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文毅

作品数:16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胃肠
  • 8篇肿瘤
  • 8篇间质
  • 7篇间质瘤
  • 5篇胃肠间质瘤
  • 4篇伊马替尼
  • 4篇预后
  • 4篇胃肠道
  • 4篇肠道
  • 3篇胃肿瘤
  • 3篇细胞
  • 3篇疗效
  • 2篇栓塞
  • 2篇气腹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肿瘤转移
  • 2篇胃癌
  • 2篇胃肠道间质瘤
  • 2篇胃肠道间质肿...

机构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6篇赵文毅
  • 13篇曹晖
  • 6篇赵刚
  • 6篇汪明
  • 5篇庄淳
  • 3篇吴志勇
  • 3篇张子臻
  • 3篇屠霖
  • 3篇孙勇伟
  • 2篇徐佳
  • 2篇陈炜
  • 2篇刘骅
  • 2篇周敏
  • 2篇沈志勇
  • 2篇罗蒙
  • 2篇徐庆
  • 1篇张云
  • 1篇邱江锋
  • 1篇赵恩昊
  • 1篇沈艳莹

传媒

  • 6篇中华胃肠外科...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压强与时程CO_2气腹对胃癌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分析不同压强与时程的CO2气腹对胃癌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CO2气腹模型,选用3种胃癌细胞株MKN-45、SGC-7901和MKN-28,分别暴露在0mm Hg(1mm Hg=0.133kPa)、9mm Hg(2h、4h)和15mm Hg(2h、4h)的条件下。RT-PCR法检测胃癌细胞中黏附侵袭分子E-cadherin、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mRNA在上述条件下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中E-cadherin和ICAM-1蛋白在0mm Hg和15mm Hg(4h)条件下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CO2时程延长或压强升高,E-cadherin mRNA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而ICAM-1、MMP-2和VEGF-A mRNA的表达水平则有上升趋势;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而ICAM-1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升高的趋势。但各种条件下黏附侵袭分子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压强不高于15mm Hg和时程不超过4h前提下,不同压强与时程的CO2气腹对胃癌细胞株的黏附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并不增加肿瘤的转移几率。
刘骅周敏赵文毅曹晖
关键词:胃癌细胞CO2气腹细胞黏附分子肿瘤转移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D842V突变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PDGFRA)突变是胃肠间质瘤(GIST)中少见的一种突变类型,包括D842V位点在内的大多数PDGFRA第18外显子突变患者对伊马替尼具有高度耐药性,其治疗是临床的一大难点。本文探讨PDGFRA-D842V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综合治疗效果及预后,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5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GIST诊疗中心接受诊治的71例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基因位点突变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D842V突变组(47例,66.2%)和非D842V突变组(24例,33.8%),比较D842V突变和非D842V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疗效、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D842V突变组男性28例,女性19例,中位年龄为60(36~82)岁;非D842V突变组男性16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62(30~81)岁。比较D842V突变组与非D842V突变组的年龄、性别、原发部位、手术方式、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计数、CD117和DOG1表达情况、Ki-67增殖指数和危险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842V突变组和非D842V突变组CD34阳性率分别为89.4%(42/47)和62.5%(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4,P=0.018)。D842V突变组和非D842V突变组中,未经术前治疗直接行R0切除者分别为44例和22例,因肿瘤破裂行急诊手术R1切除者各1例,经穿刺明确病理及突变类型后未行手术者各1例(其中1例D842V突变患者接受avapritinib治疗获得部分缓解),1例D842V突变患者因外院穿刺结果提示野生型GIST,术前接受了8个月的伊马替尼治疗后行R0切除。术后分别有5例D842V突变和5例非D842V突变的高危GIST患者接受了1年以上的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中位随访时间37(1~153)个月,D842V突变与非D842V突变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2%和100%(P=0.233)。单因素分析显示,核分裂象计数(P=0.002)、Ki-67增殖指
李晓琦屠霖汪明马欣俐杨琳希沈艳莹庄淳赵文毅邱江锋赵刚曹晖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临床疗效
