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桂花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咸宁学院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旋毛虫
  • 4篇肌幼虫
  • 4篇多重PCR
  • 2篇地理株
  • 1篇淡水
  • 1篇淡水鱼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感染
  • 1篇形态学
  • 1篇旋毛虫肌幼虫
  • 1篇乙醇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殖力
  • 1篇食醋
  • 1篇食用醋
  • 1篇水鱼
  • 1篇宿主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机构

  • 5篇郑州大学
  • 2篇咸宁学院
  • 1篇吉林大学
  • 1篇郑州师范高等...

作者

  • 7篇赵桂花
  • 5篇崔晶
  • 5篇王中全
  • 2篇罗超
  • 2篇姜鹏
  • 2篇牛洪涛
  • 2篇覃金红
  • 2篇侯小君
  • 2篇李宛青
  • 1篇张西臣
  • 1篇王睿
  • 1篇逯莉
  • 1篇陈喜珪
  • 1篇李俊飞

传媒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08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咸宁市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情况调查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了解目前咸宁市常见食用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情况,为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咸宁市区不同的方位随机选取4个集贸市场,在每个市场购买市民经常食用的淡水鱼进行检测,包括:鳙鱼、鲫鱼、团头鲂(武昌鱼)、麦穗鱼,用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测鱼肉中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共检查鳙鱼76尾、鲫鱼87尾、团头鲂(武昌鱼)92尾、麦穗鱼189尾,华支睾吸虫囊蚴阳性率分别为23.68%、43.68%、39.13%和75.13%,阳性鱼平均感染度(个/尾)分别为15.11、9.97、10.06和48.25。结论咸宁市区的淡水鱼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其中麦穗鱼的感染情况较严重。
罗超陈喜珪覃金红赵桂花
关键词: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
食醋、酱油和乙醇对旋毛虫肌幼虫活力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食醋、酱油及乙醇两两混合溶液1∶1(v/v)对旋毛虫肌幼虫活力的影响。方法将200条旋毛虫肌幼虫分别置于食醋(总酸浓度4.5%)和酱油(含19.3%NaCl)、酱油和乙醇(体积分数为40%)、醋和乙醇混合溶液及生理盐水中处理不同时间,观察其活力。结果肌幼虫经醋和乙醇的混合溶液处理30、60、90、120、150和180 min的死亡率分别为7.4%、12.5%、18.6%、40.3%、72.6%和100%;乙醇和酱油处理组及醋和酱油处理组肌幼虫全部死亡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4 h和72 h。结论乙醇和醋混合液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伤作用较强,乙醇和酱油混合液杀伤作用次之,醋和酱油混合液的杀伤作用较弱。
赵桂花覃金红罗超李俊飞
关键词:旋毛虫肌幼虫食用醋乙醇
旋毛虫肌幼虫细胞传代培养及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2
2007年
消化、分离观察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肌幼虫,获得肌幼虫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原代细胞,胰酶(含0.02%EDTA)消化法进行传代,透射电镜观察培养细胞超微结构,用多重PCR鉴定培养细胞。结果表明,在培养24~72h原代细胞开始贴壁,7~8d形成单层细胞,细胞间融合现象不明显,10~12d传一代。透射电镜显示旋毛虫细胞核为椭圆形,核膜、核仁清晰,核内染色质较丰富,胞浆含丰富的线粒体。细胞主要有两种类型:椭圆形和多角形,以椭圆形为主。多重PCR扩增培养细胞DNA,可见1条与旋毛虫肌幼虫DNA扩增产物相同的条带(173bp)。结果表明,旋毛虫肌幼虫细胞可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传代培养。
李宛青王中全王睿侯小君赵桂花崔晶
关键词:旋毛虫肌幼虫超微结构多重PCR
我国3个旋毛虫地理株肌幼虫形态观察及生殖力测定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我国3个旋毛虫地理株肌幼虫的形态,并测定其生殖力,为旋毛虫属的分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河南(Hn)、黑龙江(Hlj)及云南(Yn)的3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肌幼虫进行长度测量,并观察25℃与4℃下的形态。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5只,分别感染8个不同种和地理株旋毛虫,每只小鼠经口感染100条肌幼虫,感染后40d剖杀,人工消化法消化全身肌肉后按贝氏分离法收集肌幼虫,进行不同种株的生殖力指数(RCI)测定,并与旋毛虫(T1)、乡土旋毛虫(T2)、布氏旋毛虫(T3)、伪旋毛虫(T4)及纳氏旋毛虫(T7)国际参考株进行比较。结果:3个地理株肌幼虫长度分别为(1.183±0.063)mm、(1.054±0.068)mm及(1.159±0.086)mm,与T1参考株长度((1.107±0.049)m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4肌幼虫最小((0.841±0.038)mm),与其他种(T1、T2、T3、T7)及3个地理株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肌幼虫在25℃下螺旋状卷曲数所占比例(24.34%)与其他种与地理株肌幼虫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其他种与地理株肌幼虫在25℃和4℃下形态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不同种与地理株的RCI以河南株最高(297.500±12.179),其次分别为T1(279.670±6.408)、T4(186.670±5.391)、T7(158.080±11.630)、云南株(154.250±16.535)、T3(86.330±2.944)及黑龙江株(68.670±3.266),T2的RCI最低(55.290±4.196);各组的RC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毛虫肌幼虫形态和RCI不能用于区分种和地理株的生物学特征,但可作为旋毛虫属分类的参考指标。
赵桂花崔晶王中全姜鹏
关键词:旋毛虫形态学
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多重PCR鉴定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纳氏旋毛虫(Trichinella nelsoni,T7)肌幼虫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方法。方法消化法分离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用研磨法分离其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离细胞的形态并测量细胞核与细胞直径。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进行细胞培养,并通过多重PCR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细胞平均直径为11.72±1.13μm,细胞核平均直径为5.76±0.68μm。细胞在接种于培养液后24~72h开始贴壁生长,培养8~12d后单层细胞形成,贴壁细胞多为发亮、饱满、圆形细胞。对培养14d的细胞进行多重PCR分析,结果与纳氏旋毛虫肌幼虫具有相同的DNA条带。结论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至少可存活20d。
李宛青崔晶赵桂花牛洪涛侯小君逯莉张西臣王中全
关键词:肌幼虫细胞培养多重PCR
应用多重PCR技术鉴定我国6个旋毛虫地理株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对我国猪源旋毛虫地理株进行鉴定和分类。方法根据旋毛虫rDNA扩展片段V区(expansion seg-ment V region,ESV)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ITS1和ITS2基因序列合成5对特异性引物,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nativa,T2)、布氏旋毛虫(T.britovi,T3)、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及纳氏旋毛虫(T.nelsoni,T7)的国际参考株作为对照,应用多重PCR对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河南、云南、哈尔滨、黑龙江同江、湖北及天津)进行鉴定,并观察影响多重PCR扩增的因素。结果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均具1条与T1相同的条带(173bp)。应用多重PCR对单条旋毛虫幼虫、不同保存条件的旋毛虫幼虫及含幼虫的新鲜小鼠肌肉提取液进行扩增,均得到173bp的特异性条带。结论经多重PCR鉴定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均为T1。
崔晶赵桂花王中全姜鹏牛洪涛
关键词:旋毛虫多重PCR
多重PCR技术鉴定旋毛虫虫种及其应用
2008年
赵桂花崔晶王中全
关键词:多重PCR动物感染保虫宿主生物学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