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福庆

作品数:30 被引量:609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17篇污染
  • 7篇气象
  • 6篇天气型
  • 6篇重污染
  • 6篇PM
  • 5篇PM10
  • 4篇沙尘
  • 4篇气象条件
  • 3篇沙尘天气
  • 3篇台风
  • 3篇区域污染
  • 3篇污染过程
  • 3篇大气污染
  • 3篇大气遥感
  • 2篇中尺度
  • 2篇沙尘暴
  • 2篇秋季
  • 2篇热带
  • 2篇污染物
  • 2篇污染物输送

机构

  • 23篇中国环境科学...
  • 15篇北京工业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国家环境保护...
  • 3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 1篇国家环境保护...

作者

  • 29篇苏福庆
  • 18篇任阵海
  • 17篇高庆先
  • 15篇程水源
  • 10篇尉鹏
  • 5篇王文杰
  • 5篇陈朝晖
  • 3篇康娜
  • 3篇张志刚
  • 2篇辛金元
  • 2篇洪钟祥
  • 2篇王耀庭
  • 2篇王跃思
  • 2篇陈东升
  • 2篇张永林
  • 1篇李婷婷
  • 1篇李悦
  • 1篇杨新兴
  • 1篇王宗爽
  • 1篇缪启龙

传媒

  • 13篇环境科学研究
  • 4篇北京工业大学...
  • 3篇大气科学
  • 3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气象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环境工程技术...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8
  • 1篇1989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夏季典型PM_(2.5)与O_3相继重污染事件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发布的PM_(2.5)和O_3小时质量浓度及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2013年7月2日至10日北京典型PM_(2.5)及O_3重污染过程的质量浓度特征及在大气边界层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浓度演变。结果表明,北京夏季O_3质量浓度先于PM_(2.5)达到峰值,而天气型演变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具体过程为:1)重污染初始阶段,高压天气型利于前体物积累,PM_(2.5)及O_3质量浓度升高;2)在反气旋中部,由于各种污染物质量浓度较低,对大气紫外波段辐射的吸收较弱,导致该阶段紫外辐射强,因而加快了O_3生成的光化学反应,O_3质量浓度最先达到峰值;3)在反气旋后部,随PM_(2.5)质量浓度增加,辐射变弱,因此O_3质量浓度增加速度下降,而受高压后部影响,区域内PM_(2.5)经东南风输送通道进入北京,导致北京PM_(2.5)质量浓度相继达到峰值;4)在重污染清除阶段,在北方反气旋前部的冷锋清除作用下,PM_(2.5)及O_3质量浓度同时降低至谷值。
尉鹏王文杰苏福庆任阵海白建辉潘本峰杨建辉魏复盛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天气型
北京及周边地区一次典型大气污染过程的模拟分析被引量:56
2008年
利用区域中尺度大气数值预报模式(MM5)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4),对2002年10月7—13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典型大气污染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揭示了该污染过程的形成机理和生消过程.结果表明:该污染过程具有区域性特征,是由本地污染源和外来污染源在特殊的气象条件下共同造成的混合型污染.HYSPLIT气流来向轨迹分析表明,北京周边地区的污染对北京有显著影响,南部周边城市污染物外源的输入是造成北京地区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马锋敏高庆先周锁铨苏福庆康娜孙杰
关键词:空气污染气象条件
北京秋季一次先污染后沙尘现象成因分析被引量:9
2003年
利用卫星监测资料、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PM10监测资料,通过对天气图进行分析,对发生在2000-11-01—07这一污染天气过程的成因和性质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PM10呈现准正态分布。污染过程由2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11月1—3日)属于雾型污染,污染物是SO2,NO2等经过化学转化而成的硫酸盐和硝酸盐微粒;第二阶段(11月4—7日)属于沙尘型污染,该阶段的污染物是受上游沙尘天气影响而形成的黄土、浮尘。这2个阶段的气象过程及天气形势也完全不同,沙尘暴爆发前(前一阶段)的天气受均压场控制,呈现双层逆温结构,相对湿度较大;沙尘暴期间(后一阶段)的天气受高压前部西北气流控制,相对湿度大幅度下降,空气干燥度从地面到高空基本一致。
王耀庭缪启龙高庆先苏福庆
关键词:秋季重污染沙尘暴
利用卫星观测HCHO柱密度研究中国NMVOC时空分布被引量:10
2010年
利用SCIAMACHY和GOME-2卫星观测的对流层HCHO数据以及INTEX-B(The Intercontinental Chemical Transport Experiment Phase B)污染源清单,探讨了2003—2009年中国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MVOC)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中国NMVOC区域分布与其污染源分布不具一致性,具有明显汇聚特征,主要集中在盆地、河谷和山前地区的汇聚带区.中国各区域的NMVOC浓度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月际变化,华中、华北、华东分别在5月,6月和7月达到各自NMVOC浓度的峰值,该现象同MODIS观测的地面燃烧火点分布具有相关性,生物源的燃烧是造成NMVOC浓度上升并达到峰值的主要原因.
尉鹏苏福庆程水源陈良富高庆先
关键词:大气遥感
热带中尺度海岛地区典型环境污染过程研究
2013年
