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桂杰

作品数:10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花叶
  • 10篇花叶病
  • 10篇花叶病毒
  • 10篇大豆
  • 10篇大豆花叶
  • 10篇大豆花叶病
  • 10篇大豆花叶病毒
  • 6篇抗性
  • 5篇基因
  • 5篇SMV
  • 4篇株系
  • 4篇抗病
  • 4篇抗病基因
  • 4篇抗性遗传
  • 3篇候选基因
  • 3篇病毒株系
  • 2篇等位
  • 2篇等位性
  • 2篇抗性评价
  • 2篇基因定位

机构

  • 10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湖南省作物研...

作者

  • 10篇郑桂杰
  • 9篇智海剑
  • 5篇王大刚
  • 5篇杨永庆
  • 5篇杨中路
  • 4篇马莹
  • 4篇陈珊宇
  • 3篇刘若淼
  • 3篇刘宁
  • 1篇曹栋栋
  • 1篇李华伟
  • 1篇阳小凤
  • 1篇李春燕
  • 1篇卢为国
  • 1篇李小红
  • 1篇王涛
  • 1篇黄赛花

传媒

  • 2篇大豆科学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6和SC17抗病基因的精细定位被引量:9
2013年
针对我国北方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广泛分布的SMV株系SC6和SC17,利用2个抗病大豆品种Q0926和中豆35分别与感病品种南农1138-2和南农菜豆5号配制2个抗感杂交组合Q0926×南农1138-2和中豆35×南农菜豆5号以及一个抗抗组合Q0926×中豆35,研究3个组合的F1、F2、F2:3抗性遗传规律,探讨Q0926对SC6和中豆35对SC17及2个抗病品种对同一SMV株系抗性基因的等位关系,并对大豆对2个株系的抗病基因进行了标记定位。结果显示,Q0926×南农1138-2和中豆35×南农菜豆5号2个抗感杂交组合在分别接种SC6和SC17后,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表明Q0926对SC6和中豆35对SC17的抗病性分别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Q0926×中豆35的F1和F2在接种2个株系后均未发现感病单株,表明Q0926与中豆35对SC6和SC17株系的抗病基因分别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分别利用2个抗感组合的F2和F2:3群体对2个抗病基因的定位结果显示,第2染色体上的25个SSR标记与抗SC6的基因RSC6连锁,最近的2个标记与抗性基因RSC6的排列次序和遗传距离为BARCSOYSSR_02_0617(0.775cM)-RSC6-BARCSOYSSR_02_0621(0.519cM);第2染色体上的38个SSR标记与抗SC17的基因RSC17连锁。最近的2个标记与抗性基因RSC17的排列次序和遗传距离为BARCSOYSSR_02_0622(0.264cM)-RSC17-BARCSOYSSR_02_0627(0.262cM),其对应的物理区间分别为52kb和60kb。抗性遗传研究为抗大豆花叶病毒育种的亲本选配、后代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抗性基因的标记定位研究为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阳小凤杨永庆郑桂杰智海剑李小红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等位性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间的交叉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11个来源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在不同大豆品种上研究了接种间隔以及混合接种等处理方法对交叉保护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类型保护处理组合之间保护效果的差异,并观察了交叉保护作用对大豆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挑战接种时间交叉保护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与保护接种间隔7d挑战接种保护效果显著好于间隔3、5、9、11d;接种处理方法不同,交叉保护效果也不同,先后接种两个株系可表现保护作用,两株系汁液等体积混合接种或同时各接种一片真叶则不表现保护作用;以同一品种上不同症状类型的SMV株系作为保护株系其保护效果存在程度差异,以花叶株系作为保护株系,表现较高的保护作用,以坏死株系作为保护株系,不表现保护作用。交叉保护作用能够显著减轻挑战株系对叶面积和根干重的影响。交叉保护作用在减轻SMV对株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瘤鲜重的影响上,不同株系、不同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刘宁马莹王大刚陈珊宇郑桂杰杨中路刘若淼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株系
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定位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明确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方式以及不同抗源所携带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并对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SC10基因进行标记定位。【方法】利用抗中国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0的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徐豆1号、邳县茶豆、Kwanggyo、跃进4号配制部分抗抗杂交组合并与感病品种南农1138-2和8101配制抗感组合,在接种SC10的条件下,调查各组合后代的抗感反应;并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2群体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及SSR标记对抗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结果】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和徐豆1号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晋大74×汾豆56、徐豆1号×邳县茶豆的F1表现抗病、F2未发现感病株。科丰1号×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晋大74×中作229、Kwanggyo,大白麻×汾豆56、科丰1号和跃进4号×Kwanggyo的F1表现抗病,F2呈15抗﹕1感的分离比例,F2:3家系符合7抗﹕4分离(15抗﹕1感)﹕4分离(3抗﹕1感)﹕1感的分离比例;D1b连锁群上的SSR标记Satt558、Sat_254、Satt634、Gm020580、Gm020584、Gm020562和Gm020546与抗病基因RSC10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1、2.0、0.9、0.8、2.0、4.6和9.2 cM。【结论】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徐豆1号、汾豆56、中作229各有一个显性基因控制对SC10株系的抗性;晋大74与汾豆56,徐豆1号与邳县茶豆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科丰1号与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晋大74与中作229、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跃进4号与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科丰1号对SC10株系的抗病基因RSC10位于D1b连锁群。
李春燕杨永庆王大刚李华伟郑桂杰王涛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定位
