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建华

作品数:49 被引量:256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9篇颈椎
  • 19篇手术
  • 18篇颈椎病
  • 10篇脊柱
  • 8篇手术治疗
  • 8篇外科
  • 7篇颈椎不稳
  • 7篇并发
  • 6篇并发症
  • 5篇韧带
  • 5篇椎管
  • 5篇内固定
  • 4篇眩晕
  • 4篇腰椎
  • 4篇前路
  • 4篇肿瘤
  • 4篇椎间盘
  • 4篇外科手术
  • 4篇疗效
  • 4篇内固定器

机构

  • 49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浙江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世纪坛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湖北省中医院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浙江省中医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郑州市骨科医...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作者

  • 49篇胡建华
  • 25篇田野
  • 23篇邱贵兴
  • 16篇仉建国
  • 14篇翁习生
  • 13篇王以朋
  • 10篇翟吉良
  • 10篇沈建雄
  • 9篇赵宏
  • 9篇钱军
  • 7篇陈峰
  • 7篇李书纲
  • 7篇赵宇
  • 5篇赵丽娟
  • 3篇李佳忆
  • 3篇李晔
  • 3篇常晓
  • 3篇朱乾坤
  • 2篇李想
  • 2篇赵太茂

传媒

  • 8篇中华医学杂志
  • 8篇中国骨与关节...
  • 8篇中华骨与关节...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协和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1篇1997
  • 1篇1996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9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2
2006年
目的:总结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探讨狭窄节段范围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5例,女166例,年龄28 ̄89岁,平均60.2岁。对其发病规律,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根据狭窄范围,分为2组,单节段狭窄组149例;多节段狭窄组142例。对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腰椎管狭窄症好发于中老年,慢性起病;首发症状以腰痛最常见,间歇性跛行(86.6%)、腰痛(82.8%)、下肢麻木(60.1%)为常见症状;临床体征以腰背部压痛(58.8%)、下肢皮肤针刺觉异常(58.0%)、腰椎活动受限(43.3%)和下肢肌力减弱(42.3%)多见。大小便功能异常发生率单节段狭窄组为0.67%,多节段狭窄组为5.63%,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肢肌力减弱发生率前者为32.9%,后者为52.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间歇性跛行、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下肢皮肤针刺觉异常等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慢性起病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累及下肢的变化多样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多节段狭窄患者更容易引起下肢肌力减弱和马尾神经损害。
赵太茂邱贵兴仉建国王以朋翁习生沈建雄田野赵宏胡建华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
伴随颈椎病颈性眩晕的手术治疗被引量:29
2015年
目的 分析伴随颈椎病的颈性眩晕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伴颈性眩晕的颈椎病患者35例,男13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5(37 ~77)岁;平均随访时间40.6(9~ 119)个月,术前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CI),测量相邻椎体后缘滑移距离及椎间角,术前术后以Cobb法测量颈椎前凸角.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CHE)标准,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眩晕评分,分析不同手术方案及不同影像学特点眩晕症状缓解情况及其机制.结果 35例患者中有33例患者有颈椎不稳,术后有29例患者症状改善满意,满意率82.9%,术前术后颈椎侧位片前凸角差值与眩晕改善程度正相关(r =0.434,P <0.05).结论 颈椎不稳可能是颈性眩晕的主要机制,颈部交感神经可能在颈性眩晕中扮演重要角色,手术可能缓解伴随颈椎病的颈性眩晕症状.
钟卓霖胡建华翟吉良田野邱贵兴翁习生吴贵朱乾坤赵丽娟
关键词:颈椎病眩晕交感神经系统颈椎不稳
内固定应用于脊柱结核治疗的安全性探讨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探讨内固定应用于脊柱结核治疗的安全有效性。方法1985年4月至2005年5月,51例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或二期病灶清除、植骨及前路或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男25例,女26例;年龄2~80岁,平均44.8岁。病灶分布:C3-S2,其中颈椎6例,胸椎19例,胸腰段16例,腰骶椎10例。单节段6例,双节段30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及以上4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36例,E级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至少两周的抗结核治疗。手术清除脓液,刮除干酪样坏死物,摘除椎间盘,用骨刀切除坏死骨质直至有正常血运的骨组织。使用内固定Luque6例,Z—plate3例,TSRH8例,Ventrofix5例,Kenada4例,Moss—Miami5例,Isola6例,CDH3例,Caspaz2例,C—D2例,Zielke、Dick、Oriell、Ozion、Zephir、Tenor、USS各1例。术后继续三联抗结核治疗1年。结果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前有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术后复发,经清创及调整药物治疗后未再复发。1例胸椎结核术后伤口延迟愈合,出现脓肿窦道,经长期换药后愈合。1例T10椎体结核,术前双下肢肌力3级,术后降为0级,经保守治疗2周后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23.5年,平均8.3年。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24例术前伴后凸畸形的患者,后凸角从入院时乎均34.17°矫正至术后平均10.45°,末次随访矫形平均丢失3.2°。结论内固定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治疗安全、有效。
朱勇赵宏邱贵兴王以朋仉建国沈建雄田野胡建华李书纲
关键词:脊柱结核内固定器外科手术
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以交感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18例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有颈椎不稳和不同程度的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表现,JOA评分12.4±1.9分,北医三院40分法评分28.7±5.3分。采用前路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同时应用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随访患者JOA评分及北医三院评分改善情况,统计交感神经症状缓解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采用前路椎间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出院时均已消失。随访18~5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和北医三院评分分别为15.2±1.4分和34.3±4.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6±1.0分和35.1±4.4分。两种评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交感症状缓解优7例,良10例,差1例。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满意,没有颈椎不稳定。结论:颈前路手术充分减压、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稳定性治疗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可获得满意疗效。
