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艳

作品数:19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市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染色
  • 8篇染色体
  • 5篇生殖
  • 5篇核型
  • 4篇生殖激素
  • 4篇生殖激素水平
  • 4篇染色体核型
  • 4篇流产
  • 4篇精子
  • 4篇激素
  • 4篇激素水平
  • 3篇女性
  • 3篇抗体
  • 3篇核型分析
  • 3篇不孕
  • 2篇地区女性
  • 2篇少精
  • 2篇少精子
  • 2篇少精子症
  • 2篇染色体核型分...

机构

  • 18篇解放军第17...
  • 2篇厦门市第二医...

作者

  • 19篇田艳
  • 14篇王厚照
  • 12篇马芳芳
  • 7篇刘芳
  • 7篇史彩虹
  • 4篇程玲
  • 2篇许博
  • 2篇赖冬
  • 2篇龙敏
  • 2篇赖飞
  • 1篇马莉
  • 1篇刘青
  • 1篇谢则金
  • 1篇陈云

传媒

  • 9篇中国优生与遗...
  • 6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第5届全国检...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56例自然流产女性染色体核型和生殖激素水平改变
2013年
目的分析自然流产病人的遗传因素和内分泌因素。方法收集自然流产病例156例,取外周血做染色体核型分析,然后全部病人取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泌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结果 156例自然流产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中,检出18例异常染色体核型。其中染色体平衡易位11例,罗氏易位3例,染色体倒位和随体增加均2例。在生殖激素水平的检测中,与138例染色体正常组相比,18例染色体异常组的LH和PRL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而E2值明显降低(P<0.01),FSH值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夫妇自然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殖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异常染色体核型引发自然流产的因素之一。
王厚照田艳马芳芳程玲
关键词:自然流产染色体生殖激素
无精症患者伴22号环状染色体一例
2011年
患者 男,24岁,身高168cm。体重68kg。表型无异常。查体:双侧罄丸质软约13cm^3,双侧精索输精管未见异常。患者3次精液常规检查均无精子,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未发现缺失,激素水平基本正常。
田艳刘芳史彩虹
关键词:细胞遗传学医学论文
Y染色体微缺失及生殖激素水平改变与少精子、无精子症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及生殖激素水平改变与少精子、无精子症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56例少精子、无精子患者(少精子症92例,无精子症164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以及生殖激素水平检测。结果发现256例少精子、无精子症患者中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微缺失的发生率为12.89%(33/256),其中164例无精子症患者微缺失24例(24/164,14.63%),92例少精子症患者微缺失9例(9/92,9.78%);少精子、无精子症病人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睾酮(T)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泌乳素(PRL)和雌二醇(E2)的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明显性(P>0.05)。结论 Y染色体微缺失及FSH、LH、T水平与少精子、无精子症关系密切,可能是引起少精子、无精子症的原因之一。
田艳王厚照马芳芳许博
关键词:Y染色体染色体缺失少精子症无精子症
大Y/小Y染色体与精液常规参数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大Y/小Y染色体与精液常规参数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Y染色体异常标本96例大Y染色体的患者标本作为大Y染色体组和115例小Y染色体的患者标本作为小Y染色体组,另外选51例健康体检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以上患者精液的精子密度、活率和精子畸形率。结果对96例大Y染色体组和115例小Y染色体组异常和正常精子分布比较发现,小Y染色体组中异常精子的发生率和大Y染色体组相比,明显高于大Y染色体组的异常精子率,(χ2=4.35;P<0.05)。分别对大Y/小Y染色体组中异常精子进行精液常规参数进行分析,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大Y/小Y染色体组的异常精子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精子畸形率却明显增高(P<0.01)。与大Y染色体组比较,小Y染色体组中异常精子的精子密度比大Y染色体组明显降低(P<0.05);但精子活率和精子畸形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大Y/小Y染色体均影响健康精子的形成,而以小Y染色体更加明显。
田艳王厚照马芳芳程玲
关键词:大Y染色体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
血清白介素6与胱抑素C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和胱抑素C(CysC)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在164例糖尿病(DM)患者中,120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μg/min无早期肾损伤者为DM组,44例UAER 20~200μg/min的DKD患者为DKD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三组入选者的IL-6和CysC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M组和DKD组的IL-6、CysC和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DM组相比,DKD组以上三项检测指标水平均高于DM组(P<0.01);IL-6和CysC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P<0.05);IL-6和CysC阳性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联合检测IL-6和CysC有利于提高DKD检测的阳性率,对DKD的早期诊断有意义;IL-6和CysC对疾病活动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田艳王厚照马芳芳程玲
关键词:白介素6胱抑素C糖尿病肾脏疾病
108例发育异常患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2013年
目的分析发育异常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检测厦门地区108例发育异常患儿(≤18岁)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型。结果 108例发育异常患者中检出异常核型26例,占患者总数的24.1%:其中性染色体异常有9例占患者总数的8.3%,常染色体异常有17例占15.7%,另外还检出82例核型正常但发育不全者,占75.9%。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为其寻找病因提供依据。
田艳王厚照刘芳史彩虹
关键词:核型分析发育异常染色体
厦门地区女性不孕患者860例免疫性不孕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抗卵巢抗体(AOAb)、抗子宫内膜抗体(AEAb)和抗心磷脂抗体(ACLAb)与女性不孕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化学发光法对860例女性不孕患者和780例有生育史妇女进行4种血清免疫性抗体检测。结果女性不孕患者ASAb阳性率为10.70%,ACLAb阳性率为7.56%,AEAb阳性率为9.53%,AOAb阳性率为5.93%,4种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免疫不孕抗体与女性不孕密切相关,对免疫性不孕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莉马芳芳王厚照刘青田艳
关键词:不孕症女性
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在宫颈病变进展中的表达意义
王厚照田艳许博
厦门地区2200例女性不孕患者AMH水平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厦门地区女性不孕患者病因分布、年龄分布及其抗缪勒管激素(AMH)水平的改变。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来厦门生殖中心就诊的的2200例20-44岁不孕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因分为卵巢良性肿瘤组、多囊卵巢组、子宫肌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盆腔炎组、输卵管不通组、其他病因(免疫、遗传)组以及因男方因素引起不孕的对照组。1190例女方因素引起不孕分3组:<25岁组、25-34岁组和>34岁组。AMH值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女方因素不孕组中输卵管不通组所占比例最高21.0%,多囊卵巢组次之11.2%,其它组比例较少。不同年龄组25-34岁组所占比例最高52.9%。AMH值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2。除输卵管不通及其他病因组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多囊卵巢组AMH值出现病理性增高,而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子宫肌瘤组和盆腔炎组AMH值均明显降低。结论病因和年龄是影响不孕女性AMH水平改变的重要因素。
田艳赖冬龙敏赖飞马芳芳
关键词:AMH不孕病因年龄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及与血小板抗体的关系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与血小板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技术,PTR计算公式及诊断标准采用CCI标准。将121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分别分为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血小板计数<2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50×109/L组,有无输血史组,输血次数>3次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分别检测其血小板抗体,并计算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PTR发生率。结果 121例输注血小板患者PTR发生率为34.7%,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9.8%。血液病组PT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液病组(P<0.05),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却没有明显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20×109/L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组(P<0.05),而PTR发生率却明显低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组(P<0.05);有输血史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的以上两指标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P<0.05,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有无输血史和血小板输注次数以及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均有关联,患者的病因也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
赖冬田艳龙敏赖飞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