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曦 作品数:37 被引量:135 H指数:7 供职机构: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文化科学 更多>>
^(18)F-FDG PET/CT对兔VX2肉瘤射频消融疗效的评价:以病理作对照 2015年 目的评价PET/CT在兔后肢VX2肉瘤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术后近期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16只载瘤兔(共32个肿瘤)随机分为两组:RFA治疗组和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每组8只,16个肿瘤。在动物肿瘤模型制作后20天左右行射频治疗,治疗前1~3天、治疗后1周和4周进行PET/CT检查并于四周检查后处死,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1 RFA术前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为5.306±1.246,RFA术后1周、4周坏死区SUVmax分别为2.169±0.681、1.987±0.611,外周炎性反应SUVmax分别为2.681±0.353、2.331±0.461,均明显低于RFA治疗前(P<0.05);RFA术后1周、4周残余瘤组织SUVmax(5.606±1.254、5.338±1.300)均明显高于炎性反应(P<0.05);216个病灶RFA治疗后,经病理证实残留灶12例(75%),完全失去活性病灶4例;术后1周和4周,PET/CT分别发现残留灶15例(94%)和13例(81%),PET/CT和病理结果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能够准确反应兔后肢VX2肉瘤射频消融术后的病理学变化,是评价RFA治疗早期疗效的一种理想方法。 董津邑 朱海云 崔恒武 葛宇曦关键词: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射频消融 疗效 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在腹股沟疝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区别腹股沟直疝及斜疝的应用。方法收集54例同时行CT扫描及外科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病例资料,分别观察CT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对腹股沟疝的显示情况并区分腹股沟斜疝及直疝,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MSCT及重建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腹股沟疝并区分直疝及斜疝。其中冠状位对腹股沟结构显示最清楚,对腹股沟疝分类诊断正确率100%;矢状位次之,诊断正确率94%;横断位诊断正确率87%。结论 MSCT及高分辨率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可以精确地显示以及辨别腹股沟直疝、斜疝。 皇旭辉 卢跃忠 葛宇曦关键词:腹股沟疝 三维重建 正常国人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背侧脂肪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正常国人椎管内硬膜外背侧脂肪含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MRI正中矢状面图像上统计263例正常国人腰段椎管硬膜外背侧脂肪厚度,计算其中120例相应层面椎管前后径,同时计算其中50例的体重指数。将263例分为青壮年组(18~59岁,207例)和老年组(≥60岁,56例);腰椎生理弯曲度分为三级,即明显变直、轻度变直和正常曲度。结果:腰段硬膜外各节段背侧脂肪含量均与体重指数、椎管前后径及生理弯曲度呈正相关;老年组L3/4节段硬膜外背侧脂肪含量厚度小于青壮年组,其余节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硬膜外背侧脂肪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国人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背侧脂肪含量与体重指数、椎管前后径及腰椎生理弯曲度相关,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 葛宇曦 岳建国 汪洋 朱宏伟 秦方辉 陈林关键词:椎管 硬膜外 人体质量指数 颅骨修补时机对脑室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脑外伤颅骨修补前后脑室系统变化,为选择颅骨修补最佳时机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收集脑外伤后接受颅骨修补术的53例患者的CT资料,根据修补前减压窗凹陷程度分为平坦组(20例)和凹陷组(33例),分别测量颅骨修补术前、后3脑室宽度及侧脑室大小(哈氏值),并对照分析两组患者颅骨修补前后脑室系统的变化。结果平坦组颅骨修补术后3脑室宽度平均增加(0.45±1.91)mm,哈氏值平均增加(1.70±11.41)mm,手术前后3脑室和侧脑室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凹陷组颅骨修补术后3脑室宽度平均增加(3.73±2.97)mm,哈氏值平均增加(17.00±13.29)mm,手术前后3脑室及侧脑室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减压窗平坦时行修补对脑室系统影响较小,凹陷时行颅骨修补对脑室系统影响较大,提示减压窗平坦时较适合进行颅骨修补术。 