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关节
  • 14篇骨折
  • 7篇踝关节
  • 6篇下胫腓
  • 5篇踝关节骨折
  • 5篇外翻
  • 5篇关节骨折
  • 4篇缺损
  • 4篇跟骨
  • 4篇跟骨骨折
  • 4篇骨缺损
  • 4篇钢板
  • 4篇撑开
  • 4篇撑开器
  • 3篇入路
  • 3篇人工骨
  • 3篇稳定性
  • 3篇下胫腓关节
  • 3篇下胫腓联合
  • 3篇截骨

机构

  • 29篇天津市第一中...
  • 2篇天津大学
  • 1篇天津医院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30篇许东浩
  • 23篇胡茂忠
  • 22篇姜文学
  • 16篇万东东
  • 15篇姚树源
  • 6篇井万里
  • 4篇孙玉福
  • 4篇高中玉
  • 2篇周强
  • 2篇崔鹏
  • 2篇王栋
  • 2篇张涛
  • 1篇杨德安
  • 1篇叶伟胜
  • 1篇徐东明
  • 1篇滕东辉
  • 1篇郑虹
  • 1篇周海昱
  • 1篇徐祥赫
  • 1篇沈中阳

传媒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4篇第十六届全国...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实用器官移植...
  • 1篇东北地区第二...
  • 1篇第二十届全国...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5篇2016
  • 9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及是否需要固定。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对40例踝关节骨折伴可疑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对下胫腓关节稳定性进行应力试验,如存...
万东东胡茂忠许东浩姜文学姚树源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骨折
改良Mau截骨术治疗严重拇外翻的三维研究与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Mau截骨轴心点旋转固定治疗严重拇外翻的效果.方法 采用计算机AutoCAD三维绘图系统模拟第一跖骨制成圆柱体模型,模拟试验,测量并记录数据.对19例(25足)严重拇外翻畸形患者采用改良Mau截骨轴心点旋转...
胡茂忠许东浩姚树源姜文学万东东
关键词:拇外翻
小儿蜡泪样骨病一例手术治疗长期随访报告及文献复习
2021年
蜡泪样骨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病变。小儿蜡泪样骨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截然不同,表现为骨内膜型骨质增生,在X线片上显现致密的条纹骨偏居髓腔一侧,患肢常出现严重的软组织挛缩和关节畸形。本文报告1例小儿蜡泪样骨病导致膝关节严重外翻畸形和髌骨顽固性脱位患者,应用外侧软组织松解、内侧强化软组织稳定和股内侧肌外移(动力性稳定)的手术方案。术后成功获得复位和矫形,随访19年下肢发育正常,功能良好,能参加体育运动。2014年Kitta等报告了1例相同的病例,经手术治疗获得复位和矫形,并指出手术治疗应在骨骺闭合前尽早实施。
姚树源许东浩雷新伟叶伟胜徐东明
关键词:外翻畸形关节畸形股内侧肌软组织挛缩
(足母)外翻及旋转截骨术后第1跖骨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目的 揭示(足母)外翻足第1跖骨行(足母)外翻截骨旋转术前术后生物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 基于医用CT,利用医学建模软件及有限元力学分析软件建立足第1跖骨三维有限元模型。重建(足母)外翻足第1跖骨以及截骨旋转术后三维有限元...
许东浩胡茂忠姜文学
关键词:(足母)外翻有限元分析各向异性生物力学
经桡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经桡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10月经桡侧入路LCP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8~81岁,平均54.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跌伤7例,高处坠落伤2例。按AO分型:A3型10例,c1型8例,c2型3例。其中畸形愈合2例(A3型与c1型各1例)。均经桡侧入路显露桡骨远端外侧柱、中柱、桡侧缘及其背侧,用LCP固定同时行背侧骨缺损植骨,最大限度恢复桡骨茎突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判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平均13.5个月(12—24个月)随访。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均I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5周。术后6个月、1年和2年x线片测量:桡骨茎突短缩均≤2mm,掌倾角8°~17°(平均12.5°),尺偏角15°~26°(平均20.5°),关节面塌陷、移位矫正均≤2mm。术后患侧腕关节运动范围:掌屈30°~70°(平均60°),背伸30°~65°(平均55°),桡偏10°-20°(平均17°),尺偏20°~30°(平均25.5°),前臂旋前60°~70°(平均65.5°),旋后60°~80°(平均75.5°)。握力测量平均为健侧的75%(60%~95%)。伴有疼痛2例(其中中度疼痛与偶有轻度疼痛各1例)。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优16例,良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6%。术后无一例出现桡神经浅支支配区感觉异常,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正中神经损伤或肌腱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桡侧入路可显露桡骨远端外侧柱、中柱、桡侧缘及其背侧,采用LCP固定同时行背侧骨缺损植骨,有助于骨折解剖复位,是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孙玉福姜文学王炳祺姚树源万东东许东浩胡茂忠
关键词:桡骨骨折
指骨接骨板结合骨间缝合法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
