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柴方源

作品数:4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聚合物驱
  • 1篇一体化
  • 1篇油层
  • 1篇油气
  • 1篇油气来源
  • 1篇油气运移
  • 1篇油气运移特征
  • 1篇运移
  • 1篇运移特征
  • 1篇提高采收率
  • 1篇驱油
  • 1篇相对分子质量
  • 1篇聚合物驱油
  • 1篇分注
  • 1篇分注技术
  • 1篇扶余油层
  • 1篇采收率
  • 1篇全过程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作者

  • 4篇柴方源
  • 1篇王卓卓
  • 1篇康红庆
  • 1篇王渝明
  • 1篇孙强
  • 1篇王加滢
  • 1篇徐德奎
  • 1篇李国会
  • 1篇蔡萌
  • 1篇施立志
  • 1篇赵起越

传媒

  • 2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朝阳沟-长春岭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特征被引量:2
2012年
朝阳沟-长春岭地区青山口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厚度大,油气富集是否与其有直接关系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研究表明,朝阳沟至长春岭构造带之间本地烃源岩生烃能力有限,绝大多数原油与其临近的三肇凹陷或王府凹陷具有较好的对比性。南西-北东向展布的河道砂体和南北向的断裂构成了油气由三肇凹陷向朝阳沟构造及由王府凹陷向长春岭构造运移的疏导体系。三肇凹陷与王府凹陷内生成的油气在超压作用下垂向下排到扶余油层,并在流体势场的作用下,沿断层和砂体构成的复合疏导体系向朝阳沟-长春岭低势区侧向运移,进而在构造高部位形成了以构造为主控的岩性-构造油气藏,在面向主力烃源岩区一侧的斜坡部位形成了上倾尖灭的断层-岩性油藏。
柴方源李国会施立志王卓卓
关键词:扶余油层油气来源
提高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庆油田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但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逐渐深入,开采对象变差,开发难度增大,提高采...
柴方源
关键词:聚合物驱油
聚合物驱阶段提高采收率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15
2013年
为了预测聚合物驱开发指标,根据实际生产数据,综合应用驱替特征曲线和经验回归方法,建立了聚合物用量与提高采收率变化规律的预测模型。并对A油田39个一类油层和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区块进行拟合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在半对数坐标系下,聚合物用量与提高采收率成线性关系;在聚合物驱的含水稳定阶段与含水回升阶段,该方法预测精确度较高,提高采收率绝对误差为0.01%~0.58%,相对误差为0.09%~6.24%。该预测模型能够应用于聚合物驱的长远规划与年度规划,也可用于聚合物驱开发调整措施效果评价和确定单井组转后续水驱时机。
王渝明王加滢康红庆孙强柴方源赵起越
关键词: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
二、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全过程一体化分注技术被引量:18
2013年
随着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的不断深入,渗透率低、层间矛盾大的二、三类油层已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原有聚驱分层注入技术存在投捞测试难度大、投捞成功率较低、水驱聚驱转换需更换管柱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无法进行规模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发展研究了聚合物驱全过程一体化分注技术,设计研究了全过程一体化偏心配注器、低黏损高节流压力调节器和高黏损低压力损失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器,实现了高渗透层段注入量及中、低渗透层段相对分子质量的双重控制;分注管柱与水驱工艺完全兼容,管柱可同时满足空白水驱、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全过程分注需要,降低投资和施工成本。1136口井现场应用表明:应用新型分注工艺后,二、三类油层的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原油采收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柴方源徐德奎蔡萌
关键词:聚合物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