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监测在胃肠间质瘤患者全程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血药浓度监测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服药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经术后病理或穿刺病理证实GIST并接受IM维持治疗者;(2)已连续相同方式服用相同剂量IM至少4周(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排除服用IM仿制药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以及服用IM同时服用已知显著影响IM药代动力学相关药物者。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期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GIST诊疗中心的185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14例,女性71例;中位年龄60(30~89)岁;晚期患者63例。术前治疗或术后辅助治疗患者均一次口服IM400mg/d,KIT外显子9突变的患者及IM400mg/d治疗期间疾病进展者一次口服IM600mg/d;如患者服药期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则减量或分两次服用。采集外周静脉血(采集时间为:一次服药者为末次服药后22~24h,两次服药者为每天第一次服药前2h内),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患者的IM血药浓度。IM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临床数据相关性分析使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185例患者共采集241份稳态IM药物谷浓度血样。分析结果显示,服药剂量为300mg/d和400mg/d的患者,IM血药浓度分别为(942.4±433.5)μg/L和(1340.0±500.1)μg/L(t=6.317,P<0.001);服药剂量为600mg/d的患者,IM血药浓度为(2188.0±875.5)μg/L,高于剂量为400mg者(t=3.557,P=0.0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服药剂量为300mg/d的患者中,GIST晚期患者的IM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非晚期患者[(795.6±225.8)μg/L和(992.2±484.4)μg/L,t=2.088,P=0.042]。在服药剂量为400mg/d的患者中,年龄>60岁者的IM药物浓度高于年龄≤60岁者[(1461.0±595.3)μg/L比(1240.0±380.9)μg/L,t=2.528,P=0.013];且伴有腹泻的患者其IM药物浓度显著低于无腹泻者[(745.8±249.6)μg/L比(1382.0±486.9)μg/L,t=6.794,P<0.001];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论服药�
杨琳希汪明徐润灏屠霖庄淳赵文毅马欣俐李敏张洁曹晖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血药浓度
胃肠间质瘤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希望与挑战并存时代的来临被引量:4
2017年
近期,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为代表的新一代免疫治疗理念在肿瘤治疗领域掀起热潮。在胃肠间质瘤(GIST)中发现存在多种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而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IM)在治疗GIST中亦能产生免疫学效应,遂使临床开始探索在GIST中进行免疫治疗的可能性。现有研究发现,针对PD-1/PD—L1或CTLA-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联合靶向治疗,可能用于治疗晚期GIST,而特异性靶向KIT的CAR-T疗法将可能为通过免疫系统靶向治疗GIST提供了新的思路.上述GIST中的免疫疗法均为当前该领域前沿研究,实际效果仍有待更多临床实践予以观察和论证。
赵文毅曹晖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CO2气腹环境对胃癌细胞黏附与侵袭转移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持续性CO2气腹环境对胃癌细胞黏附与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CO2气腹模型,选用3种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MKN-45(低分化腺癌细胞)、SGC-7901(中分化腺癌细胞)和MKN-28(高分化腺癌细胞),分别在9mmHg、15mmHg以及常规条件下(0mmHg,对照组)作用2h和4h后,用RT—PCR法、Cyto Matrix^TM细胞黏附试剂盒和ECMatrix^TM细胞侵袭试剂盒检测黏附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以及侵袭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的表达。将胃癌细胞注入裸鼠腹腔(2×10。个细胞/只),每组10只。4周后每组取5只处死,记录腹腔成瘤情况,观察其余裸鼠的生存时间。结果RT—PCR结果显示3种胃癌细胞株经CO2处理后,随着时程的延长及压强的升高,E—cadherin表达有下降的趋势(MKN-45:2.26→2.19、SGC-7901:2.16→2.09、MKN-28:2.06→1.99),而/CAM-1(MKN-45:2.20→2.28、SGC-7901:2.10→2.18、MKN028:2.00→2.08)、MMP-2(MKN-45:2.05→2.13、SGC-7901:1.95→2.03、MKN-28:1.85→1.93)和VEGF-A(MKN→45:2.10→2.16、SGC-7901:2.00→2.06、MKN-28:1.90→1.96)则有升高的趋势,但是各实验组之间比较或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附侵袭实验也得出类似的结果。裸鼠模型显示3种胃癌细胞株在不同CO2气腹环境及对照条件下,腹腔成瘤个数随着时程的延长及压强的升高而增加(MKN-45:22→23、SGC-7901:20→22、MKN-28:21→22),存活天数则减少(MKN-45:23→21、SGC-7901:22→21、MKN-28:22→21),但各组的腹腔成瘤个数和存活时间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周敏刘骅沈志勇赵文毅曹晖
关键词:胃肿瘤气腹肿瘤侵润肿瘤转移
长链非编码RNA及其与肿瘤相关研究进展
2012年
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存在着大量非编码RNA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大发现之一[1].应用基因芯片及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证实编码蛋白质的RNA只占全部基因转录本的2%,剩余98%为非编码RNA[2].
