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东

作品数:35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牡丹江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1篇玉米
  • 6篇性状
  • 6篇玉米田
  • 6篇除草
  • 6篇除草剂
  • 4篇叶斑
  • 4篇叶斑病
  • 4篇叶斑病菌
  • 4篇玉米品种
  • 4篇玉米弯孢叶斑...
  • 4篇玉米弯孢叶斑...
  • 4篇穗部
  • 4篇穗部性状
  • 4篇土传病害
  • 4篇品种更替
  • 4篇酶活
  • 4篇酶活性
  • 4篇斑病
  • 4篇病害
  • 4篇病菌

机构

  • 28篇沈阳农业大学
  • 10篇黑龙江省农业...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35篇王晓东
  • 13篇史振声
  • 11篇苏家
  • 11篇李婉莹
  • 11篇高增贵
  • 9篇傅迎军
  • 9篇孙殷会
  • 9篇李凤海
  • 9篇刘限
  • 9篇张庆娜
  • 9篇王晓梅
  • 8篇姚远
  • 6篇王宏伟
  • 6篇王志斌
  • 6篇吕香玲
  • 5篇朱敏
  • 4篇白艳凤
  • 4篇徐德海
  • 4篇张喜华
  • 3篇侯国强

传媒

  • 5篇玉米科学
  • 3篇黑龙江农业科...
  • 2篇种子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北方园艺
  • 1篇中国林副特产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种业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对耐密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比较不同栽培及间作模式下玉米(Zea may L.)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差异。[方法]两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玉米二比空栽培模式与矮秆作物大豆间作相结合的一种立体通透栽培技术)和常规玉米栽培模式(CK)。[结果]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可改善玉米的通风透光率,促进植株生长发育,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的叶向值、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充分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发挥玉米边行优势和干物质积累,从而使玉米产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分别比单作玉米模式提高16.3%和24.1%。[结论]该研究揭示玉米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的高产机制,可为玉米高产栽培及生理特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提高该地区的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王晓梅傅迎军王燕平孙殷会王晓东白艳凤张庆娜
关键词:玉米二比空光合特性
利用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瓜类枯萎病病原菌遗传多样性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2株不同的尖孢镰孢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遗传多样性角度探讨尖孢镰孢菌专化型。结果表明:11条引物共扩增出10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9条,占总条带数的90.82%,扩增的条带大小为120~2 000bp。供试的32株尖孢镰孢菌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4~0.91,在相似系数0.705的条件下菌株被分为5个类群。同一类群中,相同寄主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
苏家高增贵姚远刘限王晓东李婉莹
关键词:尖孢镰孢菌ISSR-PCR
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增益被引量:1
2011年
以北方地区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材,对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增益及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随着品种更替产量逐年提高;(2)各穗部性状随年代的推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良,单产的提高是各穗部性状协同作用的结果;(3)穗粗和籽粒深度是1990年以后杂交种产量增长的主要遗传增益;(4)产量的增长与杂种优势增加并不一致。
史振声朴琳王晓东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增益
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生理指标的变化被引量:1
2011年
以我国北方地区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上有代表性的15个主栽品种为试材,对灌浆期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产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其随年代推进和品种更替而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呈增加趋势,这种趋势在灌浆后期越发明显;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呈降低趋势,说明近期品种持绿性优于早期品种,利于后期光合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增加趋势,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逐渐降低,这种趋势在灌浆后期尤为突出,表明近期品种具有较强的清除活性氧的能力。
王晓东史振声李凤海王志斌王宏伟吕香玲朴琳葛选良
关键词:玉米品种更替叶绿素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
北方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品质的演变被引量:5
2015年
选用我国北方1950s^2000s这6个年代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为试材,在3个种植密度下比较分析品种更替过程中主要品质性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单交种更替过程中,1970s^2000s品种淀粉含量在低、中、高密度下分别为0.88%、0.81%和0.77%的增长比率持续递增,1970s品种与其他年代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脂肪、蛋白质、赖氨酸含量与淀粉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1970s^2000s品种更替过程中子粒脂肪、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呈降低趋势;容重的变化整体较为平缓,年代间差异不大。我国北方地区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蛋白质、脂肪、赖氨酸等品质指标则自1970s以来逐渐下降,说明品质没有得到正向改良。
王晓东傅迎军孙殷会张庆娜王晓梅侯国强徐德海史振声李凤海
关键词:玉米
极端气候条件下辽宁省晚熟玉米品种的风险性评价被引量:4
2011年
通过2009、2010年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栽培试验和生产调查,对晚熟玉米品种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风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晚熟品种受秋旱的影响更大,而熟期较短的品种可在一定程度上躲避"秋吊"。晚熟品种雌穗分化、散粉抽丝和灌浆期与阴雨季节重叠,长时间重度阴雨天易造成晚熟品种空秆和秃尖,而熟期较短的品种则较早地进入该发育阶段,躲避不利天气的影响。耐密植的中熟、中晚熟品种具有较强的耐荫性,因而保持良好的孕穗和结实能力。品种间的耐荫性差异警示为应对极端的气候条件,加强对品种耐阴性的选育,避免品种单一化或品种间遗传背景相近,从遗传角度积极地规避风险。适时早播可作为该地区抵御此类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
史振声李凤海张世煌王志斌王宏伟吕香玲王晓东葛选良朱敏
关键词:玉米晚熟品种极端气候
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演变及与产量的关系被引量:6
2011年
采用我国北方地区60年代~2000年有代表性的47个亲本自交系的穗部性状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自交系的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均呈增加趋势;穗粗、千粒重呈持续增加趋势;穗粒数呈缓慢降低趋势,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秃尖度、出籽率自70年代以来没有得到正向改良;穗长、穗行数各年代间差异不显著,改良效果不明显。在主要穗部性状中,对单株产量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粗,其次是行粒数。
王晓东史振声李明顺朴琳鲁俊田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
玉米田常用除草剂对主要土传病害病原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玉米主要土传病害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菌株在含有5种除草剂的PDA平板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5种除草剂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影响不同,乙草胺和2,4-D丁酯均有抑制作用,乙草胺抑制作用显著,抑制率在50%以上;而莠去津、烟嘧磺隆和硝磺草酮除了对菌株R-34有抑制作用外,对其他菌株都有促进作用。5种除草剂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主要以抑制作用为主,抑制效果为乙草胺>2,4-D丁酯>莠去津≈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莠去津、烟嘧磺隆和硝磺草酮对其菌丝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除草剂对玉米土传病害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婉莹姚远高增贵刘限苏家王晓东
关键词:玉米除草剂土传病害病原菌
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及加倍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单倍体育种是建立在遗传标记技术上的一种新兴的玉米育种技术,具有缩短育种周期,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及合成育种新材料等优点。为更好地进行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及应用,简要介绍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概况及特点,重点阐述了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及加倍率在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播期、不同遗传背景等因素下的变化并就其在玉米育种领域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探讨。
王晓梅傅迎军孙殷会王晓东张庆娜
关键词:单倍体诱导率
专用型笋玉米的引进与筛选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地区栽培的笋玉米材料,根据NY/N690-2003指标对18份笋玉米材料进行了外观评价,口感品尝,生物性状调查及室内考种等。2014和2015年两个年度的结果表明:P011-2、黄笋玉3号和甜笋笋玉米外观和口感均达到1级;单株结穗一般在2~3个,个别达4个以上,其余17份都是硬粒型笋玉米;除玉米笋笋长最长,达到103.0mm外,其它笋长均达到中等指标,笋直径都偏低。
张庆娜傅迎军孙殷会王晓东王晓梅
关键词:笋玉米硬粒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