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海锋
- 作品数:56 被引量:84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商末周初殉人植物性食物组成分析——来自牙结石中的淀粉粒和植硅体证据被引量:4
- 2023年
- 殉人的植物性食物组成分析是了解个体乃至群体生活习性和生活状况的重要基础,对于殉人的身份辨识及殉葬制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意义。商周时期存在大量墓葬殉人现象,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殉人与墓主关系、殉人身份辨识等方面,对其植物性食物来源的分析十分薄弱。本研究选取陕西旬邑西头遗址M90的37具殉人作为对象,对其牙齿表面附着牙结石进行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并对墓葬中随葬动物骨骼等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结果显示,M90年代应为商末周初时期;发现有粟类植物、小麦族(Triticeae)、块根块茎、食用豆类、坚果类等5类植物淀粉粒,以及粟稃壳、禾草类稃壳、早熟禾亚科和黍亚科等茎叶植硅体。综合商周时期旬邑地区植物考古的证据,认为西头遗址殉人的植物性食物结构较为多样,以当时社会主流的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等粟类作物为主,小麦族植物占比较少,块根块茎、食用豆类和坚果类植物亦有部分摄入。从淀粉粒的损伤特征和稃壳类植硅体的发现来看,食物在食用前经过了碾磨或蒸煮等加工处理,其谷物脱壳水平应较为先进。此外,殉人在以粟黍为主的主粮摄入上无明显差别,仅在小麦族植物的食用上有所区别。目前所知商周时期殉人的食谱均以粟黍为主的C4类植物为主,但由于殉人与墓主关系及殉人身份等级的差异,在以小麦族植物为代表的C3类植物摄入上差异明显,这种差异性的饮食结构显示了不同时期先民在饮食上的选择偏好,以及等级差异对古人饮食的影响。本研究首次从植物利用角度对殉人的食谱进行分析,填补了以往文献、植物大遗存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对古人饮食来源认识的不足,为商周时期殉葬制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宋阿倩豆海锋
- 关键词:牙结石淀粉粒植硅体植物性食物
- 骨镞杀伤力的实验考古学研究——以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为例
- 2023年
- 骨镞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工具和武器,其对战争及生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不同形制骨镞的功能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西头遗址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67件鹿角制成的骨镞,且在形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西头遗址出土骨镞为参照,通过射击实验测试不同形制骨镞的杀伤力。实验结果显示双翼镞穿透力及杀伤力最强,可完全射穿猪的肋骨;三棱镞、圆锥状镞杀伤力较强,可射穿猪的肋骨,且三棱镞、圆锥状镞的杀伤力与镞身长度呈正相关。平头镞杀伤力最小,但亦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可射穿猪的皮、肉。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头遗址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业模式以及骨镞的使用痕迹,推断西头遗址骨镞的功能为战争、狩猎或弋射之用。本项研究对探讨骨镞背后所反映的生业模式、战争冲突等人类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 李鑫叶豆海锋
- 有关不对称形铜钺起源问题的新线索被引量:3
- 2010年
- 不对称形铜钺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东周至汉代的一种重要的青铜锋刃器,以往学者们对该类器的起源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看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原地区西周遗存中刃部不对称形铜斧的比较分析,提出不对称形铜钺存在多种来源的可能。
- 豆海锋刘莲芳
- 关键词:文化传播
- 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
- 本文以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洞庭湖水系区、鄱阳湖水系区商时期遗存的系统梳理,初步建立起了各区域内商代文化的时空框架,并对各区域内诸文化的关系及各区域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为了讨论长江中游...
- 豆海锋
- 关键词:长江中游文化互动政治秩序
- 文献传递
- 从出土遗物看商时期南方与中原的文化互动被引量:8
- 2017年
- 商时期的陶器、铜器、玉器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分布特点,据此可探讨它们在中原与南方之间的传播和影响模式。陶器为双向影响,影响区域较小。有宗教、礼仪意义的铜器、玉器表现为中原对南方地区的强烈影响,其中玉器的影响范围最广。商时期器物间的这些互动促进了中原与南方文化的交融及区域文明发展。
- 豆海锋
- 关键词:文化互动
- 陕西永寿县和平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 2021年
- 2020年5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古豳地”考古队对陕西省永寿县和平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该遗址地处泾河沿岸,调查发现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和各类遗物,通过初步分析,判断该遗址所见遗存的年代为仰韶、龙山、商周时期。此次调查对泾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及“古豳地”文化格局演进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方丹(图)崔思远(摄)于朋飞豆海锋
- 关键词:泾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调查
- 江西省乐安县角峰山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 2016年
- 2015年1月至2月,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乐安县博物馆、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考古调查队,对江西省抚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该项工作是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江西抚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年度项目,本年度主要以抚河上游的乐安、崇仁、宜黄三县为调查对象,通过一个月的工作,先后调查遗址近五十处,
- 王上海冉万里豆海锋豆海锋黄春平习通源史智伟张弥吴磊史智伟刘君幸张弥杜博瑞吴磊詹晓雅唐军魏兴顺严振洪郑朝阳闫红贤无
- 关键词:遗址考古考古调查
- 旬邑上庙遗址出土马具附着有机残留物的科学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为研究我国古代马具的发展及工艺,使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旬邑上庙遗址出土的一副南北朝至初唐时期马具中青铜卡带背面附着的多层有机残留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黑色残留物为动物皮革,老化严重,已无法判断种属及鞣制工艺;下层残留纺织物为大麻纤维平纹编织而成,其经纬线差异显著,编织密度较低。二者共同构成该件马具之鞦。研究首次发现,马具上各青铜部件间系带使用了纺织品包裹皮革的制作工艺,可见当时马具的发展已初步成熟,人们充分认识到大麻制品及动物皮革作为马具系带的特征优势,并能将二者结合使用。研究结果可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马具的研究提供线索,并为该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 李昱珩杨璐葛若晨豆海锋
- 关键词:纺织品皮革红外光谱
- 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上庙地点北魏墓M39的发掘被引量:3
- 2023年
-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公里的西头村,处于旬邑县张洪塬的西侧边缘地带,西、北两侧为百子沟及小型冲沟,东、南侧为张洪塬,西南距泾河约5公里。遗址墓葬区主要分布在西头遗址上庙地点,中心位置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1″、东经108°12′40″,海拔约1123.7米(图一)。2020年9月我们在墓地发现并清理1座北魏时期墓葬(编号为2020XXSM39,以下简称M39),取得了重要收获,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 李晓健豆海锋闫红贤金玉桥赵有义陈新儒(绘制)周冰(绘制)金玉桥(摄)崔思远(摄)
- 关键词:北魏时期
- 江西省宜黄县新亭下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 2015年
- 2015年1月至2月,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宜黄县文物管理所、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考古调查队,对江西省抚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工作。该项工作是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江西抚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年度项目,本年度主要以抚河上游的乐安、崇仁、宜黄三县为调查对象,通过一个月的工作,先后调查遗址近五十处,获得了十分丰富的考古遗存,为建立抚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聚落结构演进等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本文将此次工作中所获较大的宜黄县新亭下遗址的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 王上海豆海锋习通源邵剑飞余志忠史智伟史智伟吴磊张弥冉万里吴磊杜博瑞唐军史忞冉万里魏兴顺严振洪余琦王瑞
- 关键词:遗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考古调查先秦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