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晓蓉
- 作品数:71 被引量:332H指数:9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议程设置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内在矛盾——美国传播学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视野被引量:39
- 1999年
- “议程设置”是本世纪60 、70 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假设式理论。李普曼是这一理论的最早论述者。他于本世纪20 年代初形成有关“议程设置”的基本想法;经美国传播学经验主义者的深化,在60 年代形成一个初步的形态。70 年代,该理论研究者赋予可检验的形式和论述方法,拓展了内容分析、媒介模式、受众研究等其他领域的探讨。80 年代后期,这一理论研究出现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模式。
- 殷晓蓉
- 关键词:传播学经验主义
- 都市期刊生态结构的比较研究——以纽约和上海为例
- 2007年
- 期刊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别能够与都市要素相融合的大众传播媒介。这里的“都市要素”包括地理位置、人口构成、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文化氛围和新兴思潮等。对于纽约、巴黎、米兰或东京之类的国际化大都市而言,现代期刊既有实用意义,又有象征意义。现围绕城市期刊生态结构的主题,以纽约和上海为例,做一比较研究。范围涉及国际化大都市与期刊的发展基地、现代期刊的影响范围和作用、以流动为标志的期刊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等方面。
- 殷晓蓉方筱丽
- 关键词:生态结构
- 网络时代:麦克卢汉何以东山再起?被引量:12
- 2003年
- 麦克卢汉(1911-1980年)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经历过从文学批评家向媒介分析学者转变的过程.
- 殷晓蓉
- 关键词:麦克卢汉网络媒体信息服务
- 生于冷战、超乎冷战的因特网被引量:3
- 2002年
- 因特网是由冷战的军事技术的需要直接催生的 ,但因特网的内在机制却包含了与冷战思维相对抗的因素。因特网之趋于商用和民用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其早期设计者的想象 ,这个过程与冷战及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变化相吻合 ,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 殷晓蓉
- 关键词:冷战因特网社会文化意义
- 呈现与缺失:传播学研究中的“空间及其关系”
- <正>作为学科,传播学的历史并不悠久。通常认为,它发源和积累于19世纪,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发展。其间经历了欧洲思想向北美的转移,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崛起,以及美国特殊历史条件的培育。自上世纪6...
- 殷晓蓉
- 文献传递
- 从电报的两重世界看“传播”的神秘意蕴——对功能主义传播学研究趋向的思考被引量:2
- 2012年
- 自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传播学登上历史舞台,"传播"一词也成为一门新学科的研究对象。"传播"从神秘的、日常的用语逐渐过渡到学科用语,其间历程与主流传播学研究地位的确立,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在这一语境之下,传播研究明确地朝向经验主义发展,它与作为其诞生,
- 殷晓蓉
- 关键词:功能主义电报经验主义
- 城市冲突研究中的学科交融——以传播“关系”和“意义”为导向被引量:1
- 2016年
- 现有传播学对于本学科与社会学之间关联的讨论,往往围绕几方面而展开:学科诞生的前后承继,随拉扎斯菲尔德等奠基人的学术方向移动的轨迹,作为经验主义方法(特别是抽样调查法或实地调查法中的问卷设计、抽样、统计等)的重要来源和持续不断的影响,等等。而从关系和意义的角度看待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融合或转向"的问题,就跳出了原有学术框架。以"城市冲突"研究这一具体问题为中心,在不同时代的社会转型及相关问题的演变中,社会学和传播学两大领域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的联系,可以此重新理解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接,以及传播学学科本身的反思和持续发展。
- 殷晓蓉
- 关键词:学科交融
-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交往思想——现代城市人际传播研究的开端
- 近年来,在传播学研究中,芝加哥学派日益引起关注。传播学家凯瑞的一句话:"几年前我决定认真研读传播学著作,一位明智之士建议我从约翰.杜威开始。这是一个令我从不后悔的选择",唤起了诸多传播学子对于芝加哥学派的神往;而现代社会...
- 殷晓蓉
- 文献传递
- “媒介帝国主义”和“数字鸿沟”--概念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的分析比较
- “媒介帝国主义”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到90年代又被重新间接地提起的概念。它的产生与媒介联合体凭借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资源,向全球进行渗透并施加影响有关,也与一个盛行激进主义的年代有关。围绕着这个概念,联合国教科...
- 殷晓蓉
- 关键词:媒介帝国主义传播学数字鸿沟网络社会
- 文献传递
- 传播学何去何从?——基于时代变革的追问与思考被引量:7
- 2015年
- 传播学何去何从?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常议常新,难免屡屡落入挂一漏万的境地,也仍将"集焦虑与希望于一身"地向未来开放。本文强调的是对于某些司空见惯的概念、现象和说法进行追问、潜入和思考,强调通过历史的回溯来解释当代的走向,以及当代的变革对于原有思维方式的冲击。
- 殷晓蓉
- 关键词: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