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华

作品数:25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5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史学
  • 5篇历史学
  • 3篇哲学
  • 3篇历史哲学
  • 3篇汉娜·阿伦特
  • 3篇阿伦特
  • 2篇叙事
  • 2篇隐喻
  • 2篇语言
  • 2篇实在论
  • 2篇历史叙事
  • 2篇客观性
  • 1篇大学生
  • 1篇道德
  • 1篇独立学院大学...
  • 1篇信念
  • 1篇虚构
  • 1篇语境
  • 1篇语言决定论
  • 1篇语言现象

机构

  • 11篇厦门大学
  • 10篇江西理工大学
  • 2篇南昌航空大学
  • 2篇龙岩学院

作者

  • 21篇王志华
  • 2篇胡静丽
  • 2篇郭国仕
  • 1篇周建漳
  • 1篇吴长金

传媒

  • 3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天津行政学院...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老区建设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龙岩学院学报
  • 1篇江西理工大学...
  • 1篇心智与计算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历史叙述是政治理解的新路径——汉娜·阿伦特的视角
2011年
历史叙述建立在阿伦特的行动政治观之上。与传统"阿基米德"式的理解路径不同的是,它内在于政治领域,通过语言的结构把过去的政治构造成历史故事,由此再现了过去的政治生活。历史叙述是对过去的再现,它崇尚创新,通过扩展性思想,在公开自由的论辩中达成对政治的情境式客观之理解。
王志华
关键词:历史叙述客观性
试析历史表现与认知的关系——兼论安克斯密特与扎密托的争论
2011年
安克斯密特认为历史表现与认知的关系分两个方面,在陈述句子层面有指称;在叙述文本的层面则无指称,而仅仅是"关于"历史实在。扎密托对安克斯密特的文本无指称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主体间的共识可以成为叙述文本的指称。其实,扎密托混淆了自然科学与史学,主体间的共识标准也和当下的史学实践相左,因此其观点和立论均不成立。
王志华
关键词:指称主体间性
科学发展观:人文精神的新阶段被引量:5
2010年
科学发展观批判性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人文精神,它继承了古希腊的公共精神,而抛弃了它的不平等性;它继承了西方近现代的肯定人的价值与能动性,而抛弃了它过于张扬人的理性能力的一面;它也扬弃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吸收了其注重社会和谐和行政伦理思想,并抛弃了它的忽视个体和把个体工具化的倾向。由此,科学发展观集人类人文精神之菁华,构成了人文精神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王志华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文精神伦理道德
客观非中立:托马斯·哈斯科的历史学客观性理论研究
2011年
哈斯科反对把客观性与价值中立等同起来,提出"客观非中立"的观点,认为客观性其实就是一种冷静、公正与诚实的研究态度。但是由于其实在论的立场,他依然把历史学家个人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性对立起来,要求历史学家悬置、超脱自己的立场。我们应该抛弃哈斯科的实在论立场,采取更加合理的中间立场,这样客观性就并不要求历史学家悬置、超脱其自身的价值偏好,而仅仅要求其偏好要公正地对待所有相关的历史事实,从而在历史学家个人的主观因素与历史事实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
王志华
关键词:冷静实在论
历史学中的隐喻及其特性被引量:2
2016年
对于历史学而言,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或语言现象,它还是史学研究的逻辑骨架,属于理论建构性隐喻。与科学隐喻一样,历史学隐喻也具有共识性、参与性、完整性和统一性,这是它区别于文学隐喻的重要特征。把隐喻运用于史学研究之中,这种做法不仅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还具有必然性。这是因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它能够与史学证据保持一种内在的合理关系。
王志华
关键词:历史学隐喻历史学研究
叙述主义语境下历史叙事和历史小说之区别
2016年
对于历史叙事和历史小说之间的区别这一议题,安克施密特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每一个叙事都可以区分出三个层面,即微观、中观和宏观,据此可以相对有效地区分历史叙事和历史小说。它们之间的区别有两点:其一是它们各自的三个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同,其二是它们各自对于"真实性"的要求不同。根据这一区分标准,我们发现历史叙事和历史小说之间依然存在交集,这是叙述主义可以把历史叙事美学化、历史学和文学趋同的原因所在。
王志华李婉睿
关键词:历史叙事历史小说
试析安克斯密特的叙述实体理论
2011年
叙述实体寓于整体的叙述文本之中,它通过隐喻的意义赋予一组陈述句子以融贯性。叙述实体是历史学家就如何看待特定历史的"建议",是历史学家所建议的看待历史的最佳"视角"。不同的历史学家对于同一段历史会给出不同的"建议",因此叙述实体具有竞争性,通过审美标准可以从中评价出最优者,以此获得历史真理。
王志华
关键词:审美标准
后现代历史哲学中的“虚构”
2014年
在后现代历史哲学中,"虚构论"是非常时髦的。一方面,"虚构"是对机械真实观的否定,它赋予了历史学家极大的创作自由,这是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它却把本真的历史"悬置"起来了,局限于在形式层面来谈虚构,这又让人难以接受。对于真实与虚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捍卫并且能够捍卫的理论立场应该是,真实是虚构的前提与基础,虚构是真实的升华,虚构与真实一体相依。
王志华胡静丽
关键词:后现代历史哲学虚构
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
阿伦特的公共领域非常独特,它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产物,随着行动的展开而展开,随着行动的结束而消失,是一个公共的自由的伦理的空间性的存在。通过多数个体的自由言行,交互性权力便同时展开;在友好平等的交流与竞争中形成共通感,从而...
王志华
关键词: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精英主义
文献传递
实践:马克思和阿伦特
2013年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非常重视实践,他们理论的交集在劳动与政治这两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其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强调劳动的决定性作用,阿伦特则强调政治的核心作用。这两种观点之间可以实现互补:马克思由于一味强调劳动的重要性而导致工具理性过于膨胀,而阿伦特重视政治活动的思想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另外,由于阿伦特割裂各种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政治活动沦为纯粹的作秀,而马克思把各种实践活动看成是有机整体则可以赋予政治活动以丰富的内涵。
王志华
关键词:政治汉娜·阿伦特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