使用气象及环境监测资料,对2008年9月12日—19日海南岛海口市一次典型环境污染过程的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大气背景场和物理量场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陆高压前部滞留的高压脊、印缅低压槽是影响海口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天气型,空气污染物浓度的谷峰变化形成的环境污染过程与这2个系统的相继影响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高压脊上空持续的下沉气流及边界层低层流场辐合形成污染物汇聚带,导致污染物逐日积累并达到峰值;热带地区发展的热带气旋外围常形成深厚的下沉气流,有利于高压脊区日均污染物浓度增大;印缅低压槽及其偏南风、明显降水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因此,热带地区大型高压脊天气系统及其控制下的海口市地方性流场汇聚是造成地区API(air pollution index)积累及峰值形成的主要原因.
唐晓兰程水源苏福庆任阵海
关键词:热带辐合带
北京市一次PM_(10)污染过程模拟与气象诊断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MM5-CAMx耦合模式模拟和气象观测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一次PM10污染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颗粒物来源识别(PSAT)技术模拟分析了华北地区各区域污染物排放对北京市PM10的贡献,模拟结果发现来自周边地区特别是河北、天津地区PM10的跨界输送是造成本次北京市PM10污染过程的主导原因.气象观测诊断分析发现本次PM10污染过程与区域气象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同时发现PM10高质量浓度过程经历了2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在西南风作用下污染物跨界输送造成了北京市PM10质量浓度的增高,诱发了北京市PM10污染的产生,第2个阶段为在均压场和弱低压作用下,北京市PM10本地排放的累积作用维持了PM10的高质量浓度,同时第2个阶段还伴随着东南风的输送,天津源对北京地区的输送也加强了北京市PM10的高质量浓度.
黄青程水源苏福庆陈东升周颖李悦
关键词:PM10
北京地区一次重污染过程的大尺度天气型分析被引量:94
2007年
对北京2000年11月的一次PM10重污染过程进行分析,以期进行造成PM10质量浓度增量的天气型诊断.结果表明:最不利于污染扩散的气象形势对应着PM10质量浓度增量最大,而不一定是PM10质量浓度达到最高的环境背景场;PM10质量浓度的峰值是逐步累积而成的.提出定义PM10质量浓度从谷值逐日累积到峰值而后重新下降到谷值的状态为一次环境污染过程.根据环境过程与天气型的诊断分析结果认为,PM10质量浓度变化与天气形势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PM10质量浓度在上升、达到峰值和下降阶段对应的天气形势分别为持续数日的大陆高压均压场、相继出现的低压均压区及锋后的高气压梯度场,其中持续存在的大陆高压均压场是造成重污染浓度累积的主要背景场.
陈朝晖程水源苏福庆高庆先虞统任阵海
关键词:PM10
北京山前典型细粒子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被引量:26
2009年
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近年来北京地区冬季首要污染物,其中细粒子(PM2.5)污染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该地区具有山前地区的地形和气象条件,使其细粒子污染更具区域代表性.对2007年12月北京出现的4次细粒子污染过程及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子山前累积/清除时间,ρ(PM2.5)峰值均与气象条件相关;12月23─26日的3 d连续累积,使26日的ρ(PM2.5)日均值达到313.4μg/m3,是国家ρ(PM10)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150μg/m3)的2.1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ρ(PM2.5)日均指导值(25μg/m3)的11倍;持续的偏南风和边界层底层局地性环流,使得京津冀南部区域细粒子以日均96.7μg/m3的高值累积在北京山前地区,造成了12月23—31日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冬季严重细粒子污染.
康娜辛金元蔺永耀苏福庆王跃思
关键词:PM2.5污染气象
基于细模态AOT的中国PM_(0.5)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2006—2011年PARASOL卫星细模态AOT(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观测值,探讨中国PM0.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中国与全球PM0.5的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细模态AOT高值出现在中国、非洲中部和南美洲,分别为0.5~1.0、0.4~0.9和0.4~0.6,反映出这些地区PM0.5污染严重.在中国范围内,细模态AOT高值区主要分布在6个区域,包括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华北平原地区,湖北省和湖南省的两湖平原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珠三角地区,陕西渭河平原以及山西汾河河谷地区,各区域细模态AOT最大值分别为1.1、0.9、1.0、1.0、1.1和0.8,这些PM0.5污染严重地区的分布与SO2、OC、VOC、NOx等的污染源及其排放强度分布特征相一致,并且PM0.5浓度呈逐年升高趋势.2006—2011年,冬、春季细模态AOT平均值升高了18.09%,而夏、秋季平均值升高了9.00%,表明冬、春季PM0.5浓度显著高于夏、秋季.细模态AOT的多年月均值变化表明,其较高值出现在1月、3月,分别为0.37、0.36,最低值(0.18)出现在8月.但在局部地区,如华北地区(115°E~125°E、33°N~42°N),细模态AOT表现为夏季高于冬季.主要原因是华北地区受夏季副热带高压以及太阳辐射的影响,加强了南方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以及大气光化学反应,致使该地区夏季PM0.5浓度增高.
尉鹏任阵海王文杰苏福庆高庆先
华北区域大气污染过程中天气型和输送路径分析被引量:66
2008年
以2003年10月2—12日一次大气污染过程为例,分析华北区域大气污染过程中主要天气型及污染物输送路径.结果表明:区域内大部分城市API上升阶段,以西南输送路径为主;API下降阶段,受纬向锋区影响,以东北气流为主,污染物从北向南扩散,区域内各城市空气质量好转.统计2003年9—12月7次大气污染过程发现,当华北地区为大尺度高气压控制时,若高压中心位于山西南部,河北为弱的低气压区(地形槽)时,将导致西南风气流盛行该区域.受地形和天气型控制,西南方向的输送通道是引起北京大气污染过程的主要通道.
陈朝晖程水源苏福庆高庆先
关键词:区域污染天气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