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海洋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武警上海总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微创
  • 2篇内固定
  • 2篇骨折
  • 2篇复位
  • 1篇旋转控制
  • 1篇训练伤
  • 1篇药物
  • 1篇药物释放
  • 1篇远端
  • 1篇远端骨折
  • 1篇整复
  • 1篇生物学固定
  • 1篇手法
  • 1篇手法整复
  • 1篇葡萄球菌
  • 1篇青壮年
  • 1篇青壮年股骨颈...
  • 1篇庆大
  • 1篇庆大霉素
  • 1篇球菌

机构

  • 5篇武警上海总队...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杨海涛
  • 5篇王海洋
  • 5篇冯明光
  • 3篇王良意
  • 3篇曹前来
  • 3篇王健
  • 2篇秦士新
  • 2篇王安
  • 1篇王家强
  • 1篇李锋
  • 1篇邢斐
  • 1篇叶春林
  • 1篇周杰
  • 1篇徐丽
  • 1篇王立强
  • 1篇邢菲
  • 1篇刘忠堂

传媒

  • 3篇武警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武警某部军事训练伤骨科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9
2015年
军事训练伴发损伤一直是困扰部队的棘手问题.武警部队以个人军事素质作为战备执勤主要手段,军事训练更是部队平时的中心任务,既往相关流行病学调查主要聚焦于部队军事训练一线,对于把握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的整体特征大有裨益,但作为武警部队医院军事训练卫勤保障计划制定、医院相关专业设置和军事训练伤与救护相关课题研究针对性不强.骨科是军事训练伤住院患者收治的主要科室,笔者对2003-03至2013-03武警上海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训练伤住院患者病史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
叶春林冯明光杨海涛曹前来王良意王海洋江旭未
关键词:军事训练伤骨科住院患者流行病学
胫骨骨折术中旋转控制测量仪的研制及测量精确度评估被引量:2
2016年
1研制背景 AO治疗模式可加重骨折局部微循环损害,导致严重并发症,目前骨折治疗进入生物学固定(BO)时代。间接复位、微创接骨、桥接固定的BO治疗理念已成为骨折治疗的共识。
冯明光王家强王健杨海涛王海洋麦佳佳秦士新
关键词:间接复位生物学固定局部微循环旋转控制胫骨近端
手法整复加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加微创接骨板技术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在麻醉下手法整复桡骨远端骨折,依据骨折端复位情况选择手术入路,术中采用骨折撬拨复位、钢板解剖塑形、钢板潜行通过拇长和(或)拇短伸肌、旋前方肌与桡骨骨膜间隙等微创技术,尽量减少手术继发性创伤。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骨折均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6~12周)。末次随访:腕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掌屈50°,背伸45°,尺偏30°,桡偏20°。根据Gartland评分标准:优54例,良28例,可4例,差0例。结论在减少骨折部微循环损伤,确保骨折有效复位与固定,获得良好腕关节术后功能方面,手法整复间接复位加微创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冯明光杨海涛邢菲王安曹前来王良意周杰王海洋
关键词:手法整复微创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粉碎性
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8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19~56岁,平均37.5岁。Garden分型:Ⅰ型7例,Ⅱ型19例,Ⅲ型23例,Ⅳ型9例。结果随访0.5~7.0年,平均3.8年,50例I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8个月。另有3例骨不连,5例股骨头缺血坏死,其中6例Ⅱ期行缝匠肌髂骨瓣植入,3例愈合。按Harris评定:优29例,良22例,可2例,差5例,优良率为88%。结论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愈合率高、功能恢复满意等特点。切开复位内固定加肌骨瓣移植可作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补救治疗措施。
曹前来王良意杨海涛冯明光王健李锋王海洋王安邢斐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加压螺钉
钛表面TiO_2纳米管抗菌覆膜药物释放动力学表征及其抗菌活性体外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明确钛表面Ti O2纳米管抗菌覆膜药物释放动力学特征,并通过体外试验测试其抗菌活性。方法电化学氧化法在钛金属表面构建Ti O2纳米管表层,利用冻干法加载庆大霉素,在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选择标准表皮葡萄球菌菌株,分别在负载和未负载药物纳米管及纯钛3种钛表面进行培养,通过观察细菌粘附和活性菌落存活情况进行表面抗菌活性对比研究。结果 NTS-G庆大霉素药物释放可分为两部分:初始突发释放和后期缓慢释放,初始释放浓度为51.50μg/m L,第6 h为73.13μg/ml,大多数负载的庆大霉素大约在9 h内释放。经过一个爆发性初始释放后,庆大霉素从纳米管释放呈现一个平台期,释放量几乎保持不变,维持在89.10μg/ml水平。3种钛表面体外抗菌活性检测发现,Ti O2纳米管抗菌覆膜假体表面死亡细菌菌落显著增加(P<0.05)。结论钛表面Ti O2纳米管抗菌覆膜为人工关节相关感染预防提供了新途径,骨科植入材料表面纳米管抗生素覆膜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冯明光刘忠堂王立强徐丽杨海涛王健王海洋秦士新
关键词:纳米管庆大霉素表皮葡萄球菌抗菌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