葛宇曦 崔恒武 张联合 严肃 张士良关键词:颅骨 手术 侧脑室 腱鞘纤维瘤和腱鞘巨细胞瘤的MRI特征分析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 探讨腱鞘纤维瘤和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腱鞘纤维瘤和27例腱鞘巨细胞瘤的MR资料,比较两者的病灶部位、大小、形态、邻近骨质改变、信号特征和强化方式等.将MRI诊断结果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两者MRI特征的比较,连续性变量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腱鞘纤维瘤多呈结节状或肿块状(11例),病灶邻近骨质吸收罕见(2例),T2WI病灶周围见低信号环(6例),病灶内部信号混杂偏低,低信号形态为条带状或细丝状(10例),低信号范围多数大于1/3(10例);增强后T1WI呈不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周围可见环形强化(6例).腱鞘巨细胞瘤多呈分叶状(16例),病灶邻近骨质可见压迫吸收(9例),T2WI病灶周围多可见低信号环(22例),病灶内部信号混杂偏高(17例),低信号范围多数小于1/3(18例);增强后T1WI示不均匀强化,无周围环形强化.统计分析显示:病灶形态、邻近骨质有无压迫吸收、T2WI病灶周围有无低信号环、病灶内部低信号的形态及范围和增强后周围有无环形强化在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发病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腱鞘纤维瘤和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腱鞘纤维瘤呈结节状或肿块状,T2WI内部低信号形态呈条带状、范围多大于病灶的1/3,增强后病灶周围可见环状强化;腱鞘巨细胞瘤呈分叶状,邻近骨质可见吸收,T2WI周围可见低信号,内部低信号形态呈分隔状或颗粒状,范围多小于病灶1/3. 贝旭雯 葛宇曦 徐雷鸣关键词:纤维瘤 巨细胞瘤 腱鞘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增强CT影像征象在评估胃癌腹膜微转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通过对增强CT多种征象分析,预测胃癌腹膜微转移情况,建立胃癌腹膜微转移预测模型。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胃癌患者12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增强CT检查。根据手术病理是否存在腹膜微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观察测量治疗前增强CT的基本征象(肿瘤最大径、厚度、浆膜浸润、强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分站、有无远处转移),间接征象(腹膜周围积液,腹腔脂肪密度增高,腹膜增厚或可疑微结节,网膜浑浊)。首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建立ANN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判断腹膜是否存在转移。结果 :120例胃癌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共86例存在腹膜转移,34例无腹膜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浆膜浸润、强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分站、有无淋巴结转移、腹膜周围积液、腹腔脂肪密度增高,网膜浑浊,腹膜增厚或可疑微结节在腹膜转移组及非转移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的总准确率为75.83%(91/120),总敏感度77.91%(67/86),总特异度73.53%(25/3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Logistic为0.853。ANN模型总准确率88.33%(106/120),总敏感度88.37%(76/86),特异度85.29%(29/34);ROC曲线示AUCANN为0.887。结论:ANN模型可通过对胃癌术前增强CT多种征象分析,为判断术前是否存在腹膜微转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其预测效能高于传统Logistic回归分析。 贺锋 葛宇曦 陈林 周江枫 蔡炜关键词:胃癌 腹膜转移 人工神经网络 DBT结合动态增强MRI对不典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3年 探讨乳腺数字影像断层摄影(Digital Bredst Tomosynthesis,DBT)结合动态增强MRI扫描对不典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提高不典型乳腺癌的诊断率。选取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近两年来经DBT及动态增强MRI扫描确诊以及同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DBT及动态增强MRI扫描的影像学征象对不典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60例不典型乳腺癌患者中35例有明显的不成形肿块影,少部分块影有分叶及毛刺样改变,15例有孤立丛状、小线虫状、泥沙或针尖状、小杆状、粉刺样不定型钙化,其中11例同时伴有腺体纠集、乳头凹陷及局部皮肤牵拉等间接征象。研究发现,DBT及动态增强MRI扫描对不典型乳腺癌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临床触诊阳性的患者来说尤其重要,以上两种乳腺影像学特殊检查更是必不可少的诊断方法。 