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艳婷

作品数:28 被引量:289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经济管理
  • 3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城市
  • 6篇城市群
  • 5篇城市化
  • 4篇长江
  • 3篇制造业
  • 3篇能源
  • 3篇珠江三角
  • 3篇珠江三角洲
  • 3篇半城市化
  • 3篇半城市化地区
  • 3篇长江三角
  • 3篇长江三角洲
  • 3篇城市化地区
  • 2篇中国城
  • 2篇中国城市群
  • 2篇珠三角
  • 2篇国际比较与借...
  • 2篇航空
  • 2篇分散性
  • 1篇电力

机构

  • 20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香港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国网能源研究...
  • 1篇石家庄市正定...
  • 1篇中国21世纪...
  • 1篇山东管理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6篇郑艳婷
  • 4篇薛凤旋
  • 2篇蔡宁
  • 2篇李晓西
  • 1篇党德鹏
  • 1篇刘荣霞
  • 1篇马金英
  • 1篇刘盛
  • 1篇孟大虎
  • 1篇李树仁
  • 1篇许志桦
  • 1篇刘盛和
  • 1篇张可云
  • 1篇武建军
  • 1篇高建国
  • 1篇陈田
  • 1篇戴荔珠
  • 1篇陈伟
  • 1篇吕爱锋
  • 1篇范丽娜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经济地理
  • 1篇珠江经济
  • 1篇经济纵横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决策与信息
  • 1篇当代经济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北京规划建设
  • 1篇技术经济
  • 1篇国家行政学院...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环境与可持续...
  • 1篇现代商业
  • 1篇国际城市规划
  • 1篇区域经济评论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南北经济增速差距扩大的机理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2008年以来,我国南北经济增速由之前的"北快南慢"加速向"南快北慢"格局转变,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制造业活力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地区经济活力的变迁轨迹,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比分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南方和北方制造业新增企业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发现2008年以前,北方地区在对能源、资源型企业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对南方的追赶,但由于产业结构重型化严重及对地方政府补贴过度依赖,2008年后北方制造业活力下降明显。而南方是我国制造业高度密集的地区和世界级生产平台,长期以来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更加注重企业创新等导向,使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更具弹性和回旋余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北方地区应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夯实制造业基础,以创新驱动工业结构转型,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郑艳婷杨慧丹孟大虎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生态农业合作社的现状、独特经验与问题——基于对沃翠源原生态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调研被引量:2
2017年
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在有机粮和有机食品市场上发展势头良好。作为社会发展和市场选择的共同结果,合作社在取得良好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沃翠源原生态农作物专业合作社为例,主要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了解和梳理了合作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其独特经验、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分析,从而为当前时期我国的生态农业合作社运动提供一份一线资料与实践样例。
郑艳婷王琳娟王韶菲
关键词:生态农业合作社有机食品
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分布为何呈分散态势?被引量:5
2018年
企业是经济空间的重要主体,其区位选择影响着大区域的空间分布态势,更直接影响区域的竞争力。以承接产业转移的长江中游四省为研究区域,以区域内1999-2013年新增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与核密度分析刻画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重构格局,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影响新增企业选址的核心区位要素。结果表明:第一,1998-2013年间,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整体上呈现分散分布的空间格局,其中,2008年前有向着城市群集聚的态势,2008年后则向边远市辖区扩散;第二,2008年前,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企业布局受到地方劳动力数量是否充足的因素影响;2008年后,地区政府补贴的多少开始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虽然地方化经济作为集聚力量一直影响着企业的区位选择,但是,劳动力因素以及政策因素都是企业区位分布的分散因素,因而,企业无需集中向特定地区周围,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受限。最终导致长江中游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在空间上分散分布在各区县。这与需要应对不确定的全球化竞争和联结全球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节点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大范围高密度集聚形成了典型的区别。
郑艳婷王韶菲许婉婷
发达国家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历程及启示被引量:22
2012年
绿色能源被认为是人类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全世界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发展绿色能源,尤其在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的投资快速增加,装机容量迅速增长。我国能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势头,但绿色能源发展仍面临核心技术欠缺、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长期持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金融等手段鼓励绿色能源的技术研发、生产和消费,形成了全面支持发展绿色能源的路线图,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建立起各自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比较优势。本文系统梳理了发达国家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状况,展示发达国家绿色能源定位的演化,研究发达国家推动绿色能源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和最新趋势,以期为我国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提供借鉴,并与世界发展最新趋势接轨。
郑艳婷徐利刚
关键词:绿色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中国城市群的空间模式——分散性区域集聚的理论背景、形成机理及最新进展被引量:16
2020年
