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燕燕

作品数:1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言语
  • 2篇言语行为
  • 2篇语言
  • 2篇文化交际
  • 2篇教育
  • 2篇跨文化
  • 2篇跨文化交际
  • 2篇交际
  • 2篇非言语
  • 2篇非言语行为
  • 1篇代表作
  • 1篇代表作家
  • 1篇地震
  • 1篇新思潮派
  • 1篇语言表现
  • 1篇灾害
  • 1篇灾害报道
  • 1篇中国教育
  • 1篇中国自然灾害
  • 1篇人性

机构

  • 9篇华北科技学院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作者

  • 9篇林燕燕
  • 2篇田孝平
  • 1篇丁艳艳
  • 1篇郑玲玲
  • 1篇苏昊明
  • 1篇石小娟

传媒

  • 2篇华北科技学院...
  • 2篇芒种(下半月...
  • 2篇才智
  • 1篇作家
  • 1篇继续教育研究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几个关键要素——从中日文化比较的视角出发
2009年
文化知识的缺乏已经成为日语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本文主要从语言和非言语行为两个方面的中日文化比较来论述跨文化交际。
林燕燕田孝平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中的双重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介绍了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基本内容,归纳了外语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非言语行为的技巧;并在分析非言语行为与外语教学文化渗透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言语行为交际的教学策略。
林燕燕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外语课堂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日本教育对中国教育之启示初探被引量:3
2011年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引进与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由国家分配转变为市场与人才的双向选择,这一转变,需要整个教育体系以及政府,高校,社会和就业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进行。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学习日本的教育希望能对我国教育有所启示。
郑玲玲林燕燕
关键词:教育就业指导体系
论高校日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被引量:1
2011年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现象。在我国,继续教育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继续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新的知识、技术、方法,同时也包括一些新的信息和理念。高校日语教师的继续教育目的是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为日语教学服务。总之,教师素质的高低,师资队伍的好坏必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文章将从高校日语教师师资队伍现状出发,重点分析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并针对继续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田孝平林燕燕
关键词:日语教师继续教育
森鸥外的个人主义观——以《舞姬》的恋爱主题为中心被引量:1
2014年
在近代日本文学中,个人主义在此起彼伏的文学思潮背景下开始显现,并且不断明朗化。以森鸥外为代表的日本近代主流作家群体从个人主义的复苏和重建的视域中确立了独具时代意义的日本近代文学。鉴于日本近代文学中的"恋爱"主题最能鲜明地表现近代日本人独立、自由的个人主义,本文试通过分析森鸥外《舞姬》中的恋爱主题,初步探究森鸥外个人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
林燕燕
关键词:森鸥外《舞姬》
从《鼻子》看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人性
2014年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以深刻的寓意、独特的构思以及精练的语言受到广泛青睐,与森欧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大巨匠。他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这一流派的特点是对现实的描写客观、理智,而且刻意追求艺术技巧。
林燕燕苏昊明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鼻子》人性夏目漱石代表作家新思潮派
试论《白河夜船》的黑白世界
2014年
《白河夜船》通过梦境将寺子的心路历程完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也随之坠入黑白的睡眠世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烦恼与酸楚,与小说的主人公一起徜徉于吉本芭娜娜独特的文学世界中。本文对梦境的描述进行了分析。
林燕燕
关键词:黑白世界
日本三大报纸对中国自然灾害的报道——以芦山地震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由于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害性,往往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国在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环境、新闻体制等方面的不同,在报道自然灾害方面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从国外媒体对中国自然灾害的报道也能看出他们的对华印象。本文从媒体影响力这一视角出发,分析日本三大报纸对芦山地震的报道,总结日本主流媒体对华自然灾害报道的特征,进而探究新视角下日本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印象。
林燕燕石小娟丁艳艳
体态语语言表现之中日比较——以“喜”的面部表情为中心被引量:1
2013年
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是人类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而面部表情又是体态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语言中"喜"的面部表情的语言表现进行比较,探讨了两国在体态语语言表现上的差异,试图从体态语这个比较特殊的角度对中日语言表现做进一步的剖析。
林燕燕
关键词:体态语语言表现面部表情喜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