朱宏伟 陈林 葛宇曦 谢军舰 许丹凤关键词:不典型乳腺癌 动态增强MRI MR、CT及超声对宫颈癌宫旁浸润的对照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探讨MR、CT及超声3种不同影像学方法术前判断宫颈癌宫旁浸润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4例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53例患者术前接受了超声(US)检查,同时有27例患者接受了核磁共振(MR)检查,有20例患者接受了CT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将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CT和MRI检查术前判断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00%、80.00%和92.50%,判断宫旁浸润的敏感性为70.00%、73.30%和92.30%.特异性均为100.00%.MRI检查判断宫颈癌宫旁微浸润的符合率、敏感性显著优于CT和US检查(P<0.01).结论 MRI检查术前判断宫颈癌宫旁浸润情况明显优于超声和CT检查.对于宫颈癌宫旁浸润的准确性高,可作为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及术前分期的首选. 朱宏伟 康莉 谢军舰 葛宇曦 延根关键词:宫颈癌 MRI CT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判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瘘口位置的作用 被引量:8 2017年 脊柱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是最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1-3].临床表现因缺乏特异性,往往容易与常见脊髓炎、脱髓鞘病变、肿瘤和蛛网膜囊肿等相混淆[2,4].诊断SDAVF的金标准为脊髓选择性动脉造影(DSA)[5],但其具有适应证要求严格、步骤多、检查时间长、射线剂量及创伤大、容易漏诊等缺点,且需要对42条供应脊髓动脉按病变范围逐一选择性造影.如果在术前能够通过MR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进行脊髓血管成像,对脊髓血管畸形部位、范围和瘘口进行判断和评估,可以指导脊髓DSA或手术操作,从而达到精确诊断和治疗的目的.笔者对确诊SDAVF的16例患者的脊髓MRA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对照DSA及手术瘘口部位,以评价脊髓MRA在瘘口位置判断中的意义. 葛宇曦 徐雷鸣 孙建忠 方兵关键词:硬脊膜动静脉瘘 MR血管成像 三维动态增强 脊髓血管畸形 选择性动脉造影 手术操作 高分辨率T2WI联合合成双反转恢复图像判断直肠癌T分期 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观察合成MRI(SyMRI)定量参数及高分辨率T2WI(HR-T2WI)联合合成双反转恢复(SyDIR)图用于直肠癌T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经病理证实直肠腺癌,将病理T1及T2期归为肌层未突破组、T3及T4期归为肌层突破组。由2名影像科医师(分别具有低及高年资)基于HR-T2WI及联合SyDIR图行直肠癌T分期,观察其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计算T分期诊断准确率;比较组间SyMRI定量参数值T1、T2及质子密度(PD)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HR-T2WI及其联合SyDIR图和T2值诊断直肠癌突破肌层的效能。结果79例中,病理T分期T1期3例,T2期32例,T3期27例,T4期17例。2名医师基于HR-T2WI判断直肠癌T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强(Kappa=0.626、0.784,P均<0.001),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95%(60/79)及86.08%(68/79);基于HR-T2WI联合SyDIR图判断直肠癌T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为较强及强(Kappa=0.783、0.829,P均<0.001),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81%(67/79)及88.61%(70/79)。低年资医师基于HR-T2WI联合SyDIR图判断直肠癌突破肌层的AUC(0.940)高于基于单一HR-T2WI(AUC=0.843,Z=2.443,P=0.015);高年资医师基于HR-T2WI联合SyDIR图的AUC(0.954)与基于单一HR-T2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0.943,Z=0.366,P=0.720),后者与低年资医师基于HR-T2WI联合SyDIR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8,P=0.918)。2名医师所测肌层未突破组T2值均高于肌层突破组(P均<0.001),其余定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T2值判断直肠癌突破肌层的AUC为0.812。结论SyMRI定量参数T2值对判断直肠癌T分期具有一定价值;HR-T2WI联合SyDIR图有助于提高低年资影像科医师判断直肠癌T分期的效能。 王子 葛宇曦 贺锋 周心一 窦维强 胡曙东关键词:直肠肿瘤 肿瘤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