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爽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基因
  • 2篇免疫
  • 2篇蓝氏贾第鞭毛...
  • 2篇弓形虫
  • 2篇鞭毛
  • 2篇鞭毛虫
  • 2篇C2
  • 2篇病理
  • 1篇蛋白
  • 1篇双氢青蒿素
  • 1篇同源性
  • 1篇同源性分析
  • 1篇青蒿
  • 1篇青蒿素
  • 1篇组蛋白
  • 1篇组蛋白H3
  • 1篇组织病理学
  • 1篇组织病理学变...
  • 1篇组织化学
  • 1篇小鼠

机构

  • 2篇贵阳医学院
  • 2篇贵州省疾病预...
  • 2篇河北联合大学

作者

  • 4篇葛爽
  • 2篇余源
  • 2篇田喜凤
  • 2篇包怀恩
  • 2篇吴升伟
  • 2篇李小燕
  • 2篇林志强
  • 1篇赵丽娜
  • 1篇高雪
  • 1篇王洋
  • 1篇李巍伟
  • 1篇陈阳
  • 1篇李明

传媒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组蛋白H3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基因分析(英文)
2014年
目的克隆表达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H3组蛋白基因,与WB株蓝氏贾第鞭毛虫进行同源分析,构建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H3组蛋白分子进化树。方法 PCR扩增获取H3组蛋白基因,构建pGM-T-H3重组载体,转化E.coli TOP10感受态宿主细胞,挑选阳性克隆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NcoⅠ和XhoⅠ构建pET28a(+)-H3重组载体,转化E.coli Rosetta(DE3),IPTG诱导组蛋白H3表达,Western blotting鉴定表达,与美国WB株蓝氏贾第鞭毛虫及模式生物H3组蛋白基因和蛋白序列进行同源分析。结果成功克隆表达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H3组蛋白基因,同源比对结果显示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基因序列与美国WB株完全一致,但与其他现存真核生物亲缘关系较为疏远。结论 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H3组蛋白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贾第虫H3组蛋白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与其他物种分化较早,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蓝氏贾第鞭毛虫的生物进化地位提供有价值的实验资料。
余源葛爽李明刘阿倩林志强田喜凤
关键词:同源性分析分子进化树
弓形虫Prugniaud株感染小鼠后脑组织病理学动态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Prugniaud株弓形虫感染小鼠后脑的组织病理学动态变化及包囊的形成。方法弓形虫Prugniaud株10个包囊/只鼠(0.5mL)经腹腔感染40只ICR小鼠,对照组22只小鼠接种同等量的PBS,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并于感染第5d、10d、15d、20d、25d、30d、60d、90d、120d、150d和180d剖杀小鼠,取脑组织制作切片,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同时提取脑组织DNA,用PCR法扩增弓形虫B1基因特异性片段。结果经腹腔感染小鼠从第6d开始出现食欲减退、耸毛、怠惰、抖动、腹泻及死亡等临床症状,死亡率为15%,第20d后症状开始减轻。HE染色镜检在感染第5d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第10d起见明显的神经元变性、卫星现象及噬神经现象,第15d起见神经胶质结节及较小的弓形虫包囊,第20d起珠网膜下腔见炎症细胞浸润,第25d起见血管套现象,第90d时珠网膜下腔见肉芽组织,第120~180d观察到弓形虫包囊、神经胶质结节及珠网膜下腔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共存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感染第10d脑组织细胞胞浆和胞核中发现弓形虫抗原颗粒,以后随着包囊增多抗原开始逐渐减少。PCR法从感染第10d至180d小鼠脑组织中均检测到弓形虫B1基因特异性片段。结论弓形虫Prugniaud株感染小鼠后速殖子可在几天内侵入脑,但出现包囊的时间可晚至15d,该虫可导致小鼠脑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和非特异性脑膜脑炎的病理改变。15d以后随包囊形成脑组织病变逐渐减轻,但包囊可存在于脑组织中达180d。
吴升伟包怀恩葛爽李小燕
关键词:弓形虫包囊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B1基因
双氢青蒿素对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Alpha-7.3giardin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对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Alpha-7.3giardin(α-贾第素)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蓝氏贾第鞭毛虫骨架蛋白的损伤作用。方法用双氢青蒿素浓度为100μg/mL、200μg/mL的改良TYI-S-33培养基分别培养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2h、4h、8h、12h后,以不含药物组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药物作用后Alpha-7.3giardin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双氢青蒿素作用虫体后Alpha-7.3giardin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双氢青蒿素对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Alpha-7.3giardin基因mRN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提示双氢青蒿素对蓝氏贾第鞭毛虫骨架蛋白具有损伤作用。
余源陈阳葛爽王洋李巍伟赵丽娜刘阿倩林志强高雪田喜凤
关键词:双氢青蒿素
小鼠感染弓形虫Prugniaud株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ICR小鼠感染Prugniaud株弓形虫后的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动态变化。方法 46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30只)和对照组(16只),感染组小鼠经腹腔注射弓形虫Prugniaud株包囊(10个/鼠,悬于0.5 ml PBS中),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PBS。每天观察小鼠发病情况,并于感染后第5、10、15、20、25、30、60和90天,分别处死感染组小鼠3只和对照组小鼠2只,取小鼠肝、脾、肺、肾、心和脑组织制作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感染组小鼠于第6天开始出现食欲减退、耸毛、抖动和腹泻等症状,死亡率为20.0%。HE染色镜检发现第5天至20天,肝组织结构破坏,少数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和小灶性肝细胞坏死,肝窦扩张充血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等;脾脏可见脾小体破坏、消失,脾窦扩张充血,红髓增宽白髓萎缩等。肺组织结构破坏,出现间质性肺炎等病理改变。感染第20天后上述组织病理变化逐渐减轻至恢复。脑组织从感染第10天起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第15天-90天出现神经胶质结节、血管袖套现象和珠网膜下腔炎症细胞浸润等,并可见弓形虫包囊,第90天珠网膜下腔内见肉芽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第5天内脏器官即出现弓形虫抗原,第10天最强,后逐渐减弱直至转阴,脑组织从感染10天起至90天均可见弓形虫抗原。结论 ICR小鼠感染弓形虫Prugniaud株后早期出现速殖子所致的非特异临床表现及多脏器组织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此后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脑组织感染与弓形虫包囊共存。
吴升伟包怀恩李小燕葛爽
关键词:弓形虫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