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涌

作品数:33 被引量:186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2篇关节
  • 14篇关节置换
  • 11篇全髋
  • 11篇全髋关节
  • 11篇全髋关节置换
  • 11篇髋关节
  • 11篇髋关节置换
  • 10篇置换术
  • 10篇膝关节
  • 8篇步态
  • 7篇骨关节
  • 7篇骨关节炎
  • 7篇关节炎
  • 6篇步态分析
  • 5篇应力
  • 5篇有限元
  • 5篇有限元分析
  • 5篇髋关节置换术
  • 5篇内侧间室
  • 4篇置换术后

机构

  • 26篇四川大学华西...
  • 9篇四川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成都市第五人...
  • 1篇重庆市急救医...
  • 1篇重庆市第二人...

作者

  • 33篇聂涌
  • 20篇裴福兴
  • 14篇沈彬
  • 13篇康鹏德
  • 9篇杨静
  • 9篇胡钦胜
  • 8篇周宗科
  • 8篇马俊
  • 7篇石小军
  • 4篇丁显平
  • 4篇黄强
  • 4篇王浩洋
  • 4篇徐彬
  • 3篇赵海燕
  • 3篇魏萍
  • 3篇黄泽宇
  • 2篇殷国富
  • 2篇王欢
  • 2篇斯海波
  • 2篇袁波

