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全
- 作品数:70 被引量:491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 高寒沙区中间锦鸡儿人工林细根动态及其周转被引量:8
- 2020年
- 通过对青海省治沙试验站3 a、5 a、10 a、16 a和30 a生的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t H. C.Fu)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测定分析,了解其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周转速率。结果表明:①中间锦鸡儿人工林约41%的活细根和39%的死细根分布在0~20 cm的土层,38%的活细根和死细根分布在20~40 cm的土层,21%的活细根和23%的死细根分布在40~60 cm的土层。②细根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性,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6月和8月或者6月和9月,8月或9月达到最大值;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8月和9月,也是8月或9月达到最大值。③不同林龄人工林细根周转速率分别为:0. 53、0. 66、0. 56、0. 73、0. 78次·a^-1。④细根生物量和周转率均随林龄增大而增加,随土层加深而减小。
- 张立恒李清雪王学全王学全李少华
- 关键词:中间锦鸡儿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细根分布细根周转
- 森林和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2016年
- 通过参加国际林联第24届世界林业大会,结合会议论文和现场报告等资料可以看出,森林和水不仅可以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而且还存在相互作用。研究森林和水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了解全球森林和水相互作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森林与水研究的趋势和热点问题,重点阐述在生态水文认知、干旱适应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水文过程、森林和水管理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借鉴国际森林和水生态系统保护、研究和管理理念,拓宽我国生态水文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思路。
- 王学全李少华包岩峰
- 关键词:生态水文气候变化
- 荒漠—绿洲过渡区灌丛沙包的蒸散特征及模拟被引量:6
- 2007年
- 利用长期的观测与试验数据,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甘肃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区柽柳、白刺灌丛沙包和裸露流动沙丘的蒸散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蒸散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用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PAC)的耦合数值模式,对不同植被灌丛的蒸散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蒸散日进程中,有植被覆盖的柽柳沙包和白刺沙包的蒸散率峰值出现时间比流动沙丘早1-2h,且日最大蒸散速率大小顺序为,柽柳沙包(0.24mm/h)〉白刺沙包(0.20mm/h)〉流动沙丘(0.18mm/h);柽柳沙包和白刺沙包在7-9月的蒸散量最高,分别占各自生长期耗水量的69.3%和65.4%;影响荒漠-绿洲过渡区灌丛植被蒸散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日照百分率、气温、空气饱和差以及风速等,它们与日蒸散量的斜率关联度分别为0.717、0.643、0.649和0.705;SPAC耦合数值模式能够模拟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灌丛植被蒸散的变化趋势,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崔向慧冯强王学全
- 关键词:蒸散
- 旱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台站网络及其建设
- 卢琦吴波曹燕丽贾志清王学全李新荣肖洪浪张登山赵明郝玉光姚洪林阿里木江张风春
- 该课题在旱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建设、野外台站试验及分析方法的标准与规范及观测指标体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数据信息共享系统研建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建立了运转良好的中国旱地生态系统观测网络实体。建设和完善了中国荒漠生态系统野...
