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洁
-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虞翻“卦变”易例新议
- 2022年
- 前贤对虞氏卦变之研究,多聚焦于卦爻辞及《彖》《象》《文言》部分的虞氏注文,而以对一阴一阳卦变正例与整体卦变变例之认识为研究难点。实际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部分的虞氏注文也有许多论及卦变的内容,其中,变化形式与本卦注文不同者共十一处,这是过往研究所忽视的。汇总全部《易》注,总观虞氏卦变,可对其变化例则有新的认识:其一,虞翻论一阴一阳卦变时,并非径以辟卦生成为正例,亦非完全无规律可循,而是以乾坤交易生成为主、辟卦生成为辅。其二,虞翻所用卦变正例可涵摄绝大部分易卦,就正例注文而言,虞氏卦变机制是齐备、系统、规整的,虞氏卦变体系是粲然可观的。其三,变例的使用范围与变化形式没有严格规律,体现出变易灵活的特点;变例并不是与正例相冲突的局部性、特殊性卦变,而是具有整体意义的、与正例相互补充配合的卦变形式,是对六十四卦间更广泛的互生流转之肯定。
- 秦洁
- 关键词:变例
- 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13年
- 2013年8月16日至18日,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和中国周易学会主办,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协办。
- 张克宾秦洁
- 关键词:周易研究哲学研究编辑部
- 《周易》“观盥而不荐”与《论语》“禘自既灌而往”通释
- 2024年
- 《周易》“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与《论语》“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是关联性很强而历代注解争议颇大的两句文辞。两者分“盥(灌)”“荐”两个环节论祭祀礼,并表达了“观”之与否的态度。按周礼传统,礼仪评判以“观德”为要。相较而言,“盥(灌)”更凸显人之诚德,“荐”则更凸显物之厚薄,故周礼重“盥”轻“荐”。由“观德”之理路,“观,盥而不荐”,大义为观盥而不必观荐,因为在盥时已经充分展现了人的德性;“吾不欲观”“既灌而往者”,则是指未能在灌的环节观到德性,那么后面供奉的物品再丰厚也都不足观。这一重内在德性、为礼仪寻找德性根基的主张,可与“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人而不仁,如礼何”等相参,是《周易》古经所以能兼卜筮、哲理双重性质的关键,也是孔子为恢复周礼所找寻的根本落脚点,又是《易传》“观其德义”的枢纽之处。
- 秦洁
- 关键词:《周易》《论语》
- 荀爽“升降”易例覆议被引量:5
- 2017年
- "升降"是荀氏象数易学的核心易例,惠栋、张惠言、牟宗三开出认识荀爽"升降"的三种路径,但学者对"乾降坤升""卦变"等诸问题争议较大、尚待解决。笔者认为,"升降"分"交易升降"与"乾升坤降"两大类。"交易升降",即是在乾坤两卦的对待基础上,阴阳爻或乾坤经卦之间交易互换、位置发生升降,而生成新的卦的变动过程。荀爽对"交易升降"进行了基于尊阳卑阴的价值分判,合于阳尊的交易,予以肯定;不能凸显阳尊之交易,在价值应然上予以否定,而继续"乾升坤降"。"乾升坤降",其核心是在五爻为阴、或阳爻不能得以尊崇时,居二爻或最接近五爻之阳爻,升居五爻,以重新尊崇阳爻之地位,彰显阳爻之德性。由"交易升降",荀爽阐发了其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自然图景;由价值分判与"乾升坤降",荀爽表达了其基于现实关怀的价值追求。
- 秦洁
- 以古文证古义 由本象明易辞——于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于省吾的《双剑誘易经新证》是民国易学的代表成果。书中运用新材料、新方法,对《周易》文辞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解释,以求证古义。由新近出土易学文献资料,比对研究,可确证于省吾的部分新释,但其更多新解却得不到新资料的支持。除新注释外,于省吾承继传统经学的情怀,认可“观象系辞”的作《易》观点.而致力于寻找易象、阐明易辞;但在取象方法上,其对传统易学有所分判,对虞氏易等有所批评,而主张仅由本卦中取象。《双剑言多易经新证》与民国易学整体风貌一样,内蕴变革时代的学术品格,内容有新有旧,成果有得有失。
- 秦洁
- 关键词:出土文献
- 近代思潮与民国易学发展历程研究
- 2021年
- 民国易学在短短四十年间,历经跌宕起伏之发展。民国初年,时代鼎革之强力冲击、康有为式支持者之迷途、陈独秀式反对者之激进,最终形成合力,造成传统学术被边缘化之局面,易学于数千年来第一次沦落至“无人过而问津”之境地。值此之际,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新见,重新激发起时人读《易》、研《易》之兴趣;而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亦使新学视野落在传统典籍之上。受二氏影响,20年代之易学,研究类型不断丰富,成果数量不断增加,摆脱了被边缘化之窘况,呈现出近代学术之新气象。20年代末至抗战初,得益于政治、经济、教育、出版之推动,易学之成果数量、方法类型及研究质量,胥臻近代高峰。40年代,受持续战争之影响,易学研究在困顿中坚持,成果数量锐减,且未形成新的特色。上述各年代之易学研究,与近代思潮紧密相系。
- 秦洁
- 关键词: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