传媒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老年骨科...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 1篇第二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08
  • 1篇2007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因芯片在乙肝病毒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基因芯片技术在同时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及耐药突变基因检测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血清标本都用荧光定量PCR和基因芯片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然后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结果中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荧光定量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6%。基因芯片的阳性检出率为38%,其中10例为B型,9例为C型,结合荧光定量的结果,在整个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中检测到的最低拷贝数为1.387 e3 copies/ml。19例阳性都存在拉米夫定敏感位点,共检测到3例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2例为rt204I突变,1例为rt108M、rt204V突变)。[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在同时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的检测中,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通量性好,适合各大临床单位开展应用。
聂涌王长本丁显平冯天芬李良琼罗德生魏萍朱一剑
关键词:基因芯片乙肝病毒基因型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性低位髌骨对髌股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假性低位髌骨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根据2名健康志愿者的左侧膝关节CT和MRI扫描数据以及人工全膝关节假体三维扫描数据,建立正常膝关节和TKA有限元模型。根据Insall-Salvafi指数和Blackburne-Peel指数构建TKA术后假性低位髌骨、正常髌骨和高位髌骨模型。沿股四头肌方向施加载荷并验证模型有效后,通过von Mise应力云图测量膝关节屈曲30°、60°和90°时,基于2名志愿者数据构建的TKA术后假性低位髌骨、正常髌骨、高位髌骨有限元模型的髌股关节高接触应力值,并计算平均接触面积。结果于膝关节屈曲30°TKA术后正常髌骨有限元模型上,沿股四头肌方向施加475 N压力,髌股关节接触应力值为(1.29±0.41)MPa,与既往文献报道结果相似,模型验证有效。von Mise应力云图显示,膝关节屈曲过程中,应力主要集中在髌股关节面内侧,且接触点随着屈曲角度增加逐渐上移,髌股关节面内、外侧应力随之增大;随着髌骨高度增加,髌股关节面内、外侧应力随之减小。基于2名志愿者数据建立的TKA有限元模型中,髌骨高度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髌股关节高接触应力值的影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一髌骨高度模型中,随着膝关节屈曲角度增大,髌股关节高接触应力值总体呈增大趋势(P<0.05);在同一屈曲角度时,随着髌骨高度增加,髌股关节高接触应力值逐渐减小(P<0.05);假性低位髌骨模型髌股关节高接触应力值均大于正常髌骨和高位髌骨模型(P<0.05)。假性低位髌骨模型在膝关节屈曲过程中,髌股关节平均接触面积均大于正常髌骨和高位髌骨模型。结论TKA术后假性低位髌骨会影响髌股关节生物力学。保持关节线位置、避免假性低位髌骨的发生,有利于降低因髌股关节应力增高导致的膝前疼痛、髌股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
魏文兴聂涌吴元刚沈彬
关键词:膝关节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髌股关节有限元分析
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三维步态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效果及患者手术前后的步态变化。方法:20例因股骨头坏死或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于直接前入路下行单侧初次人工关节置换,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arris评分等,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6周、12周行步态分析,记录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步态变化并与正常成人对比。结果: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3 d,术后3 d内VAS评分均低于4分,患者假体安放位置满意,至术后12周随访无脱位。步态分析结果中,步速患者组为术前0.64 m/s、术后6周0.77 m/s、术后12周1.07 m/s,正常对照组为1.19 m/s;步频患者组为术前43.15步/min、术后6周51.42步/min、术后12周55.52步/min,正常对照组为57.15步/min;行走时髋关节活动度患者组为术前31.00°、术后6周39.62°、术后12周40.40°,正常对照组为45.67°;行走时膝关节活动度患者组为术前50.52°、术后6周59.28°、术后12周67.29°,正常对照组为70.42°。患者组内比较,除术后6周的步速和行走时膝关节活动度外其他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入组患者的步态分析数据仍不及正常对照,术后12周时患者步态数据已接近正常对照组,步速、步频、行走时膝关节活动度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AA作为全髋关节置换的可选手术入路,患者术后12周步态已接近正常人群,但尚需进一步的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王浩洋康鹏德聂涌赵海燕杨周源裴福兴
关键词:步态
引物原位标记技术检测SRY基因
2008年
目的建立一种能更有效检测单拷贝基因的引物原位标记技术(primed in situlabeling,PRINS)。方法在传统PRINS技术基础上,引入TaqStart抗体、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基因(sexdetennin.ingregionY,SRY)4条引物和1S人眦BiotinSystem来检测SRY基因,并以对SRY基因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为对照。结果在PRINS结果中,通过对50个中期分裂相的分析,在Yp11.3的位置上都检测到特异信号且清晰可辨别,此结果与FISH结果一致且标记信号强度相当。结论这项改进后的PRINS技术可快速针对单拷贝基因和小DNA片段进行检测。因此,相对于昂贵且费时的FISH技术,是另一种有效的选择。
聂涌丁显平邓莉魏萍王欢
关键词:引物原位标记SRY基因荧光原位杂交