目的 探讨指骨接骨板结合骨间缝合法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有效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采用指骨接骨板结合骨间缝合法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手术治疗的1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
胡茂忠许东浩万东东姜文学
距下关节撑开器在粉碎性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距下关节撑开器辅助开放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5月-2013年7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2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应用距下关节撑开器术中辅助复位(11例),B组术中应用斯氏针牵引及撬拨辅助复位(11例),两组患者均应用跟骨外侧接骨板固定骨折。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s角、跟骨高度、手术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变化评估手术情况。患者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时,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22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18个月[(14.3±0.8)个月]。B组2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处理获得痊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内固定物均顺利取出,无感染、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内固定失败。A组术后Bohler角、手术时间及跟骨高度均优于B组(P〈0.01)。两组术后Gissane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Bohler角、Gissanes角及跟骨高度均明显改善(P〈0.01)。AOFAS评分A组为(83.6±1.4)分,B组为(81.7±1.5)分。结论距下关节撑开器辅助复位跟骨粉碎性关节内骨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骨折复位程度、减少切口并发症、提高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疗效。
许东浩胡茂忠万东东姜文学姚爱民
关键词:跟骨骨折粉碎性距下关节撑开器
重视人体器官移植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应用
2019年
作为20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器官移植拯救了数以万计器官终末期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由于器官移植技术、移植免疫基础研究以及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器官移植已成为临床治疗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1-2]。器官移植是一个独特的多学科专业,包括移植内科、移植外科、移植护理、移植手术团队、麻醉团队、ICU团队、检验团队、超声、影像及病理团队、器官协调团队及随访团队等[3]。
许东浩郑虹沈中阳
关键词:人体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技术器官功能衰竭免疫抑制剂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Gustilo ⅢB型骨折创面覆盖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应用于Gustilo ⅢB型骨折创面覆盖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应用VSD技术治疗的10例Gustilo ⅢB型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1例;年龄23—66岁,平均37.7岁。受伤部位:胫腓骨骨折8例,单纯胫骨骨折1例,踝关节骨折1例。骨折AO分型:4283型4例,42C1型2例,42C3型3例,44A2型1例。创面大小为12cm×7cm~25cm×10cm。人院后急诊充分清创、简单复位固定,行VSD技术封闭创面并定期更换,二期进行游离植皮术或皮瓣转移术覆盖创面。记录末次手术后20d植皮成活率、愈合时间,并观察皮肤恢复程度。结果10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8例经植中厚皮片覆盖创面,创面愈合时间为23~38d,平均27.5d,植皮成活率为优,皮肤恢复程度为良;1例因清创时肌问残留死腔,创面愈合时间为40d,植皮成活率为良,皮肤恢复程度为差;1例形成窦道,创面愈合时间为106d,植皮成活率为优,皮肤恢复程度为优。本组10例患者更换VSD次数为3~9次,平均5.4次。2例发生感染,1例形成窦道,1例引流管堵塞。结论VSD技术为Gustilo ⅢB型骨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创面覆盖方法。使用中应注意充分清创、保留足够的软组织及合理固定等。
井万里胡茂忠许东浩周海昱周强王栋姜文学
关键词:引流术骨折显微外科手术
髂骨取骨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6年
取自体髂骨植骨是迄今最常使用的骨移植方式,其优点是可以获得一定量较好的骨质,并可以从髂嵴的前侧或后侧取骨。虽然该技术简单,但许多文献报道其并发症较多、发生率高。因此,一些学者通过改良取骨技术、微创取骨、发明不同的取骨器械以及供区重建等方法来降低取髂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临床研究结果满意;然而,另外一些研究则显示取髂骨的并发症被放大了,传统手术与使用上述技术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近年来,髓内取骨技术(Reamer-Irrigator-Aspirator,RIA)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与取髂骨术相比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在非结构性自体骨植骨方面可取代髂骨。本文就取髂骨取骨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万东东胡茂忠许东浩姜文学
关键词:髂骨骨缺损并发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