从空间模式而言,城市群的本质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更大范围城市地域实体内的集聚。在这一集聚体内,原乡村地区密集参与着工业化、经济发展。在国内外经典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将城市群这一特征概括为分散性区域集聚,并认为分散性区域集聚是信息技术革命以来经济全球化空间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政策制度背景的产物。作为全球制造业生产平台和协调控制中心在空间上的独特反映,这一根本属性使得城市群区别于传统区域,在空间上并不遍在;其分散性的发展特征使得它同时代表着最为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值得特别关注。从分散性的地域单元入手的规划策略较目前的城市群整体战略而言,可能较易实施和取得效果。同时,随着中国内需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城市群发生发展的国内外背景正在发生重要转变。分散性区域集聚的空间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所有区域,在进行规划管理时,必须审慎对待这一客观事实。
郑艳婷
关键词:城市群大都市带全球城市区域
武汉城市群的区域性城市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被引量:10
2016年
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城市群可以被认为是发生了区域性城市化的地域。并以武汉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其区域性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具体表现特征分别为:人口向区域集聚的趋势初显;区域性的非农就业转化特征明显;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在区域范围内扩张。进一步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这一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分别为:内驱力主导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开发区引领下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以及明显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下节点区域的工业增长。基于固定效用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于外资促动下的沿海地区城市群发展,武汉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受国内力量驱动,而其原乡村地区的城乡转化则主要受地方经济发展、交通通讯条件改善和出口增长的影响。
郑艳婷马金英戴荔珠赵赛
关键词:城市群动力机制
中国的城市群——时空过程及机理的比较研究
20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伴随着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半数居住在城市,大城市区域的兴起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国,城市群被当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然而,随着我国内需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城市群发生发展的国内外背景正在发生重要...
郑艳婷许婉婷
关键词: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人力资本
文献传递
区域经济异质视角下电力消费因素分解及“拐点”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基于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构建了考虑区域经济差异的分解模型对中国电力消费水平进行分解分析,分解结果显示,不论是全国总体水平还是按照“四分法”的区域分解,经济增长均是电力消费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电气化水平因素是电力消费增长的第二大拉动因素,区域发展因素对全社会用电增量的贡献较为平稳,能源强度因素是拉低全社会用电量的唯一负向因素。动态来看,2001—2005年这一时间段内的“拐点”特征明显,能源强度这一“负向”拉动因素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电气化水平这一“正向”拉动因素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绝对拉动水平达到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进一步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重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抑制了能源强度的降低和电气化水平的提升,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
孙祥栋尹彦辉郑艳婷
关键词:电力消费
经济追赶、创新水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2022年
本文以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从经济追赶、可持续性和创新的角度出发,分析两大地区经济追赶和创新能力的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为判断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后两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均迅速扩张;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扩张速度更快,区域经济可持续性质量更高,创新投入产出提升速度更快;成渝城市群得益于出口贸易发展,2012年以来经济扩张速度明显加快。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型企业创新产出更多受制于研发人才的投入,而研发资金则是影响成渝城市群企业的经济和创新产出的关键因素,且成渝城市群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政府资金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均有待提升。
郑艳婷李智贤张可云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
基于集聚经济规律的城市规模问题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本文分析了2000年-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的变化规律,借鉴集聚经济理论对上述变化规律给出合理解释,并指出以不同产业为主的城市之间的适度规模差异巨大。首先,使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国地级市的城镇地区人口数据,文章首次计算并比较了2000年和2010年中国城市的规模位序。结果发现总体上我国的城镇体系发展较为平衡、首位度低,10年间中国城市体系中人口往大城市集中的特征明显,高位次城市发展突出;但是在规模前100位的城市中,人口分布则更为平衡。这表明10年间中国一批大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集中与扩散并存"的趋势。进一步地,基于集聚经济理论,文章构造了城市单位生产成本函数,指出城市的单位生产成本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现出"U"型曲线特征,城市规模不能无限制的扩大。本文将城市的适度规模界定为城市单位生产成本最小时所对应的规模,利用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异方差稳健性估计的固定效应模型,测度了中国城市的适度规模。测算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城市的适度规模为420万人。这一结果也同时证实了目前中国的城市规模是普遍偏小的,人口往大城市迅速集中可以降低城市的生产成本,当前城市体系的发展趋势符合经济理性。此外,文章认为,现实中各个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别巨大,这使得上述对城市适度规模的估计只是一个"一般情况"下的估计。一个城市的适度规模部分地取决于这个城市的产业特征。一个城市中追求集聚效益的产业越多,那么这个城市的适度规模就会越大。在界定制造业集聚型城市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型城市的基础上,文章的实证结果进一步表明,与"一般情况"下的城市适度规模相比,制造业集聚型城市的适度规模较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型城市的适度规�
孙祥栋郑艳婷张亮亮
关键词:集聚经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