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浆
  • 5篇血浆置换
  • 4篇骨髓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多发性骨髓瘤
  • 3篇血型
  • 3篇输血
  • 3篇细胞
  • 3篇骨髓瘤
  • 2篇血功能
  • 2篇血浆置换术
  • 2篇血浆置换术治...
  • 2篇血浆置换治疗
  • 2篇置换术
  • 2篇凝血
  • 2篇抗体
  • 2篇老年
  • 2篇老年人
  • 2篇骨髓穿刺

机构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梁晓林
  • 7篇王桂君
  • 6篇王仲泉
  • 4篇徐忠华
  • 2篇郎嵘
  • 2篇陈燕
  • 1篇槐庆元
  • 1篇贾保祥

传媒

  • 9篇北京医学
  • 2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国输血协会...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浆置换治疗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
目的对于严重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人,在不输血的情况下,使用血浆置换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探讨。方法选用严重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例,在不输血的情况下静卧吸氧,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球和血浆置换的方法观察疗效。结果与结...
徐忠华梁晓林
文献传递
巩固化疗结合血浆置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一例报告
2005年
郎嵘梁晓林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浆置换术治疗巩固化疗造血功能障碍高黏滞血症浆细胞病
多发性骨髓瘤引起血型鉴定错误一例报告被引量:1
2006年
梁晓林王仲泉王桂君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型骨髓瘤细胞视力模糊骨髓穿刺尿素氮
血浆置换频率和量对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衰竭患者M蛋白清除率作用的探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频率和量对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衰竭患者M蛋白清除率的作用。方法选择22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功能不同程度损伤并在化疗期间进行血浆置换的患者,分为3组:第1组(M蛋白平均值80g/L组)每日置换1次,置换量为1500ml,连续5d;第2组(M蛋白35g/L组)每日置换1次,置换量为1500ml,连续5d;第3组(M蛋白35g/L组)隔日置换1次,置换量为800ml,连续5d。每组分别在置换3d和5d后检测血液中M蛋白的含量。结果第1组M蛋白3d后下降54.3%,5d后下降78.5%;第2组M蛋白3d后下降49.7%,5d后下降79.7%;第3组M蛋白3d后下降37.1%,5d后下降45.7%。结论在使用有效化疗的同时,连续血浆置换且置换量大,可迅速降低患者血中的M蛋白,减少肾衰竭的发生。
梁晓林王仲泉王桂君徐忠华
关键词:血浆置换多发性骨髓瘤M蛋白肾衰竭
血浆置换治疗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例报告
2005年
徐忠华梁晓林
关键词:血浆置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功能紊乱
尿毒症患者输血对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肾移植术前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则是预防移植肾排斥反应的重要检测之一。PRA的产生主要由输血、妇女妊娠和器官移植物刺激所致,是导致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的重要因素之一。肾移植术前高致敏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的几率较高。因此了解肾移植术前尿毒症患者由于输血导致PRA产生的因素,对于避免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郎嵘王桂君梁晓林贾保祥
关键词:群体反应性抗体尿毒症患者抗体产生输血肾移植术后肾移植术前
白血病引起血型抗原表达改变1例报告被引量:1
2008年
患者女.43岁.于2004年6月7日因月经过多来本院就诊。实验室检查:血WBC4.0×10^9/L。RBC 2.03×10^9/L。HCT 24.1%.PLT 290×10^9/L,经骨髓穿刺涂片、细菌化学染色、免疫分型等检查诊断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BO血型为O型:申请输血后ABO血型检查.正定型为O型。
王桂君梁晓林陈燕
关键词: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型检查抗原表达骨髓穿刺涂片化学染色
血浆置换术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报告
2004年
梁晓林徐忠华
关键词:血浆置换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抗体病理特征
红细胞输注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输注量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30例择期手术患者输入红细胞后6h内主要凝血指标的变化和临床出血情况。根据输注红细胞量分为6U组、10U组和20U组,每组10例,输注前检测各组主要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果患者输入红细胞6U、10U、20U后,血小板(PLT)分别为(166±50)×109/L﹑(85±25×)109/L﹑(30±20)×109/L;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为(13±2)s﹑(16.2±2.2)s﹑(22.6±2.8)s;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为(26.0±8.4)s﹑(49±11)s﹑(69.0±7.6)s;纤维蛋白原(Fg)含量分别为(3.1±0.9)g/L﹑(1.9±0.6)g/L、(0.8±0.5)g/L,各组间四项凝血指标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出血情况分别为渗血不明显、渗血明显、渗血十分明显。结论输入红细胞﹥10U时应立即补充相应的凝血成分,以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
梁晓林槐庆元王仲泉
关键词:红细胞凝血功能输注
老年人ABO血型正反定不一致37例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ABO血型正反定不一致的46例标本中,有37例≥60岁的老年患者。可能由于老年人器官储备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免疫功能下降[1],ABO血型抗体也减弱,对血型的正确鉴定有一定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标本来源来源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临床输血血型检测中ABO血型正反定不一致老年患者血标本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60~91岁,平均(78.6±9.7)岁。内科慢性贫血,血红蛋白450~730g/L21例,
梁晓林王桂君王仲泉
关键词:ABO血型抗体老年人血型检测临床输血标本来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