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淑梅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乐府
  • 2篇乐府诗
  • 1篇刁斗
  • 1篇学史
  • 1篇入乐
  • 1篇诗集
  • 1篇史记
  • 1篇天马
  • 1篇挽歌
  • 1篇温庭筠
  • 1篇文化语境
  • 1篇文学
  • 1篇文学史
  • 1篇文学史意义
  • 1篇历史文化语境
  • 1篇考辨
  • 1篇乐府诗集
  • 1篇乐类
  • 1篇乐书
  • 1篇《乐府诗集》

机构

  • 6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王淑梅
  • 3篇于盛庭

传媒

  • 2篇乐府学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华夏考古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从俗谣到乐府: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挽歌《蒿里》探原被引量:1
2013年
挽歌《蒿里》从东齐俗谣到乐府礼乐形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既是汉代礼乐建设行为的主动赋予,同时也依赖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挽歌文化内涵。古礼制规定士大夫、庶人葬不得起坟或植树,现实中坟冢累累、野草蔓连的墓地景象,即田横门人所唱"聚敛魂魄"的"蒿里"。汉武帝时致力于礼乐建设,田横门人的挽歌采入乐府,为区别死者的身份等级,由李延年分为两曲,规定将《蒿里》用于平民葬仪,可见《蒿里》自身内涵与汉代礼乐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是《蒿里》进入官方礼乐形态的关键因素,经由礼乐文化功能的实现开启挽歌音乐发展的序幕,进一步确立它在乐府挽歌传统中的地位。挽歌《蒿里》足以启示我们对乐府诗的传承与确认机制及其实践路径的相关思考。后世游离了《蒿里》产生的具体文化语境,以"高里"、"下里"视同"蒿里",事实上,"下里"指下层百姓所居的"贫乡贱里","下里物"指民间出产的殡葬用品,先秦楚国流行的《下里》之曲指民间俗谣。至于汉武帝封禅所至的泰山支脉"高里"山,确实与田横挽歌《蒿里》无关。
王淑梅
关键词:乐府挽歌历史文化语境
《乐府诗集》“鼓吹”“横吹”曲辞的乐类特征及其乐府学意义被引量:4
2014年
郭茂倩将"鼓吹"与"横吹"从汉鼓吹乐的杂合状态中析出,分别设类,但如何把握鼓吹与横吹乐的区别与联系,郭氏解题未能给出明确答案。如果我们根据出土文献保存的音乐表演信息,借助音乐图像与书面文献资料互证,便不难发现,在乐器的使用上,鼓吹无角,却有鼓、铙和短箫,歌者击铙、鼓为节而歌,构成鼓吹乐的基本特征。横吹则以角、笛为标志性乐器,又有小型节鼓,鼓手或即歌者。值得强调的是,横吹曲虽然源于北狄诸国的马上之乐,但马上奏乐只能算作骑吹的标志,与军乐并无必然联系,亦非鼓吹与横吹的区分标志。尤其是鼓吹与横吹乐自汉以后仍不断发展演化。通过音乐图像还可以看出,乐器使用上的差异所形成的音乐特征才是鼓吹与横吹乐的本质区别,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目前书面文献记述零散不系统的缺憾,对乐府音乐学的研究至关重要。由汉至唐,鼓吹与横吹曲辞在音乐与文学的交织中继续发展,蔚为大观,郭茂倩将其从"鼓吹乐"中分列出来,不仅彰显了两类曲辞的音乐学与文学成就,还昭示出汉唐乐府诗的发展趋势与脉络,具有重要的乐府学意义。
王淑梅于盛庭
关键词:乐府诗集
论温庭筠的“乐府倚曲”及其文学史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乐府诗集》收录温庭筠32首"乐府倚曲",它们既区别于温庭筠的相和、横吹等七类乐府诗,亦不同于元、白新乐府。郭茂倩专设以"乐府倚曲"之名,隶于"新乐府辞"类下。根据唐人"倚曲"的创作特点,"乐府倚曲"即温庭筠倚声而作的乐府诗。倚曲通常限定为某种特定场景倚声制曲,辞乐结合紧密,二者相谐,要求创作者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学素养。温庭筠所倚之曲并非古题乐府旧曲,亦非隋唐燕乐之曲,而是作者自创新曲。曲辞遵循乐府传统,或采前世可叹之事补充新辞,或讽兴现实以贻后世审音者采入乐府。郭茂倩"乐府倚曲"的设立,明确了其乐歌性质及创作方式,还原了其独特的艺术生态。"乐府倚曲"对乐府诗传统辞乐关系作出了新的拓展,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它与中晚唐时期诗、歌、词、令等音乐文学的创作情境具有相通性,提供了理解与阐释晚唐艺术经验及文体生成、演进的又一视角。
王淑梅
关键词:温庭筠
刁斗与鐎斗被引量:4
2014年
"刁斗"作为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通常被认为是军中使用的炊具兼敲击警戒用具。然而现今被命名为"刁斗"或"鐎斗"的器物却并不具备这些功能。目前常把"刁斗"与"鐎斗"混同一体,但从古代军事制度及饮食活动习惯看,二者绝非同一种器物。"刁斗"应是军用炊具,鐎斗则是贵族饮宴用的一种温器。
王淑梅于盛庭
关键词:刁斗炊具
《天马歌》考辨与《史记·乐书》的真伪被引量:3
2015年
《史记·乐书》的真伪之争是因两首《天马歌》的记载与史实不符而起。通过对存疑之处全面分析,可知《史记·乐书》及《汉书·礼乐志》关于《天马歌》文本的差异,是《天马歌》作为郊庙歌辞于后世不断修改润饰的结果。两首《天马歌》作年及缘由记载有差异,是因为《乐书》所载《西极天马歌》本为元鼎四年秋为得乌孙马而作,班固《礼乐志》错定在太初四年得大宛马而作。二书均误称《太一天马歌》从"渥洼水"得马而作,是因为暴利长欲"神异其马"的骗局一直未被识破而造成。至于汲黯与公孙弘廷辩疑案,可以确定武帝作《西极天马歌》时汲黯仍在世,曾求中郎之职无果,出任淮阳太守与诸侯相,《乐书》称中尉固然不妥,却也情有可原。因为汲黯居淮阳十年,以元鼎四年为界,前五年任淮阳太守,缉私捕盗与中尉"徼循禁备盗贼"之职无二,后五年任诸侯相,薪水与中尉相当。只是公孙弘早已死去,不可能与汲黯廷辩,这或是后世校理《史记》者误将公孙卿当成公孙弘之误。
王淑梅于盛庭
关键词:史记乐书辨伪
北朝乐府内乐辞的入乐情况考察
2013年
根据乐府诗的音乐本质及生态特点,以是否入乐为核心考察各类歌辞在北朝乐府内的创制及入乐、著录等情形,有助于揭示北朝乐府音乐的复杂性及其形成原因。入乐实则表明这些歌乐在北朝乐府范围内,仍然保有由曲调、歌辞、乐器、表演者等各方面保障下的艺术生态的完整性,不入乐者则已经缺失,无法进一步产生影响。从歌乐舞辞的入乐实际,可以分明觉察北朝统治者的审美倾向、南北文化的差异与隔膜以及具体的乐府音乐建设的基础保障,操纵着各类歌辞乐舞的走向,使其最终归于不同的历史序列。
王淑梅
关键词:北朝乐府诗入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