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菅志翔

作品数:19 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11篇社会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社会
  • 5篇保安族
  • 4篇族群
  • 4篇民族
  • 3篇民国
  • 2篇行为逻辑
  • 2篇伊斯兰
  • 2篇知识
  • 2篇社会结构
  • 2篇社会因素
  • 2篇身份
  • 2篇身份转换
  • 2篇文化
  • 2篇文化传承
  • 2篇民国时期
  • 2篇民国史
  • 2篇民族历史
  • 2篇互动
  • 2篇国史
  • 2篇传承

机构

  • 18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

  • 19篇菅志翔
  • 1篇张亚辉
  • 1篇马艾
  • 1篇周飞舟
  • 1篇孙静
  • 1篇田耕
  • 1篇渠敬东
  • 1篇王铭铭
  • 1篇罗杨
  • 1篇杨清媚
  • 1篇王娟
  • 1篇何贝莉

传媒

  • 6篇青海民族研究
  • 3篇西北民族研究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广西民族学院...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中国人口科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第二届西部民...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构,现实需要与文化传承——以乌斯满的行为逻辑和社会互动为例
2014年
由于行动者具有自身特定的社会结构特征,必定从社会结构中自身位置的特定角度出发思考和行动,所以,当多个行动者面对同样命题时,行动的具体事件过程及其结果会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这样的研究框架中,文化表现为结构规范、行动者的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判断标准等具体可观察的社会事实,文化的变迁与传承也由此而成为可以经验地加以研究的对象。本文试图以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新疆哈萨克社会中的一个人物——乌斯满——的行为逻辑和社会互动为例,来分析人们处在社会剧烈变迁中的具体实践及其社会后果,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当社会结构、现实需要与文化传承三者纠结在一起时,它们对参与其中的行动者和今天的学者而言,能够分别构成什么样的问题意识。
菅志翔
关键词:社会结构文化传承
中国族际通婚的发展趋势初探——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与讨论被引量:19
2016年
中国在21世纪面临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族际通婚研究有助于认清我国族群关系的整体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民委提供的数据的比较分析,力求认识中国近20年来族际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模式和族际通婚的演变趋势。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各个族群中,教育水平(高中以上毕业比例)对族际通婚的正面影响最为显著;非农职业比例高的族群族际通婚率较低;聚居在本族自治地方的人口比例越高,与他族成员通婚的机会也越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越不普遍,与他族成员的交往和通婚的机会也越低。
菅志翔
关键词:族际通婚
青海民国史研究的进入——兼评李文实先生的文章《马氏家族长期统治青海的原因试测》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将马步芳统治下的青海历史视作青海民国史,借用李文实先生对马氏家族长期统治青海原因的分析思路,探讨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研究青海民国史的路径,并在评议李文实先生文章的同时探讨了这种视角下进行青海民国史研究的意义。
菅志翔
中国保安族的群体地位和个体流动被引量:1
2014年
保安族1952年被国家识别为一个少数民族,1980年建立了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文章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保安族的群体地位和个体流动状况,并分析了自治县建立后保安族群体地位、人口的教育结构和职业分布的变化趋势。从群体地位看,随着民族识别和民族政策的实施。保安族群体地位得以提高,但这种政策以具有级别差异的民族自治地方为依托。使保安群体地位被限定在特定范围内。从个体的社会流动来看,强调民族群体整体地位的制度和政策导向,将群体中的精英导向特定的职业,如更看重进入政府系统当干部的机会而忽视进入其他产业和行业的社会发展机遇。这种倾向塑造了保安族对教育的态度、对职业的认知和预期。这些现象也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所具有的特色,并对这些群体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菅志翔
关键词:保安族
四寨子的族群演变——一项族群社会学的历史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四寨子是历史上在今青海同仁县出现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复杂多样的移民聚落,曾经在这里居住的群体涉及今天的保安族、同仁土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和汉族。本文试图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把族群的演变放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以及历史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中,用社会学的理论来建立资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族群归属的社会定义和自我认同做长时段的历史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四寨子族群演变的过程。本文所讨论的族群演变现象主要始于元末明初,止于同治年间,但也涉及到建国以后的民族命名和识别。
菅志翔马艾
关键词:族群
国家构建中的族群身份转换——以保安族为例被引量:13
2004年
将以保安族为例 ,尝试探讨国家建构过程中人们的身份意识发生的变化 ,并认为民族(minzu)是中国特有的介于传统族群与现代国民身份之间的本土概念。“民族”(nation)不是本土概念 ,人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并不具备民族身份 (neithernationalitynorminzu)。这种身份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深入社会 。
菅志翔
关键词:族群身份民族保安族
简论共和国以前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演变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试图从长时段的历史演变视角来分析作为外来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演变历程,并通过对清末及民国时期西北回族社会及其精英人物的政治角色和社会功能的分析,揭示民国时期中国西北回族地区伊斯兰教发展变化及其与其他文化宗教互动的特点。
菅志翔
关键词:伊斯兰教本土化
从保安族的群体身份意识变化看族群演变机制被引量:2
2007年
个人组成为社会群体的核心机制在于人们的认同和变异,群体属性及其成员的资格确定一方面取决于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共性以及本群体与周围其他群体之间的差异的认识,即自我认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群体所处社会情境中的其他群体和社会力量对这个群体的观点,即社会定义。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义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族群体演变的主要机制。本文使用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义的概念,分析了保安族族群演变的过程和机制。
菅志翔
关键词:保安族自我认同
结构、现实需要与文化传承
社会科学的问题一般都建立在探究有关社会事实的这样一组问题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以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新疆哈萨克社会中的一个人物一一乌斯满一一的政治抉择及其行为逻辑为例,来分析人们处在社会剧烈变迁中的具体实践及其社会后果,...
菅志翔
关键词:社会科学行动者行为逻辑社会结构文化传承
文献传递
马麒的身份转换与政治抉择——兼议民国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的国家意识被引量:4
2011年
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一个政治整合问题,清朝的边疆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和认同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如外蒙古和西藏提出独立的要求,作为西部边疆地区的青海是一个汉回蒙藏各族的交汇区,民族关系和宗教问题非常复杂。在这个边疆与中央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过程中,青海在回族地方军阀马麒父子的治理下,顺利建省,有效地加强了青海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相比于西藏、内外蒙古和新疆,青海的政治整合要顺利得多。为了理解民国时期青海的政治地位和行政转型,马麒是个关键的历史人物。文章回溯了青海马家军阀的发迹史,并对马麒生平和政治谋略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
菅志翔
关键词:民国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