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肠内
  • 7篇肠内营养
  • 4篇早期肠内营养
  • 3篇血液
  • 3篇胰腺炎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2篇血液净化
  • 2篇血液滤过
  • 2篇血症
  • 2篇脂血症
  • 2篇肾病
  • 2篇术后
  • 2篇衰竭
  • 2篇糖尿病肾病
  • 2篇通气
  • 2篇重症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颅脑

机构

  • 15篇南华大学

作者

  • 15篇肖宏
  • 11篇桂培根
  • 6篇曾钧发
  • 5篇吴昆鹏
  • 5篇李方
  • 5篇言彩红
  • 5篇黄治家
  • 3篇邓珊珊
  • 3篇杨吉军
  • 3篇骆志清
  • 2篇张群峰
  • 1篇吴正茂
  • 1篇王季猛
  • 1篇陈莹
  • 1篇罗勇
  • 1篇申文娟

传媒

  • 4篇中南医学科学...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内科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重血浆分离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高脂血症胰腺炎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二重血浆分离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例急性高脂性胰腺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及二重血浆分离,实验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浆内毒素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二重血浆分离后血清甘油三酯及血清胆固醇均下降。治疗后第3、7天血浆内毒素水平实验组分别为(50.33±8.61)EU/L、(27.46±8.83)EU/L,对照组分别为(63.35±9.24)EU/L、(50.24±9.02)EU/L。结论二重血浆分离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能降低血脂并保护肠道粘膜屏障。
肖宏邓珊珊桂培根
关键词: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
中期因子与糖尿病肾病被引量:1
2007年
肖宏王季猛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特征与治疗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3年1月—2011年1月重症监护室40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肾移植患者肺部感染多发生在术后3~6个月(32例,80.00%),发热是其主要症状,病情严重时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继而发展为ARDS。早期胸片仅有双肺纹理增粗、模糊或肺野有少许斑片状影,CT扫描逐渐发展为双侧下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毛玻璃状等间质性改变。感染多以病毒和真菌等机会性感染为主。40例患者,存活16例,死亡24例,病死率60.00%。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的多器官功能不全,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为真菌及医院获得性耐药菌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结论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所致ARDS病死率高。应及早诊断,合理调整及停用免疫抑制剂方案,经验性抗感染和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在此基础上应用无创机械通气策略,加上减少误吸风险的合理营养支持方案和层流洁净病房的应用,将为患者的康复赢得时间。
桂培根骆志清曾钧发言彩红李方黄治家杨吉军肖宏吴昆鹏
关键词:肾移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原学无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
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生存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6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入住的脑创伤及脑卒中的PVS患者196例,其中脑创伤108例,脑卒中88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随访资料包括住院时间、营养方式、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照料情况、有无肺部感染、营养状况、生存状态等。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VS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196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5个月,1年生存率为53.5%,2年生存率为20.0%。不同性别、疾病类型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住院时间、有无胃造口、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照料情况、有无肺部感染、营养状况者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无胃造口、家庭照料情况差、有肺部感染、营养状况差是PVS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P<0.05)。按照预后不良因素数量,将患者分为<2个预后不良因素者(n=109)和≥2个预后不良因素者(n=87),其中<2个预后不良因素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8.9个月,1年生存率为80.5%,2年生存率为30.0%;≥2个预后不良因素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8个月,1年生存率为14.8%,2年生存率为0。两者1年、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2.781,P<0.001;χ~2=26.073,P<0.001)。结论约50.0%PVS患者在1年内死亡。高龄、无胃造口、家庭照料情况差、有肺部感染、营养状况差是PVS患者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
吴昆鹏陈莹言彩红黄治家桂培根吴正茂张群峰肖宏
关键词:持续植物人状态预后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不同血液净化方式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中采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0例高脂性胰腺炎病例筛选分析,按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血液净化方式,分为血液灌流(HP)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组(CVVH)和二重血浆置换术组,探讨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CRP、IL-6、TNF-α均降低(均P<0.05)。治疗开始后第24小时CVVH组中CRP、TNF-α、IL-6低于二重血浆置换术组,而CVVH组中甘油三酯低于二重血浆置换术组。结论血液灌流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有较好的效果,能更有效降低甘油三酯及炎性因子。
肖宏邓珊珊
关键词:高脂血症性胰腺炎血液灌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肠内营养在预防颅脑创伤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重型外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方法 GCS评分3~10分TBI患者58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全肠内营养(TEN)支持;对照组采用全肠外营养(TPN)支持。结果 2周内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病例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肠内营养在预防TBI患者并发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中作用显著,是此类患者优先的营养途径。
张群峰吴昆鹏肖宏桂培根
关键词:颅脑外伤肠内营养多器官功能衰竭
危重症患者继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诊治探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成年危重患者继发性急性假性结肠梗阻(ACPO)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旨在提高早期ACPO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该院重症医学科55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诊断与治疗要点。结果危重症继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55例患者经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病情均有所缓解,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与该病关系不大。结论继发性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是一种一过性可逆性疾病,在危重症患者病程中是比较常见,只要早期采取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大部分均能好转。
桂培根罗勇曾钧发言彩红李方黄治家杨吉军肖宏吴昆鹏骆志清
关键词:危重症急性假性结肠梗阻
长托宁对急性肺损伤家兔肺组织NF-κB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长托宁(PHCD)在LPS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家兔中的作用及保护机制。方法 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PHCD低剂量组、PHCD高剂量组。其中PHCD低、高剂量组于LPS注入前30 min分别腹腔内注射PHCD 0.2 mg/kg和2 mg/kg,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肺组织形态学的差异、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NF-κB激活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模型组肺泡隔明显增厚,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较多中性粒细胞,偶见支气管黏膜脱落。PHCD处理后,炎症反应有所减轻,并与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免疫组化显示,空白组家兔支气管黏膜上皮和肺间质中仅见少量散在的NF-κB阳性细胞,模型组支气管黏膜、肺间质、肺泡腔及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阳性细胞明显增多。长托宁处理后NF-κB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有所减少,以高剂量组减少最明显。Western blot显示模型组肺组织细胞核内NF-κB的p65水平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HCD处理后p65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PHCD能有效减轻ALI家兔肺组织中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活性有关。
曾钧发肖宏桂培根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内毒素NF-ΚB长托宁
糖尿病大鼠肾小管MK和TGF-β表达的动态观察
目的:  1.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中期因子(MK)和转换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两者相互关系及MK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观察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中MK和TGF-β表达以及肾...
肖宏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转化生长因子Β
文献传递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中枢性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保留气切导管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中枢性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中枢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5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常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患者240例为对照组,行保留气切导管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患者300例为试验组,比较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再次气管插管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和保留气切导管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55%vs 66.7%)、机械通气时间[(12.40±2.93)d vs(15.63±5.18)d]、再次气管插管发生率(1.3%vs7.9%)和ICU住院时间[(16.47±5.01)d vs(20.79±5.5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病死率(49%vs 55%)和长时间保留气切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气切导管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再次气管插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但对病死率没有明显影响。
言彩红李方吴昆鹏黄治家肖宏申文娟桂培根
关键词: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