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华雄

作品数:27 被引量:122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细胞
  • 9篇肿瘤
  • 8篇免疫
  • 6篇乳头
  • 6篇组织化学
  • 6篇免疫组织
  • 6篇免疫组织化学
  • 5篇蛋白
  • 5篇瘤病毒
  • 4篇乳头瘤
  • 4篇乳头瘤病毒
  • 4篇腺癌
  • 3篇蛋白表达
  • 3篇原位
  • 3篇原位杂交
  • 3篇人乳
  • 3篇人乳头瘤
  • 3篇人乳头瘤病毒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机构

  • 25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福建省肿瘤医...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浙江省肿瘤医...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武汉市普爱医...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27篇潘华雄
  • 5篇黄邦杏
  • 5篇聂秀
  • 4篇黄韬
  • 3篇贺骏
  • 3篇明洁
  • 3篇王秀红
  • 3篇刘春萍
  • 3篇吴翠环
  • 3篇杨秀萍
  • 2篇韩萍
  • 2篇陈立波
  • 2篇翁密霞
  • 2篇许霞
  • 2篇郑丽端
  • 2篇王瑞国
  • 2篇杨炼
  • 2篇罗晓青
  • 1篇吕清
  • 1篇周晟

传媒

  • 4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解剖学报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肿瘤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冶金工业...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3年6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38例经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均行MRI检查评估肿瘤大小,术后病理检查再次评估肿瘤大小。结果39.5%(15/38)肿瘤呈向心性缩小,其中10.5%(4/38)肿瘤向心性缩小周围无病灶残留,29.0%(11/38)肿瘤向心性缩小但周围仍有癌灶残留;60.5%(23/38)肿瘤呈筛状缩小。对肿瘤大小的评估,MRI检查肿瘤大小与病理切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P<0.01)。结论MRI可以较准确评估新辅助化疗后残余肿瘤大小,在保乳手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春萍潘华雄杨帆明洁黄韬
关键词:乳腺肿瘤新辅助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检测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通过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感染状况,初步探讨高危型HPV感染与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4例非小细胞肺癌及18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HPV16/18两型DNA相关序列,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PV16/18E6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及肺良性病变组中高危型HPVDNA阳性率分别为43.18%(19/44)和5.56%(1/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肺癌组E6癌蛋白的检出率为36.36%(16/44),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病例(0/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统计分析显示:高危型HPV感染与肿瘤临床分期(Ⅰ~Ⅱ期)、吸烟史有关,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病理分型、肿瘤发生部位、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可能与HPV16/18型感染有关;免疫组化检测E6癌蛋白简便可信,可作为检测高危型HPV感染的常规方法。
黄邦杏吴翠王秀红潘华雄袁永辉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人乳头瘤病毒
肺鳞状细胞癌中人类乳头瘤病毒16/18感染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研究肺鳞状细胞癌中HPV 16/18型感染状态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原位杂交检测肺鳞状细胞癌中HPV 16/18 DNA,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形态学观察癌组织中的挖空细胞。结果44例肺鳞状细胞癌中,23例(52.27%)HPV 16/18型呈整合状态,9例(20.45%)呈大部分游离少许整合状态,12例(27.27%)阴性。15例非肿瘤肺组织标本中未检测到HPV 16/18型,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27例肺鳞状细胞癌(61.36%)P53蛋白阳性,其表达与HPV16/18在癌细胞中的存在状态有关(P<0.05);19例(43.18%)可见挖空细胞。HPV的感染、挖空细胞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结论HPV感染可能是一部分肺鳞状细胞癌的致癌因素之一,这部分癌中P53的表达显著低于HPV阴性和存在游离状态HPV的病例。挖空细胞某种程度上预示HPV的感染,但不是确定HPV感染的良好指标。
潘华雄吴翠环周晟徐毅王秀红黄邦杏王智园
关键词:肺鳞状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P53蛋白原位杂交挖空细胞
160例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 观察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年龄≥18岁的160例LCH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0例患者中男110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2.2∶1),中位年龄33(18~73)岁.160例患者共有222个病变部位,包括骨骼172处(77.5%),淋巴结13处(5.8%),口腔8处(3.6%),皮肤及肝脏各5处(2.2%),眼眶及肺各4处(1.8%),胸锁关节3处(1.4%),消化道、耳及甲状腺各2处(0.9%),肾上腺及舌下腺各1处(0.5%).1个脏器受累150例(93.8%),2个以上脏器受累10例(6.2%).外院临床误诊77例(48.1%),其中骨肿瘤(包括骨巨细胞瘤、纤维结构不良、软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及骨肉瘤)28例,骨结核13例,脑膜瘤9例,骨囊肿、慢性骨髓炎及尿崩症各5例,皮肤病及恶性淋巴瘤各4例,皮肤慢性溃疡、慢性中耳炎、肺癌及口腔癌各1例.结论 成人LCH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单系统病灶占绝对优势,多发生于骨骼系统.成人LCH临床表现多样化,易于延误诊断.
许霞聂秀熊文潘华雄王威亚杨群培廖殿英刘卫平
关键词:成年人误诊