钱军田野胡建华余可谊李其一
关键词:颈椎病交感神经症状颈椎不稳
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颈椎病伴颈椎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
2008年
目的评价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颈椎病伴颈椎后凸畸形的矫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病伴颈椎后凸畸形17例。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X线中立侧位相后凸Cobb角。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颈椎X线屈伸侧位相,观察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分析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8个月。术前平均颈椎后凸Cobb角为-16.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平均后凸Cobb角分别为-3.3°和-3.8°。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稳定。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增加(5.2±1.6,P〈0.05),平均改善率为64.3%。未出现神经根、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结论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病伴颈椎后凸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胡建华李佳忆杨新宇邱贵兴
关键词:颈椎脊柱后凸内固定器
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4年
颈椎减压术后出现新的上肢功能障碍是其常见并发症.其中以C5神经根麻痹多见,但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对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综述如下。
翟吉良翁习生胡建华
关键词:减压术后神经根C5颈椎上肢功能障碍常见并发症
颈前路椎管减压术后复发致邻近节段颈髓受压:1例报道及相关原因探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颈前路椎管减压术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但术后少数患者发生邻近融合节段的退行性变,甚至需要二次手术治疗。本文旨在分析术后再次退变的原因,以期为广大外科医师提供参考。方法:报道1例该病再次手术的患者,回顾其疾病发展过程和治疗经过,并结合该病例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入探讨术后复发原因。结果:颈前路椎管减压术后复发主要有三类原因:1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的选择不恰当;2手术减压不充分,未能彻底解除潜在的颈髓压迫;3椎间融合后生物力学改变,相应颈椎节段应力不平衡。结论:对于需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前应仔细分析上次手术效果不佳或术后复发的原因,妥善选择再手术的方式。
孔祥溢钟卓霖翟吉良杨义胡建华
关键词:再狭窄
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分析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的临床结果,总结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颈椎不稳1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6.3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采用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障碍程度变化。测量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观察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增加4.2±1.3(P<0.05),平均改善率为61%。NDI评分术前为34.2±11.4,术后6个月为18.8±9.5(P<0.01),随访时融合节段稳定。椎弓根螺钉骨皮质穿破率为7.6%,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结论术前仔细研究影像学资料,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胡建华仉建国田野钱军李佳忆邱贵兴
关键词:颈椎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椎体形态学测量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女孩椎体形态进行测量,探讨AIS的形成机制。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8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世纪坛医院诊治的52例10~18岁女性AIS患者(AIS组)和54例年龄性别相配的非AIS侧凸患者(对照组)行多层螺旋CT胸腰椎扫描,并采用3D—MPR技术对胸腰椎椎体的各项参数进行测量。两组研究对象分别分为10~14岁和15—18岁两个年龄段,对相应椎体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椎体中心宽度、中心前后径、椎弓根面积、椎弓根高度、椎弓根宽度和上下关节突距离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IS组10~14岁患者前柱椎体高度大于后柱,椎体前后中心径相对较长,椎体存在楔形变,凸凹侧椎弓根及凸凹侧上下关节突距离均不对称,胸腰椎前后柱的比例明显不同于对照组(P〈0.01);而15~18岁患者两组前后柱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IS椎体冠状面存在楔形变,10~14岁AIS患者椎体高度较高,后方结构相对较小,椎体前后径相对较长,椎体相对细长,这可能是导致侧凸的形成以及发展的原因。
丁立祥刘勇王以朋仉建国胡建华董福慧邱贵兴
关键词:脊柱侧凸摄影测量法
颈椎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观察与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背景:颈椎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疾病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近期疗效的判断和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目的:探讨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预防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由同一术者(通信作者)行单纯后路手术治疗的106例颈椎疾病患者,男77例,女29例;年龄22~78岁,平均59岁。手术方法包括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术、后路单开门手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术后均佩戴颈托3个月。结果:共有4例患者出现术后C5神经根麻痹。麻痹出现时间均在术后1周内,均为单纯三角肌肌力减退。2例伴随C5神经支配区的皮肤痛觉减退。经治疗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论: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应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缩短病程、改善预后、预防继发疾病的发生。
李其一胡建华田野邱贵兴
关键词:颈椎病术后并发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