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米雪梅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1篇地下流体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位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特征
  • 1篇地震区
  • 1篇地震区域
  • 1篇电磁
  • 1篇电磁场
  • 1篇短临
  • 1篇短临异常
  • 1篇短水准
  • 1篇信息场
  • 1篇印尼8.7级...
  • 1篇张北地震
  • 1篇震前
  • 1篇震前异常
  • 1篇震区
  • 1篇首都圈

机构

  • 7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7篇米雪梅
  • 3篇平建军
  • 3篇张清荣
  • 2篇黄万发
  • 2篇陈建国
  • 2篇张子广
  • 2篇曹肃朝
  • 1篇啜永清
  • 1篇胡新亮
  • 1篇孙佩卿
  • 1篇张跃刚
  • 1篇张素欣
  • 1篇焦成丽
  • 1篇冯录刚
  • 1篇刁桂苓
  • 1篇乔子云
  • 1篇李雪英
  • 1篇解用明
  • 1篇陈立强
  • 1篇刘俊明

传媒

  • 3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地震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高原地震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3
  • 2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短水准震前异常的演化特征被引量:8
2002年
以 1 998年 1月 1 0日张北 M6.2级地震为例 ,分析了地震前宽城短水准、兴隆短水准和易县短水准异常的特征。短水准资料具有年变周期 ,分析异常必须剔除年变。本文应用周期滤波方法对短水准资料进行了处理 ,发现短水准异常地震前有明显的阶段性 ,异常发展可分为初期、中期、临震三个阶段 ,且具有明显的由中期向短临转化标志。
张跃刚孙佩卿陈立强支树明米雪梅
关键词:张北地震
华北地区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在对华北地区 114项骨干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提取与计算基础上 ,结合华北地区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地壳厚度 ,特别是现今动力学环境因子等因素 ,研究了华北地区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给出了华北地区MS≥ 5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指标和方法。经R值评分检验表明 ,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地震预测效果。
平建军张永仙张清荣刘素英陈建国黄万发米雪梅
关键词:信息场
华北某些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以中国强地震目录资料(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编,1999)为基础,统计研究了1300~1988年华北地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后,10年内再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优势空间范围。根据这一统计特征,印证性地分析了10余年来华北的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至包头一带5级以上地震空间活动特点。另外还研究了1981年以来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与晋、冀、鲁、豫交界地区5级以上地震,以及1998年至2001年11月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与唐山地区地震活动的呼应关系,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讨论。
平建军曹肃朝张清荣米雪梅焦成丽
关键词:地震活动特征统计分析地震区域
华北地区地下流体的两类短期前兆异常被引量:7
2003年
系统分析了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变化与中强以上地震的关系,提出华北地区地下流体存在转折型短期异常和单一型短期异常.结合震例对这两类短期前兆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应特别注意研究预测区内的这两类群体异常的准同步变化特点.
平建军张子广陈建国黄万发张清荣曹肃朝米雪梅
关键词:地下流体
地下水位数字与模拟观测对比分析被引量:9
2003年
对地下水位数字记录仪与模拟记录仪产出的水位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日均值相关系数在0.3956~0.9997之间,整时值相关系数在0.0526~0.9997之间;自流井水位资料的同步性较差;总体分析数字化水位仪观测精度优于模拟水位仪。
张子广张素欣王宝坤冯录刚刘俊明米雪梅
关键词:地下水位首都圈
印尼8.7级地震前后土桥台电磁场短临异常特征分析
2006年
利用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分析方法中比较常用的平滑滤波法,对后土桥地震台电磁场数字化观测资料的分钟值进行处理,发现在印尼8.7级地震前出现了一些短临异常情况,而且地电场和地磁场出现同步脉动变化,并对异常的变化特征做了相应的分析。
乔子云米雪梅解用明
关键词:印尼8.7级地震电磁场数字化短临异常
山西洪洞、临汾历史大震区现今地震的重新定位被引量:11
2002年
利用临汾地区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资料 ,对 1 30 3年洪洞 (M=8)、1 695年临汾 (M=734)两次特大地震所在区域 1 987年— 1 999年发生的 1 670次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 ,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的测定情况比原有结果有很大改善 ,定位精度明显提高。两次历史大震所在区域中现今地震的密集区 ,与两次大震各自的高烈度区长轴方向、形状和大小相吻合 ,反映了历史大震震源断层对现今小震活动的约束作用。小震震源深度的分布情况表明 ,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可能都比较浅。重新定位结果为利用现今小震的群体特征研究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胡新亮刁桂苓高景春啜永清段跃荣张彦清李雪英焦成丽米雪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