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喜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东南
  • 2篇湘东南
  • 2篇民族
  • 2篇矿政
  • 1篇地方社会
  • 1篇寻租
  • 1篇秩序
  • 1篇少数民族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等级
  • 1篇身份
  • 1篇神明
  • 1篇书信
  • 1篇同胞
  • 1篇乾隆
  • 1篇乾隆时期
  • 1篇宗族
  • 1篇黎族
  • 1篇陆上
  • 1篇民族识别

机构

  • 5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5篇贺喜

传媒

  • 2篇清史研究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社会经济...
  • 1篇海洋史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流动的神明:硇洲岛的祭祀与地方社会被引量:5
2014年
中国的沿海、沿江、沿湖地区生活着大量的“水上人”。在南中国,这些人被称为“疍”“九姓渔户”等。在这些称呼的背后,往往交织着“陆上人”与“水上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比如,自宋朝以来,在文人的笔下,他们的形象半人半獭。直到近代,在讨论民族识别的时候,还有学者在论辩他们是否属于一种少数民族,或者,在身体的特征上是否存在与汉人不同的特征。近年来的研究则认为“疍民”并非一种特殊的血缘群体,而是在岸上没有入住权的人群。他们在生存状态上浮生而居,在地方社会的概念中,他们不得上岸。“水上人”是否可以定居、上学、考科举、埋葬、与岸上人通婚等问题,造成了长久以来“陆上人”与“水上人”在社会等级上的分歧。
贺喜
关键词:社会等级祭祀少数民族陆上
乾隆时期矿政中的寻租角逐:以湘东南为例被引量:5
2010年
本文通过对湘东南郴州和桂阳州矿政的讨论,揭示矿政变化背后官与商,省与州之间就矿厂管理权所发生的种种纠葛以及官办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本文认为乾隆年间郴桂矿政的频繁转变,与其说是追求收益率,倒不如说是不同利益主体对"寻租"行为控制权的争夺。在这种背景下,矿商就是包税者,而官府则充当起"保护人"。
贺喜
关键词:矿政寻租
明末至清中期湘东南矿区的秩序与采矿者的身份被引量:3
2012年
在传统的观念中,矿利为朝廷所有,采矿的合法性由朝廷所垄断。在矿禁政策下,明末湘东南的矿区往往被官府视为"盗薮",采矿者也被视为"沙贼"。清朝前中期,官府逐渐开放矿禁。随着官府对于采矿的承认,采矿者的身份经历了从"沙贼"到商人、沙夫、炉户的转变。官府面对的困境,表面上是难以控制流动不定的矿夫,归根究底还是官买与市场的竞争。由于市场的存在,禁矿的政策从来没有成功过。同时,官府在不能承认市场合法性的前提下,仅仅从建立秩序、控制人口流动的理念出发管理矿厂必然会时时受到盗采、异棍与走私的挑战。
贺喜
关键词:矿政身份
从黎人到黎族:海南五指山民族志的再认识被引量:1
2018年
海南黎族社会历史调查是民族识别工作的一部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于海南岛黎族地区进行了多次调查。调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按照方言,将黎族划分支系;第二,发现在部分的村子保留了一种特殊的耕作制度,学者讨论之后为这种耕作制度定名为"合亩制"。如追溯近代海南五指山黎族地区的历史发展,注意到从刀耕火种到水田开发的生态转变与冯子材"开路"以及当地地方势力的转变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传教士、民俗学家以及民国政府的官员,展开了对"黎"作为少数民族的认知与分类的过程;抗日战争、白沙起义等事件,又影响着学术以及社会改革实践中对于黎族社会耕作制度"合亩制"的认识。
贺喜
关键词:民族识别合亩制黎族
清末书信所见的“不落家”与“两头家”--母子共谋下的同胞家庭
2023年
在社会史的研究中,我们往往将目光聚焦于宗族,但是由于史料的限制,对于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讨论较少。本文通过两批连续的书信材料,讨论其中所体现的家庭关系,尤其是远距离的家庭如何通过母亲的作用得以维系。居乡母亲与在外游子的长期共谋,以及维持以母亲为核心的同胞家庭,是男性群体游宦或者行商成为普遍现象的明清时期,父系宗族仍得以在乡土社会牢固扎根的关键环节之一。
贺喜
关键词:书信宗族母子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