- 关键词:
- 关键词:野外观测
-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方法与指标体系探讨被引量:9
- 2006年
- 对许多涉及生态过程重大科学问题的认知,使长期生态学的研究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长期定位观测也是系统地了解荒漠生态系统过程,获取基础数据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但是国内已有的定位观测站点的观测指标各成体系,不利于数据比较和信息共享。本文按照继承性、系统性、代表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制定了比较完整可行的适合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包括水、土、气、生的综合指标体系,以期为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工作的规范化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 曹燕丽崔向慧卢琦李新荣肖洪浪王学全
- 关键词:荒漠生态系统指标体系
- 库姆塔格沙漠水文调查初步结果被引量:9
- 2011年
- 基于2007—2009年的3次野外考察和样品分析,初步研究了库姆塔格沙漠的水文和水化学特性。库姆塔格沙漠水系分为4个分区,即西部区、中部区、东部区和党河区。库姆塔格沙漠地区瞬时径流量普遍较低,东部河流径流量相对较大;泥沙含量普遍较低,平均为1.04 kg.m-3。区域内水体矿化度较高,以微咸水和咸水为主,水化学类型总体上为氯化物-硫酸盐/钠质-钙质水,主要受到沙漠干旱气候和区域地质地貌的影响。
- 严平李文赞俄有浩王学全李小雁
- 关键词:水文水系水化学库姆塔格沙漠
- 光伏电厂干扰下高寒荒漠草原区植被和土壤变化特征被引量:29
- 2016年
- 为了研究光伏电厂对高寒荒漠草原区植被与土壤的影响,以共和盆地塔拉滩倍翔光伏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选取围封区(WF)、围封+光伏区(WG)和自然生长区(DZ)内3块10m×10m典型样地,调查了各类型区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特征,并结合各指标间的差异评价了光伏电厂对其植被和土壤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围封和光伏电厂对植被与土壤具有显著影响,与2013年相比,2015年围封+光伏区(WG)植被群落的植物种数、盖度、地上生物量、丰富度指数、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和全氮依次升高了116.7%,83.9%,68.7%,119.2%,88.6%,83.0%和81.8%,呈现显著变化(P<0.05)。光伏发电板可改善高寒荒漠草原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因子,增加土壤水分,起到保育脆弱生态系统和防风固沙的作用,促使荒漠草原朝着正向演替发展。
- 李少华高琪王学全兰岚杨占武
- 关键词:共和盆地植被特征群落多样性土壤特征
- 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与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陕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是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土地的荒漠化、沙化严重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准确掌握陕西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按照国家要求,陕西省已开展了4次(即1994、1999、2004、2009年)荒漠化、沙化监测工作。研究采用这4期监测数据,通过对15a来监测数据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994-2009年15a来,陕西省沙化总面积减少了34 974.9hm2,平均每年减少0.16%;1999-2009年10a来,陕西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66 337.9hm2,平均每年减少0.53%。15a来,陕西省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的主要原因。
- 张浩余军王锋王学全冯益明
- 关键词:荒漠化沙化
- 青海湖流域主要河口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0
- 2016年
- 为摸清青海湖流域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对流域内11处河口区0~5 cm层沉积物进行调查取样,分析测定了表层沉积物中Zn、Cu、Pb、Hg、Ni、As、Cd和Cr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其来源、生态风险及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青海湖流域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含量和介于151.61~277.31 mg·kg^(-1),平均值为209.65 mg·kg^(-1),略高于青海湖流域表层土壤环境背景值。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As、Zn、Cr、Ni、Cu、Pb、Cd和Hg,其中As、Cr和Zn占8种重金属总含量的73.63%。青海湖流域重金属元素间具有相似来源,人类对重金属元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上。重金属地累积系数I_(geo)从大到小依次为As、Hg、Cd、Cu、Cr、Ni、Zn和Pb,其中As的污染程度为偏中度,平均地累积指数I_(geo)为1.67。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值从大到小依次为Hg、Cd、As、Cu、Ni、Pb、Cr和Zn,其中Hg、Cd和As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_R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0.76%、25.56%和25.53%。(2)近年来青海湖流域内的交通运输、农业废水、小城镇化及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造成的重金属排放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不能将所有重金属元素均净化至低风险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小河流与季节性河流中重金属元素的监测和预警,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理和修复措施,保证青海湖流域内不受重金属污染的威胁。
- 李少华王学全兰岚高琪杨占武
-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 应用神经网络RBF估算青海省东南沙区土壤蒸发被引量:2
- 2012年
- 蒸发是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2009年在青海东南部沙区半固定沙丘,利用微型蒸发器(MLS)对土壤蒸发进行了测定,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利用RBF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沙区半固定沙丘土壤蒸发模型,并应用多元回归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已经构建的RBF神经网络计算土壤蒸发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均方差是0.14 mm,其绝对误差和均方差均小于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值。模型在确定沙区土壤蒸发中具有实用可靠的优势。
- 王学全刘君梅杨恒华赵学彬陈琦
- 关键词:神经网络土壤蒸发微型蒸发器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