新育成大豆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评价被引量:20
2009年
存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国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可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2种病害。
王大刚卢为国马莹刘宁陈珊宇郑桂杰杨中路刘若淼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胞囊线虫抗性评价
我国大豆核心种质南方材料对SMV流行株系的抗性评价被引量:17
2009年
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我国南方大豆核心种质93份野生大豆和99份栽培品种对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流行株系(SC-3、SC-7)和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SC-13)的抗性。结果显示,栽培大豆樟潭大青豆对4个株系表现无症状,ZYD03715、ZYD04257、上饶青皮豆3份材料对除SC-7外的3个株系表现无症状,5份材料(ZYD04203、ZYD04856、82-16、82-24和渠县八月黄)对SC-3和SC-7两个株系表现无症状,另有8、2、4份材料分别对SC-3、SC-7、SC-13表现无症状。参试材料中,免疫、高抗和高感材料较少,中度抗性的材料所占比例较高;来自四川的17份材料抗性较好。
陈珊宇郑桂杰杨中路刘若淼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
利用VIGS技术对抗SMV候选基因GmZ15的功能分析
黄赛花郑桂杰杨永庆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抗病基因
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4和SC8的抗性遗传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选用我国黄淮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发生频繁的SMV株系SC4和SC8,利用大豆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抗病材料对SC4和SC8株系的遗传方式以及不同大豆材料对SMV抗性基因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4株系后,由冀LD42、徐豆1号、跃进4号、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9个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表明这些抗源均有1对基因控制对SC4株系的抗性,且抗病表现为显性;5个抗抗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和齐黄1号携带抗SC4的基因是不等位的,冀LD42与汾豆56,晋大74与中作229是不等位的。接种SC8株系后,用齐黄1号、中作229、NY58、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抗感组合杂交后代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且F1均表现抗病,说明这些品种对SC8株系的抗性也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晋大74×汾豆56接种SC8株系后的F2群体全部表现抗病,F2:3家系没有抗感分离,表明抗病品种晋大74与汾豆56携带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齐黄1号×科丰1号、大白麻×汾豆56的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抗病亲本齐黄1号与科丰1号、大白麻与汾豆56携带抗SC8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独立遗传。
王大刚马莹刘宁郑桂杰杨中路杨永庆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等位性
野生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3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被引量:1
2020年
大豆花叶病毒(SMV,soybean mosaic virus)病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产区的大豆主要病害之一。SMV株系SC13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广泛分布的株系之一。为拓宽大豆对SMV的抗病种质,研究了中国大豆核心种质材料野生大豆ZYD03715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3的抗性遗传方式,确定与栽培大豆抗源对同一株系的抗性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抗源ZYD03715对SMV株系SC13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广谱抗源科丰1号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且两个抗源携带的抗性基因是不等位的。采用分离群体组群分析发现,野生大豆ZYD03715对SC13的抗性位点(r^ySC13)位于大豆14号染色体(B2连锁群)上,处于2个SSR标记Satt416和Satt083一侧,与其距离分别为4.1 cM和0.9 cM。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2群体,将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性基因(R^k SC13)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D1b连锁群)上的Satt558和Sat_254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7 cM和16.1 cM。以往发现大豆对SMV不同株系的抗性都分别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本研究在野生大豆中鉴定出隐性抗病基因,并标记定位了该隐性抗病基因,它将为大豆抗病性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
陈珊宇王大刚郑桂杰马莹杨中路曹栋栋黄玉韬智海剑
关键词:野生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定位
利用VIGS技术对抗SMV候选基因GmZ15的功能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大豆花叶病毒(SMV)是我国大豆田间主要病毒性病害,阐明大豆对SMV的抗性机制对抗性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VIGS技术对抗性基因RSC3Q的候选基因Gm Z15进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Gm Z15在SMV的诱导后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在接种后24 h表达量达到最高。沉默Gm Z15后的表达量分别为缓冲液对照和p GG7R2空载体对照组的0.3和0.2倍,差异极显著,表明Gm Z15被有效沉默。沉默后接种SMV结果显示,沉默后48 h SMV的浓度约是未沉默处理的6倍,说明沉默Gm Z15有助于SMV的积累,但在其上位叶中均检测到少量SMV且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推测Gm Z15介导着一种大豆对SMV的防御反应,齐黄1号对SC3株系的抗性另有其它基因参与。
黄赛花郑桂杰杨永庆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抗病基因
齐黄1号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育种应用及候选基因表达分析
郑桂杰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抗病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