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薄祥正

作品数:8 被引量:86H指数: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扫描隧道显微...
  • 5篇贝氏体
  • 3篇浮突
  • 3篇表面浮凸
  • 3篇表面浮突
  • 2篇合金
  • 2篇贝氏体组织
  • 2篇CU-ZN-...
  • 1篇形态学
  • 1篇铁素
  • 1篇铁素体
  • 1篇铁素体钢
  • 1篇铜基
  • 1篇铜基合金
  • 1篇铜锌铝合金
  • 1篇魏氏组织
  • 1篇显微组织
  • 1篇相分析
  • 1篇锌铝
  • 1篇锌铝合金

机构

  • 8篇清华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8篇薄祥正
  • 8篇方鸿生
  • 5篇王家军
  • 2篇杨志刚
  • 1篇邓旭蕊
  • 1篇严隽珏
  • 1篇黄维刚
  • 1篇黄进峰
  • 1篇郑燕康
  • 1篇于洪滨
  • 1篇张柏清
  • 1篇李春明

传媒

  • 5篇金属学报
  • 1篇中国科学(A...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年份

  • 6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Cu-Zn-Al合金贝氏体及马氏体表面浮突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首次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察了CuZnAl合金的贝氏体和马氏体表面浮突,发现贝氏体浮突是由许多亚单元组成的浮突群,单个亚单元浮突呈“V”型,不同于马氏体相变不变平面应变的“N”型浮突,从而说明贝氏体不可能切变形成。同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薄祥正方鸿生杨志刚王家军
关键词:贝氏体表面浮突铜基合金马氏体
Fe-C-Si-Mn合金中贝氏体表面浮突的精细结构被引量:3
1998年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Fe-C-Si-Mn合金中的下贝氏体浮突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用透射显微镜观察到的最小结构单元——亚单元是由更小的超亚单元组成的超亚单元的浮突为“帐篷”型,而非不变平面应变型,表明它不是切变形成;超亚单元的浮突高度为60-140nm,最大形状变型量约为0.23.贝氏体的多层次结构以及合金无素C和Si对它的影响可用激发形核-台阶生长机制来解释.
薄祥正方鸿生王家军黄维刚张柏清
关键词:表面浮突
仿晶型铁素体表面浮凸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
1998年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研究了Fe-0.37℃(质量分数,%)钢中仿晶型铁素体(GBA)的表面浮凸,发现GBA确实产生了表面浮凸,浮凸只是由GBA本身引起的,而不是由GBA和它在基体中的塑性变形共同引起的.GBA表面浮凸只在晶界一侧的奥氏体晶粒形成,与此相邻的奥氏体晶粒内未观察到与组织相对应的表面浮凸.说明GSA与奥氏体的界面是共格或半共格的,而与相邻奥氏体的界面可能是非共格的.GBA的浮凸高度为157—352nm,最大形状变形量为0.37.GBA宽面上存在着巨型台阶,台阶的高度约为300nm.
薄祥正方鸿生
关键词:表面浮凸铁素体钢
锯齿状魏氏组织表面浮凸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Fe—0.37C(质量分数,%)钢中的锯齿状魏氏组织产生表面浮凸,发现其浮凸是由多片魏氏组织片条组成的浮凸群,浮凸高度约为60—170nm,低于其形核处仿晶型铁素体的表面浮凸。在仿晶型铁素体中观察到面-面激发形核方式,其浮凸的最大形状变形量为0.39.锯齿状魏氏组织和仿晶型铁素体的表面浮凸可用台阶机制解释,并以台阶机制定性解释了帐篷型、复杂型和单倾型表面浮凸的形成过程.
薄祥正徐宁方鸿生
关键词:表面浮凸扫描隧道显微镜
贝氏体组织与贝氏体钢被引量:80
1998年
本文叙述了Mn-B系贝氏体钢在我国的最新发展、应用状况及发展前景,与Mo-B系对比,表明Mn-B系贝氏体钢的技术和效益的优越性,阐述了贝氏体显微组织、形貌、精细结构以及超精细结构的新发展及其对贝氏体钢断裂过程的影响,在理论上部分地解释了贝氏体钢的优越性能,并提出了新的成分设计的思路。
方鸿生薄祥正郑燕康黄进峰
关键词:贝氏体钢显微组织贝氏体
魏氏组织表面浮突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
1998年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察了Fe-0.37C(质量分数,%)合金中魏氏组织铁素体的表面浮突,发现其浮突形状为帐篷型和复杂形态.切变机制不能解释魏氏组织表面浮突的形成过程,而扩散控制的台阶机制可合理地解释.魏氏组织的浮突高度为70—450nm,最大形状变形约0.36.
薄祥正方鸿生王家军王峥华
关键词:表面浮凸魏氏组织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下Cu-Zn-Al合金贝氏体组织的研究
1994年
在大气环境下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简称STM)对Cu-Zn-Al合金的贝氏体组织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此类置换式固溶型的贝氏体中存在亚单元结构,亚单元形状规则并呈有规律的排列,表明它们确实是贝氏体内部的精细结构,并与贝氏体形成机制密切相关,实验重复性好,图象清晰,说明STM用于研究有色合金的贝氏体组织及相变是可行的。
方鸿生李春明王家军杨志刚薄祥正邓旭蕊严隽珏于洪滨黄刚
关键词:贝氏体铜锌铝合金STM
贝氏体三维形态及组织演化被引量:4
1998年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较高分辨率条件下.用双磨面方法研究了贝氏体亚结构的三维(3—D)形态发现上贝氏体及其亚片条的三维形态呈板条状,下贝氏体及其正片条的三维形态呈片状,下国氏体亚单元为块状.上、下贝氏体之间在三维形态上无明确界限,存在过渡型的中间态贝氏体,其形态介于上、下贝氏体之间,这说明上、下贝氏体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用激发形核—台阶长大理论分析了上、下贝氏体组织形态演化机理,并提出演化过程模型.
方鸿生薄祥正王家军徐宁
关键词:贝氏体形态学金相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