HPV感染与p53蛋白及P-糖蛋白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及其与p53蛋白和P糖蛋白(Pgp)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76例NSCLC组织中HPVDNA及其E6、E7原癌蛋白、p53蛋白和Pgp的表达情况。结果:NSCLC中HPVDNA及其E6、E7原癌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40.8%(31/76)、43.4%(33/76),2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78.9%(60/76);p53蛋白和Pgp的阳性率分别为63.2%(48/76)、59.2%(45/76),且HPV感染阳性组中p53蛋白的表达率为80.6%(25/31),显著高于阴性组51.1%(23/45)(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组中Pgp的表达率为68.8%(33/48),显著高于阴性组42.9%(12/28)(P<0.05);而HPV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间Pg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HPV感染与高、中分化程度的NSCLC及吸烟有关。结论:HPV感染可能是NSCLC发生的另一重要病因学因素,且HPV感染可能导致p53基因突变,后者可能促进肺癌耐药性的增加。
郭峻莉吴翠环袁春艳汪永平潘华雄丁凡
关键词:蛋白质P53P-糖蛋白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状突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状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探讨其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本院1例皮肤BPDC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BPDCN好发于老年男性,常以无症状性孤立或多发肿块为首发症状,可多部位受累,偏嗜皮肤,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中等大小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及皮下组织,瘤细胞胞质少,核不规则,染色质细,核分裂多见,无坏死及嗜表皮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123、CD56、CD43阳性,少数细胞CD4、CD7和TdT阳性,B系、T系及髓、单核系标记均阴性。结论:BPDCN是罕见的淋巴造血系统高度侵袭性肿瘤,结合瘤细胞形态、生长方式及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同时应注意与其他皮肤原发或继发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相鉴别。
王瑞国罗晓青潘华雄
关键词:母细胞性免疫组化
对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理解和认识被引量:22
2016年
近年来,有关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的文章越来越多,EBV+LPD被使用越来越广。然而,其中所指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由此引发了理解的困惑和交流的障碍。为此,我们通过文献复习和实际病例观察对EBV+LPD的概念进行梳理和澄清,并阐述我们对EBV+LPD的理解和认识。总体而言,目前主流观点认为,EBV+LPD是指EBV感染的一组具有谱系的淋巴组织疾病,其中包括增生性、交界性、肿瘤性疾病。根据这个概念,EBV+LPD不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和急性重症EBV感染(EBV+嗜血细胞综合征、爆发性IM、致死性IM、爆发性EBV+T-LPD等),也不包括已经明确命名的EBV+淋巴瘤(如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EBV+LPD目前包括:(1)EBV+B细胞-LPD:淋巴瘤样肉芽肿、EBV+免疫缺陷相关LPD、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B细胞型、老年性EBV+B细胞-LPD等。(2)EBV+T/NK细胞-LPD:CAEBV-T/NK细胞型、种痘样水疱病、蚊叮超敏反应等。根据EBV+T/NK细胞-LPD的发展进程,通常可分为1级、2级和3级三个级别。第1级为增生性疾病,第2级为交界性疾病,第3级为肿瘤性疾病。EBV+LPD不同于单纯的增生性疾病(如IM)但又有重叠,也不同于典型的肿瘤性疾病(如NK/T细胞淋巴瘤)但也有重叠。临床上提高警惕,尽早识别与EBV+LPD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的苗头,从而及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在并发症发生后积极治疗挽救生命,应作为管控这类疾病更重要的任务。
周小鸽张燕林谢建兰黄雨华郑媛媛李文生陈浩刘芳潘华雄韦萍王哲胡余昌杨开颜肖华亮吴梅娟尹为华梅开勇陈刚阎晓初孟刚徐钢李娟田素芳朱军宋玉琴张伟京
关键词: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疱疹病毒4型
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胃癌一例
2008年
患者男,78岁。腹痛1年余伴有呕血,于2007年5月30日入院。体检:中腹部、右下腹及左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脐周可触及一大小约4cm×5cm的肿块,质稍硬,表面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尚可,有压痛,肝脾肋下未及,
郑丽端杨秀萍潘华雄聂秀贺骏吕清
关键词: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胃癌表面光滑左上腹右下腹反跳痛
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单克隆抗体m590抑制乳腺癌细胞增生和迁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IGF—IR)抗体,m590,抑制乳腺癌细胞增生、迁移及其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免疫印迹法、免疫荧光细胞染色及其他试验检测m590对MCF-7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87%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离表达IGF.IR;m590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诱导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和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以及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和细胞骨架黏合班蛋白(Vinculin)在细胞内的分布,使细胞增生、迁移和黏附分别降低至58%、56%和55%,并促进细胞凋亡;M590与赫赛汀联用抑制IGF—I诱导的ERK和Akt磷酸化,使细胞增生降低76%。结论nr590是一个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增生、迁移和黏附的抗IGF—IR抗体。
符晓阳陈超潘华雄黄韬章美云郑鸿
关键词:乳腺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增生迁移
胰腺、卵巢和肺黏液囊性肿瘤具有不同的免疫组织化学谱
2009年
黏液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具有相似的形态学特征,通常发生于卵巢、胰腺和阑尾,其他器官或部位如肺、肝、皮肤、前列腺、腹膜后、膀胱和乳腺较为少见。根据病史、影像学资料和组织学改变,诊断原发性MCN并不困难,但是在判断转移性MCN的原发部位有时具有挑战性。
潘华雄
关键词:囊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胰腺黏液卵巢NEOPLASM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