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车文丽

作品数:18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6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6篇叙事
  • 3篇得失
  • 3篇叙事学
  • 2篇音乐
  • 2篇音乐叙事
  • 2篇文论
  • 2篇小说
  • 2篇纪录片
  • 1篇代文
  • 1篇电视
  • 1篇电视剧
  • 1篇电影
  • 1篇修辞策略
  • 1篇虚拟社区
  • 1篇叙事策略
  • 1篇叙事模式
  • 1篇叙事视角
  • 1篇叙事文
  • 1篇叙事文本
  • 1篇叙事研究

机构

  • 9篇南昌航空大学
  • 5篇扬州大学

作者

  • 13篇车文丽
  • 5篇陈德志

传媒

  • 4篇西部广播电视
  • 2篇人民音乐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稻米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艺苑
  • 1篇中外文论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音乐接受与音乐叙事的有效性被引量:4
2014年
一、导言:接受者的想象:音乐叙事的肯定还是否定?音乐叙事学自80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受到一个问题的困扰,即:音乐能否叙事?纳蒂埃(Jean-Jacques Nattiez)、阿巴特(Carolyn Abbate)、基维(Peter Kivy)等学者认为:"音乐本身不能成为叙事。"①而支持者则试图证明音乐可以叙事,他们证明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倾向。
陈德志车文丽
关键词:音乐接受叙事学有效性接受者支持者
刘若愚“以西释中”的得失
<正>刘若愚以艾布拉姆斯的理论框架为参照,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系统化建构,即将中国古代文论分为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六个部分,并分别加以阐述。现在看来,这种"以西释中"的方法,有得也有失。其"得"...
车文丽
文献传递
浅析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的叙事策略被引量:1
2019年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让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中体现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相关题材纪录片也逐步走进大众视野。2016年5月,在央视播出的七集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跨越20多个国家进行拍摄取材,叙述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与“一带一路”的故事,从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角度,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综合分析“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摆脱过去传统说教式的宣传,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传播“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丝路精神。
姜馨车文丽
关键词:纪录片叙事
刘若愚“以西释中”的得失
2010年
刘若愚以艾布拉姆斯的理论框架为参照,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系统化建构,即将中国古代文论分为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六个部分,并分别加以阐述。现在看来,这种'以西释中'的方法,有得也有失。
车文丽
关键词:决定论文论审美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中隐含作者的修辞策略探析被引量:1
2022年
2013年以来,中国文艺界掀起了一股“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热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这些纪录片的核心命题。本文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为例,分析如何将叙事学中“隐含作者”范畴应用于非虚构作品的纪录片,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出发,探讨纪录片中隐含作者的叙事修辞策略,以期为当下相关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车文丽陈德志
关键词:隐含作者纪录片
电影《白鹿原》评论专题[四篇]
2013年
《白鹿原》的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给读者和观众的接受体验存在很大的差别,与小说的“厚重”相比起来,电影显得有些“零乱”。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小说和电影使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小说的全知视角使读者始终与故事保持距离,给读者理解和判断的自由。电影的人物视角则努力消除电影与观众的距离,挤压了观众的独立思考空间,同时电影叙述者立场的模糊也造成了观众理解的困难。
车文丽
关键词:《白鹿原》小说电影叙事视角
音乐如何叙事?——近三十年的音乐叙事模式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音乐叙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兴起,它是叙事学由经典向后经典转向的一个表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罗兰·巴特、托多罗夫、格雷玛斯、热奈特等人建立了叙事学。它以文学叙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建构普遍性的叙事模式为核心思想。这一阶段的叙事学被称为经典叙事学。80年代以后,叙事学研究逐渐突破经典叙事学的框架,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开放性研究,叙事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资源都得到极大的扩展。80年代以后的叙事学被称为后经典叙事学,跨学科的叙事学研究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陈德志车文丽
关键词:叙事模式音乐后经典叙事学叙事研究托多罗夫
刘若愚“以西释中”的得失
2010年
刘若愚,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获得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此后则长期在美国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这种从中国到西方的人生经历,为他成为学贯中西的汉学家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一生致力于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著有《中国诗学》、《中国文学理论》等8部著作和50多篇学术论文。在文学理论方面,刘若愚以西方文论体系为参照,对中国古代文论给予结构性整合,形成了一套中西合璧式的比较诗学体系。
车文丽
关键词:《中国诗学》中国文学理论得失比较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
叙述者能聚焦吗?——一场叙事学争论的透视被引量:2
2011年
叙述者能否聚焦?这是聚焦概念引入叙事学后出现的新问题。对它的肯定和否定回答形成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学术争论。实际上,这一争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语言使用不当引起的。虽然争论双方都在使用"聚焦"一词,但各方对它都有自己的定义,双方所使用的"聚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肯定派和否定派在对叙事事实的认识上并无根本的冲突,概念的错位是导致对立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在叙事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引起重视。
车文丽陈德志
关键词:叙述者叙事学
《南京! 南京!》:历史文本化的悖论
2009年
对于历史,我们无可争议地要求真实,尤其是当我们面对沉重的战争史的时候,真实是惟一对得起那些亡灵们的。然而历史却似乎从来都不曾真实过,真实的历史只存在于历史发生的那一刻。历史发生的原初时刻一旦过去,历史就将被文本化,后人只有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像的叙述才能接近历史,感知历史,分析历史。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应该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主题。整个叙事应当表现某个主题,文本的所有要素为主题服务;(2)情节。
车文丽
关键词:文本化悖论叙事文本战争史亡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