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庆超

作品数:43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长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9篇作家
  • 18篇满族
  • 14篇文学
  • 14篇满族作家
  • 13篇抗战
  • 10篇战时
  • 10篇小说
  • 10篇抗战时期
  • 6篇民族
  • 5篇诗歌
  • 5篇小说创作
  • 3篇诗歌创作
  • 3篇诗人
  • 3篇文化
  • 3篇乡土
  • 2篇东北作家
  • 2篇社会
  • 2篇生态
  • 2篇作家文学
  • 2篇现实主义

机构

  • 26篇长春师范大学
  • 13篇长春师范学院
  • 8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巴蜀中学

作者

  • 42篇范庆超
  • 1篇高婧
  • 1篇张承志
  • 1篇景志强
  • 1篇于静

传媒

  • 7篇满语研究
  • 5篇满族研究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社会科学家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沈阳师范大学...
  • 2篇西华大学学报...
  • 2篇临沂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新疆艺术学院...
  • 1篇大庆师范学院...
  • 1篇龙岩学院学报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师范...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9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7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族文学研究的新启示——从关纪新《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谈起被引量:1
2015年
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民族特质的阐释是研究的核心问题,其涉及民族文学研究的价值、意义乃至存在的合法性。关纪新的力作《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将文化参照系建立在"满族文化—汉族文化—中华文化"的宏大坐标之上,纵深辨析了满族小说文本中隐藏于历史罅隙里的民族特质,以及满族小说与汉族文化、中华文化的关系,其所展现的学理价值、范式意义与批评品格,可谓当代民族文学研究中的厚重凝结。
范庆超
论满族作家关沫南的“曲笔抗战”
2014年
作为留守东北沦陷区的满族作家,关沫南笔下的抗战相比于纵情呐喊的东北流亡文学自然艰难许多。面对日伪的文化专制和政治胁迫,关沫南的抗战表达只能"带着镣铐跳舞",通过控诉封建观念和制度、展现阶级压迫、记录青年人的内心苦闷与挣扎等方式来寄寓作者的反帝诉求。这样的"曲笔抗战"折射出关沫南不屈的反帝意志和高超的文学智慧。分析关沫南的"曲笔抗战",将有助于深化认识抗战时期东北沦陷区文学逶迤曲折的生长态势和顽强不屈的韧性精神。
范庆超马明川
辽西乡土神韵 民间说唱风采——试论满族作家李惠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2010年
满族作家李惠文的小说语言呈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色。他吸纳了大量地道的辽西民间语言,散发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辽西民俗的许多方面都通过他使用的民间熟语折射出来。由于受到民间文学艺术的滋养,李惠文努力追求语言的简洁精练,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摹,都能做到生动传神。
范庆超
关键词:小说语言乡土特色
满族作家边玲玲的“寻根文学”实践
2016年
少数民族作家是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重要实践者。他们凭借更富于民间性和异质性的"寻根",为"寻根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与原生活力。满族作家边玲玲参与了这一活化"寻根文学"的过程。她不仅对母族文化传统进行了多样化、深层次、洞烛幽微的发掘与探寻,而且还"替代性"地寻索了东北近缘民族的文化精神样态。边玲玲对"寻根文学"界域的理解既是本民族的,又是跨民族的。
范庆超
关键词:满族作家寻根文学
论抗战时期穆木天诗歌创作
2012年
抗战时期民族危亡的现实促使穆木天诗风由早期的象征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为家国生存和民族战争而书写成为穆木天诗歌创作的最高宗旨。抗战时期,穆诗多以揭示苦难、控诉罪恶、呼呼抗争为主题,充当"时代喇叭手"的历史使命,虽然强化了穆诗的时代性却削弱了诗歌的艺术色彩,但穆诗仍在色调和意象选取、结构体式等方面显出特色。
范庆超
关键词:抗战时期穆木天诗歌创作
《当代北京评书书场研究》:民俗学本位立场下的开放式探究
2014年
《当代北京评书书场研究》是一部从民俗学出发研究曲艺的典型范本。它主要以"书场"(评书的表演时空)为研究对象,纠正了当下评书研究以文本为中心的倾向。通过借鉴表演理论构建"阐释性框架",在一个由表演者、观众、场景等组成的开放性空间内探讨问题,充分发掘并考察了附着于评书表演之上的诸多民俗构成。其表现出的民俗学本位立场、开放式探究的学术勇气,使其具备了较强的学科意义和创新价值。
范庆超
略谈满族作家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中的“两幅笔墨”
2011年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在小说创作中惯用"两幅笔墨"。一幅是"刚性"的宏大叙事,一幅是"柔性"的个人化叙事。这"两幅笔墨"形成了端木蕻良小说"刚柔并济"的美学风格。
范庆超
关键词:满族作家端木蕻良小说创作
抗战时期东北朝鲜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传统被引量:1
2014年
抗战时期的东北朝鲜族文学不仅表现出反帝抗争的时代性,还显现出多元厚重的民族素质与底蕴。东北朝鲜族作家凭借"下意识的文化自在性",充分传播、诠释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包括朝鲜族的服饰、劳动生活、饮食、岁时节令等民族习俗文化,勤劳、顽强、坚韧、乐观、豁达等民族精神品格。对这些朝鲜族文化传统的恰切描述,成为抗战时期东北朝鲜族文学鲜明民族性的内在支撑。
范庆超
关键词:抗战时期民族文化传统
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
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可分为东北流亡作家和东北沦陷区作家两大创作群体。东北流亡作家即是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东北作家群”。其主要是由“九一八”事变后一批流亡到关内的东北文学青年组成。他们以笔为枪,发出了反帝抗战的最强音。其作...
范庆超
关键词:抗战时期东北作家
文献传递
满族作家李惠文小说的结构技巧与人物塑造被引量:1
2010年
满族作家李惠文在小说创作中,巧妙利用线索和"横向衍生"的结构技巧,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深化了小说主题,拓宽了作品容量;在人物塑造上运用精准的白描和鲜明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立体而饱满。
范庆超
关键词:满族作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