,将患者分为化疗缓解组(76例)和化疗未缓解组(39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3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凝血因子Ⅶ(FⅦ)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等凝血和纤溶指标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法比较淋巴瘤分期及治疗结果分层患者间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对D-D与LDH、疾病分期的相关性进行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D辅助诊断淋巴瘤并发血栓的效能.结果 淋巴瘤患者血浆D-D、vWF:Ag水平和FⅦ活性[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 240 ng/ml (1 610 ng/ml)比250 ng/ml(43 ng/ml),Z=-10.728,P<0.01;170 ng/ml(113 ng/ml)比105 ng/ml (28 ng/ml),Z=-6.425,P<0.01;120%(26%)比96%(26%),Z=-4.602,P<0.01];随着Ann Arbor分期升高,血浆D-D、vWF:Ag水平和FⅦ活性也逐渐增高(均P<0.05);血浆D-D、vWF:Ag水平及FⅦ活性在淋巴瘤并发血栓组高于未并发血栓组(均P<0.01),D-D和vWF:Ag水平在化疗缓解组均低于化疗未缓解组(均P<0.01).血浆D-D水平与LDH水平、Ann Arbor分期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4、0.530,均P<0.01).血浆D-D水平为1 735 ng/ml时,诊断淋巴瘤患者是否发生血栓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5.7%,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约登指数最高(0.675).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血浆D-D等凝血和纤溶指标评估淋巴瘤患者凝血和纤溶情况,实时监测血浆D-D水平可判断淋巴瘤患者血栓形成趋势,并可能对评估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林晓燕刘莉莉周建锋赵江宁
关键词:淋巴瘤D-二聚体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变伴骨髓纤维化1例
2010年
林晓燕邵根阵王秋菊
关键词:骨髓纤维化
血小板参数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对重症颅脑损伤(sTBI)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转归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21年8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sTBI患者14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转归将s TBI患者划分为好转组(99例)及死亡组(5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4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收集好转组与死亡组治疗前(初入院)和治疗后(出院前或死亡前)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资料,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并将两组分别与对照组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观察差异。结果:(1)治疗前,好转组各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PLT较对照组、好转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MPV、PDW和P–LCR与对照组、好转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治疗后,好转组各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PLT较对照组、好转组明显降低,MPV、PDW和P–LCR均较对照组、好转组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治疗后,好转组患者的PLT较治疗前明显增高,MPV、PDW和P–LC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4)治疗后,死亡组患者的PL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PV、PDW和P–LCR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小板各参数与sTBI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治疗后PLT降低和MPV、PDW、P–LCR升高均提示sTBI患者预后不良。
林晓燕黄梅玲谢芳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血小板参数病情发展预后转归
骨髓涂片发现中性粒细胞吞噬马尔尼菲篮状菌一例被引量:1
2019年
艾滋病患者骨髓涂片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吞噬的现象较为罕见。本例患者外伤后出现右下腹持续性隐痛,伴消瘦、皮疹,骨髓涂片见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吞噬腊肠型或类圆形真菌孢子,高度疑似马尔尼菲篮状菌,最终确诊为艾滋病。
林晓燕
关键词:骨髓涂片中性粒细胞艾滋病患者真菌孢子右下腹
Hb和血清白/球比值、hsCRP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意义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Hb)和血清白/球比值(A/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为初诊病例),入院治疗前留取血标本,100名年龄、性别相仿的健康人作对照。应用各相关仪器检测全血Hb值和血清白/球比值及hsCRP水平;并与MM组骨髓瘤细胞所占比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M患者Hb和血清白/球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5);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5);且与骨髓瘤细胞比例存在相关性(-1
林晓燕邵根阵姚弘金宏伟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超敏C反应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