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文静
-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梗死病灶同侧肢体瘫痪2例报道被引量:1
- 2014年
- 1临床
病例1患者,男,75岁,因“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4 d”于2013年5月21日收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患者4d前清晨站起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右臂不能上抬,站立、行走不稳,不能言语,否认语言理解障碍、头晕、意识不清。急诊行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头部MRI提示右侧顶、颞、额、岛叶及基底核区脑梗死(急性期),见图1A,诊断“急性脑梗死”,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 rt-PA)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当天下午症状好转,但言语仍欠流利,次日肌力及言语恢复正常。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
- 祁文静周新会刘扬郭淮莲
-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电功率谱分析
- <正>目的:分析慢性神经病理痛患者与对照者脑电功率谱的差异,探讨脑电功率谱分析在慢性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入组条件:18~75岁,男女不限,...
- 祁文静周瑞王静郭淮莲樊碧发李小俚万有
- 文献传递
- 脑梗死病灶同侧肢体偏瘫一例
- 由于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延髓锥体交叉至对侧脊髓下行,少数不交叉的纤维则继续沿同侧脊髓下行,因此肢体运动功能主要由对侧大脑半球支配。本例患者既往没有脑卒中病史,此次出现右侧肢体瘫痪及言语障碍,影像学提示右侧额、颞、岛叶...
- 祁文静周新会刘扬郭淮莲
-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生化阿司匹林抵抗(AR)、生化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生化AR、生化CR患者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4例,口服阿司匹林肠...
- 林志坚庄君赵静杨团锋祁文静郭淮莲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电功率与频率分析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痛,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PHN患者的脑电功率和频率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为了探索PHN患者脑电功率及频率变化及其在...
- 祁文静周瑞王静郭淮莲樊碧发李小俚万有
-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脑电功率
- 文献传递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电功率与频率分析
- 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痛,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PHN患者的脑电功率和频率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为了探索PHN患者脑电功率及频率变化及...
- 祁文静周瑞王静郭淮莲樊碧发李小俚万有
- 文献传递
- 皮层电刺激功能定位与后发放阈值测定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通过皮层电刺激进行皮层功能定位,比较大脑皮层不同部位后发放(ADs)的阈值及其对致痫区定位的意义。方法对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综合分析其长程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MRI及SPECT和PET资料,放置硬膜下条状或栅状电极,通过恒流电刺激对大脑皮层进行功能定位,并测定大脑皮层不同部位ADs的阈值,探讨ADs阈值与致痫区之间的关系。结果致痫区位于额叶者3例,颞叶者2例,顶叶者1例,枕叶者1例;在额叶、顶枕叶和颞叶内,相邻电极之间功能变化的阈值之差分别为11、4.5和3 mA,不同功能区之间的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0.685);颞叶ADs的阈值显著低于额及顶枕叶(P=0.015);刺激致痫区时,ADs主要出现在致痫区周围2~3 cm的范围内,且节律性强,波幅高;而刺激非致痫区时,ADs出现的部位较为弥散,节律性差,波幅低;当致痫区位于或靠近皮层功能区时,选择性点状切除阈值较低的区域,不会造成明显的或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疗效较好。结论皮层电刺激测定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的ADs阈值,并进行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有助于致痫区定位,提高手术疗效,减少致残率。
- 刘献增刘波焦风李亚静祁文静曾高梁冶矢栾文忠
- 关键词:难治性癫痫皮层脑电图皮层电刺激后发放
- 异丙酚在Wada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 目的对难以进行fMRI的难治性癫痫病人,采用异丙酚进行Wada实验,探讨其测定语言优势半球及双侧半球的运动及记忆功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进行脑血管造影前常规记录EEG 30分钟,并持续进行监测,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随后...
- 刘献增祁文静于瑶金龙强峻高旭光冯艺
- 关键词:难治性癫痫异丙酚
- 文献传递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脑电功率与频率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与对照者脑电功率与频率的差异,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方法:对PHN患者与对照者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eck焦虑量表、Beck抑郁量表,记录闭目状态128导脑电图20 min.采用傅里叶变换计算功率谱及功率峰值、频率峰值.结果:①两组间焦虑抑郁状态患病人数无显著性差异.②病例组功率峰值较对照组增高(P<0.01);7~13Hz功率在双侧额、中央、顶、枕区均增高(P<0.05);功率峰值与VAS呈线性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58 (P<0.05).③病例组频率峰值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结论:PHN患者存在脑的广泛激活,而且激活程度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PHN患者频率峰值有降低趋势,可能与异常的丘脑皮层节律有关.
- 祁文静周瑞王静郭淮莲伊鸣刘风雨樊碧发李小俚万有
-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脑电图EEG功率谱
- Landau-Kleffnen综合征三例报道
- 刘献增祁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