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树军

作品数:17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5篇艺术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小说
  • 7篇先锋小说
  • 6篇叙事
  • 4篇叙事革命
  • 4篇艺术
  • 3篇审美
  • 2篇余华
  • 2篇中国先锋小说
  • 2篇抒情
  • 2篇抒情风格
  • 2篇旁观
  • 2篇旁观者
  • 2篇绘画
  • 1篇电影
  • 1篇电影《唐山大...
  • 1篇叙事特点
  • 1篇叙事艺术
  • 1篇艺术定义
  • 1篇艺术风格
  • 1篇艺术理论

机构

  • 16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赵树军
  • 1篇刘方喜
  • 1篇文险

传媒

  • 1篇电影文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芒种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临沂师范学院...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重庆广播电视...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艺术百家
  • 1篇内蒙古电大学...
  • 1篇宁波广播电视...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阅江学刊
  • 1篇临沂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格非、苏童的创作看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革命
2010年
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格非、苏童等人对马原的叙述策略有所发展,他们在语言实验、叙事策略以及抒情风格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凸显出中国先锋小说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赵树军
关键词:先锋小说空缺抒情风格
“双重性”的含义及人们对它的不同解读
2012年
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致力于艺术和精神分析相互关系的研究,他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特别是与视觉绘画艺术相关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比如,他提出了绘画中的"双重性"、"看进"、旁观者理论等,是史无前例的。其中,"双重性"观点,是指旁观者在视觉上既能意识到绘画的表面,又能意识到绘画的内容。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现象学上对绘画中有区别的层面所作的理论叙述。
赵树军
关键词:双重性绘画艺术有意识审美鉴赏媒介
理查德·沃尔海姆绘画里的旁观者理论问题探讨
2011年
理查德·沃尔海姆是20世纪最重要的分析哲学家、美学家之一,他致力于研究艺术和精神分析的相互关系,因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创造性工作而著名,特别是在绘画视觉艺术方面,他提出了独特的旁观者理论。在《油画作为一门艺术》中,他给出了绘画里的旁观者的定义、对绘画的旁观者和绘画里的旁观者作了细致地区分,论述了绘画里的旁观者的作用、艺术家解决困境的策略等问题。
赵树军
关键词:绘画作品旁观者艺术风格背影主角文化特征
当代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革命——以余华、格非的创作为视角被引量:1
2010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当代小说开始了新的叙事革命——对传统叙事语言进行颠覆和消解。通过对余华和格非的作品文本进行解读,可以将先锋小说作家改变叙事模式的尝试概括为三大方面:将叙事的时间和感觉开放化;消解语言能指和所指的界限,实现临界叙述;在文本中设置空缺和重复,对"存在"提出本源性的怀疑。
赵树军
关键词:先锋小说叙事余华
从《布里洛盒子》看艺术的定义被引量:1
2011年
杜尚的《泉》和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定义及其本质的重新思考。针对传统的"模仿论"、"表现论"等艺术定义,以及分析美学家莫里斯.韦兹、威廉姆.肯尼克的艺术不可定义论,丹托、乔治.迪基分别提出"艺术界"、"艺术惯例"论,既不同于传统的本质论艺术定义,又不同于反本质的艺术不可定义论,而是由关注艺术品外在的显性特征转向了对艺术品与艺术家、批评家、欣赏者的关系属性以及艺术品与艺术史联系的考察,进而开启了艺术定义的新视域。
赵树军
关键词:模仿说家族相似
电影《唐山大地震》解读被引量:2
2011年
电影《唐山大地震》是"平民导演"冯小刚继《集结号》之后,又一部鼎力之作。它以唐山大地震为大背景,叙述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一家悲欢离合、命运变迁的故事。影片采用了大框架小角度的叙述策略;沿着母女两条线索,通过细节刻画,来展示她们的心路历程,即心灵被修复、亲情被修复的过程;在叙述中,电影音乐也起了重要作用。
赵树军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平民化亲情
先锋小说流变的再思考
2010年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先锋小说的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流变呈现出转入历史题材,但叙述语感和视点仍然是"现在时",从形式追求转向了对"故事"的重新寻找,热衷于文化、社会生命史的题材等几个共同特点。因此,先锋小说的审美流变呈现出的趋向主要是:作家们对人类精神质量的验证和拷问、对人的心灵处境的关怀与抚慰、对人性本质及其价值范式的重构与再建,正在取代对文本的建筑。
赵树军
关键词:先锋小说叙事革命审美流变
先锋小说的叙事特点被引量:2
2010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首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通过对余华、格非、苏童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特点: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临界叙述;抒情风格。
赵树军
关键词:先锋小说抒情风格
论苏童小说《碧奴》的叙事艺术被引量:2
2010年
被称为是"重述神话"的苏童长篇小说《碧奴》具有如下的叙事艺术特点:明暗线交叉的叙事结构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眼泪"为代表的隐喻性叙事意象揭示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深层联系;小说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色彩的搭配组合,在塑造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给读者营造出诗意的审美境界。
文险赵树军
关键词:叙事
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叙事变革
2010年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余华、格非的前期创作反映出了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特点:暴力主题,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以及临界叙述。
赵树军
关键词:暴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