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莉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冠脉支架术后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两药相互作用的随访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研究在冠脉支架术后随访患者中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长期联用产生的药物相互影响。方法105例冠心病患者,入院第2天随机服用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66例行PC I术者入院当日加服氯吡格雷。共分为5组,A组23例,阿托伐他汀20 mg/d+氯吡格雷,B组20例,阿托伐他汀40 mg/d+氯吡格雷,C组23例,普伐他汀20 mg/d+氯吡格雷,D组20例,单用阿托伐他汀20 mg/d,E组19例,单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分别在入院第1天及出院随访1、3月测定A、B、C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测定各组的血脂等指标,分别比较A和D组、B和E组血脂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临床特征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患者首次及随访1、3月测定的血小板功能指标CD62P、CD63、MPA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中各指标1、3月比基线均略有所下降(P<0.05),但1月和3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62P、CD63、MPAR互为正相关(P<0.05);A和D组、B和E组在首次及治疗1、3月后相比较,血脂等在两对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支架术后40 mg/d以下的阿托伐他汀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较长时间联用,两药之间相互无明显影响,合用是安全的。
- 段继源郭文怡谢晓莉张荣庆刘丽珍袁铭范延红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
-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以维持量75mg/d的抗血小板治疗,并随机分为A阿托伐他汀组(A120mg/dn=30,A240mg/dn=30,A380mg/dn=30)、B普伐他汀组(20mg/dn=30)和C无他汀组(n=30)。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CD62P、CD63含量及比浊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结果:他汀治疗前后,A组、B组、C组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A1组、A2组、A3组与C组相比,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
- 谢晓莉郭文怡段继源张荣庆刘丽珍袁铭代政学王琼张殿新
- 关键词: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
- 端粒长度相关SNPrs621559和rs398652与中国人群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
- 2016年
- 目的 探讨端粒长度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460例CHD患者和460例对照人群的外周血样本。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平均端粒长度;运用Sequenom i PLEX分型技术对端粒长度相关的2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卡方检验分析SNP基因型在CHD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的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SNP基因型与CHD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rs398652和rs621559基因型在CHD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rs398652和rs621559基因型与淋巴细胞端粒长度均显著相关,G等位基因型淋巴细胞相对端粒长度(relative telomere length,RTL)均较A等位基因型明显缩短(P〈0.05)。与携带AA基因型相比,携带rs398652和rs621559 G等位基因型人群的CHD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校正后OR值分别为1.98(95%CI:1.14-3.35)和1.57(95%CI:1.04-2.25)(P〈0.05)。分层分析发现,rs621559位点G等位基因型的CHD发病风险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史亚群中显著增加(P〈0.05),而rs398652位点G等位基因型的CHD发病风险在吸烟和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0.09亚群中显著增加(P〈0.05)。此外,rs398652位点基因型与吸烟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interaction=0.039)。结论 端粒长度相关SNP rs398652和rs621559与CHD的发生显著相关。
- 王玉静谢晓莉陈书影叶季鲜郭文怡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端粒长度单核苷酸多态性发病风险
- 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移植内皮祖细胞(EPCs)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兔单个核细胞,接种于人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并给予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0μg/L的EBM-2完全培养液培养2周。取健康大耳白兔,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并将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的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2周后实验组心外膜下直接注射EPCs(1.6×1010/L)悬液,对照组注射无菌PBS液。此外,两组均给予心肌梗死后常规药物治疗。术后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浆脑钠肽(BNP)浓度测定及计数移植区毛细血管。结果:实验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血浆BNP水平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P<0.05)。移植细胞4周后,实验组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密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外膜下直接注射移植EPCs能够改善兔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延缓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
- 许爱斌宋延彬郭文怡李飞王海昌谢晓莉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心肌梗死心功能
- 辅酶Q10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冠心病伴血脂增高患者肝脏酶活性及血脂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观察辅酶Q10(CoQ10)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冠心病伴血脂增高患者肝脏酶活性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150例冠心病伴血脂水平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睡前服用。试验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CoQ10 30mg/d,分3次服用。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内CoQ10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体内CoQ10含量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O.05);ALT、AST未见显著性增高(P〉0.05);TC、TG、LDL-C水平明显下降(P〈0.01),HDL-C水平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体内CoQ10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ALT、AST水平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脂水平除LDL-C明显降低(P〈0.05)外,其余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CoQ10及血清转氨酶、血脂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补充CoQ10可避免阿托伐他汀引起的转氨酶增高,并能增强他汀的降脂作用。
- 谢晓莉郭文怡李虎王海昌范延红许爱斌杨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