张子臻赵文毅曹晖
关键词:非编码RNA肿瘤全基因组编码蛋白质现代生物学测序技术
以分子分型为基础的胃癌精准治疗策略及发展趋势被引量:4
2023年
我国胃癌每年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而胃癌是一种异质性个体差异极大的疾病,预后较差,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包括基因组学在内多组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深入剖析胃癌的不同分子亚型及内在机制,寻找到胃癌相关的分子靶点及分子特征,基于此类分子特征研判、开发的靶向或免疫治疗药物,部分已应用于胃癌的临床治疗。笔者梳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最新进展,以胃癌分子分型为基础,阐述胃癌精准治疗策略现状与展望,以期为提高胃癌综合治疗疗效,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和生存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曹晖赵文毅赵恩昊
关键词:胃肿瘤分子分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肝切除术前门静脉栓塞疗效的荟萃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右半肝、扩大半肝切除术)前应用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e mbolization,PVE)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电子检索Pubmed、Medline、Ovid数据库,对1986至2008年有关右半肝或扩大半肝切除术前行PVE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篇,494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VE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降低(P=0.02),但两者术后手术死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肝细胞癌和结直肠癌肝转移PVE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篇文献报道结肠癌肝转移发生率PVE手术组术后肝内复发转移发生较单纯手术组降低(P=0.001),而其他远处转移发生率相对增高(P=0.004)。结论术前行PVE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但临床医师应当谨慎把握行术前PVE的指征。
赵文毅罗蒙孙勇伟徐庆陈炜赵刚吴志勇
关键词:肝切除术门静脉栓塞术肝功能衰竭
c-kit基因突变对胃肠道间质瘤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c-kil基因突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电子检索PubMed、MedLine数据库,对1999年1月至2008年8月有关c—kit基因突变对GIST预后影响相关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用RevMan5.0.15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6篇,共计患者1751例。其中与细胞病理学相关统计显示c-kit基因野生型与突变型在有丝分裂计数〉5/50HPF(高倍视野)的病例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与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相关统计显示,c—kit基因突变型术后复发转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者(P=0.010);与伊马替尼疗效相关统计显示,c—kit基因突变型患者伊马替尼治疗缓解率显著高于野生型(P=0.009),而伊马替尼耐药率较低(P=0.000)。亚组分析发现,外显子11突变型的患者伊马替尼治疗缓解率显著高于野生型和外显子9突变型者(P均〈0.05),而伊马替尼耐药率较低(P均〈0.05)。c—kit基因二次突变与伊马替尼获得性耐药相关研究发现,二次突变区域集中在外显子13、14和17,部分为混合型突变。结论c—kit基因突变与GIST术后复发转移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c—kit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伊马替尼的疗效,而二次突变的发生可能是GIST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赵文毅曹晖张云沈志勇吴志勇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预后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辅助治疗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手术并在术后接受IM辅助治疗的138例中、高危原发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的预期停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4.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Ki67指数(P=0.005)、肿瘤局部侵犯(P=0.026)与胃肠道间质瘤术后IM辅助治疗停药后复发有关.根据两项危险因素在COX回归分析中所占不同权重建立综合评分模型,其预测IM辅助治疗后复发风险的准确性优于NIH分级(AUC:0.714比0.631);基于综合评分模型建立了复发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预期停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1.3%和31.1% (P<0.05).结论 对于NIH分级中、高危的患者,如果合并有肿瘤局部侵犯,或虽然没有肿瘤局部侵犯但Ki67指数>8%的患者,应尽量延长IM的辅助治疗时间.
徐佳赵文毅庄淳汪明张子臻赵刚曹晖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复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