基于群体遗传进化机制的产品族设计被引量:2
2012年
为快速响应细分市场中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运用生物进化理论建立了产品族进化设计过程模型.在定义产品基因、产品等位基因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4层结构体系的新产品族遗传结构.通过定量分析市场客户需求和产品生产效率,构建了产品族在市场环境中的客户需求维度适应度模型和在设计制造环境中的生产效率维度适应度模型,并提出了支持整个产品族进化的多方向进化演变算法.以轿车产品族设计为例的产品族进化演变过程模拟结果表明:产品族经过20代进化后,最终形成了分别满足小型、紧凑型及中型轿车3个细分市场需求且具有较高生产效率的最优产品族,本文提出的产品族进化设计方法能有效地满足细分市场中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聂涌殷国富赵秀粉
关键词:产品族设计进化适应度
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与早期功能康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关节外科最成功的手术之一.THA具有多种手术入路,包括:前侧入路,前外...
赵海燕康鹏德夏亚一聂涌裴福兴沈彬杨静周宗利石小军王浩洋曾弈刘欣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功能康复
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临床快速康复效果及步态分析研究
节置换术后早期的患者往往存在一个“学步期”,术后伤口的疼痛、对手术的畏惧等原因使得患者存在或多或少的步态异常,患者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人工关节。直接前入路患者术前和术后早期步态分析结果无明显统计差异,这一结果进一步论证了直接...
王浩洋康鹏德聂涌裴福兴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康复步态分析
对比计算机和传统教育资源在医学教育中的效果研究
2020年
目的基于计算机或虚拟现实的医学教育(尤其是解剖课程)的比重在逐年增加。然而,目前仍缺乏对基于计算机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效性的比较。本研究重点关注了3种解剖学授课方式的有效性:1)虚拟现实模型组;2)静态图像组;3)三维实体模型组。方法本对照研究总共纳入45名本科生(每组n=15),通过10分钟的讲授和学习,考察学生学习20个不同骨盆解剖结构的效果。学习效果考核指标主要基于尸体骨盆并由25个简答题构成(15个名词解释,10个功能问题)。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一项简单的空间能力测试(mental rotations test,MRT),作为后续数据分析的协变量。采用重复检验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在名词解释问题方面,三维实体模型组的教学效果(73%)显著优于静态图像组(52%)和虚拟现实组(55%)(P<0.001)。在功能问题方面,3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教学资源,基于虚拟现实的医学教育没有显著优势。
聂涌
关键词:虚拟现实解剖学教育资源医学教育计算机资源传统资源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关节线位置对内外侧间室应力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不同关节线位置对膝关节产生的生物力学效应,为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临床手术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根据正常志愿者(男性,30岁,165 cm,60 kg)膝关节CT扫描数据和单间室膝关节假体三维扫描数据构建正常膝关节和单髁置换三维模型.基于对象特异性非均匀材料属性赋值方法,构建正常膝关节和3种不同关节线位置(-3 mm、0mm和3 mm)的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有限元模型.以胫骨关节面为起始面,从上往下每隔2 mm取1截面,共取5个截面.分别在5个截面的内外侧平台面各均匀选取30个节点,以节点等效应力平均值表示内外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的应力水平,以定量比较不同模型间应力水平差异.结果 聚乙烯垫片上表面应力均值在0、-3和+3 mm关节线高度分别为14.84、26.81和20.86 MPa,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vs-3=4.896,P0vs-3=0.000;t0vs+3=3.455,P0v+3=0.008;t-3vs+3=2.579,P-3vs+3=0.020).胫骨侧假体上表面应力均值在0、-3和+3 mm关节线高度分别为29.69、50.49和39.99 MPa,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vss-3=5.675,P0vs-3=0.000;t0vs+3=4.755,P0V+ 3=0.001;t-3vs+3=4.783,P-3vs+3=0.000).当关节线处于0mm高度时,胫骨平台内外侧应力水平与正常膝关节最为接近;当关节线处于-3 mm高度时,内侧聚乙烯垫片和胫骨假体上表面接触应力相比于0 mm关节线位置,分别增加81%和70%,而外侧胫骨平台松质骨的应力增加8.7%;当关节线处于+3 mm高度时,聚乙烯垫片和胫骨假体上表面接触应力相比于0mm关节线位置的增幅较-3 mm关节线小,分别为41%和35%.而外侧胫骨平台松质骨的应力相比于0 mm关节线下降55.6%.结论 在膝关节单髁置换中,只有保持良好的关节线位置,才有助于保证膝关节内外侧间室的应力水平和传递路径同正常膝基本一致,从而降低聚乙烯垫片的过早磨损
聂涌胡钦胜沈彬杨静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关键词:骨关节炎关节成形术
表面肌电及其生物反馈在下腰痛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总结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graphy,sEMG)及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urface electromygraphic biofeedback,sEMGBF)在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广泛查阅sEMG及sEMGBF在下腰痛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对其在下腰痛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sEMG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发现下腰痛患者存在腰椎旁肌疲劳、躯干肌活动失调、屈曲放松现象缺失和椎旁肌肌电活动不对称等现象;在治疗方面,sEMG结合sEMGBF技术形成sEMGBF训练(包括sEMGBF训练和sEMGBF伸展训练),sEMGBF训练可改善腰背肌肌电异常活动,从而重塑腰背肌功能和缓解腰痛。结论 sEMG是一种监测肌电信号的手段,同时sEMGBF具有通过反馈信息控制肌肉训练使肌肉放松或力量增强的作用,对于下腰痛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李佩芳聂涌陈佳丽宁宁
关键词:表面肌电下腰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