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东明

作品数:12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手术
  • 5篇腰椎
  • 5篇椎弓
  • 3篇椎弓根
  • 3篇内固定
  • 2篇导航引导
  • 2篇退行性
  • 2篇椎弓钉
  • 2篇椎弓根钉
  • 2篇椎体
  • 2篇螺钉
  • 2篇脊柱
  • 1篇导航
  • 1篇动态稳定
  • 1篇胸腰段
  • 1篇胸椎
  • 1篇腰段
  • 1篇腰椎不稳
  • 1篇腰椎不稳症
  • 1篇腰椎管

机构

  • 12篇广州医学院

作者

  • 12篇郭东明
  • 11篇刘恩志
  • 10篇钟波夫
  • 9篇蔡维山
  • 7篇徐中和
  • 4篇严翰
  • 3篇温世锋
  • 3篇鞠洪斌
  • 2篇陈珊茗
  • 2篇梁英杰
  • 1篇钟润泉
  • 1篇曾秀仪
  • 1篇严瀚
  • 1篇覃健
  • 1篇甘蔚明
  • 1篇王立
  • 1篇肖文德

传媒

  • 7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计算机影像导航引导技术在脊柱内植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探讨运用计算机影像导航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范围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 12 0例脊柱患者采用计算机影像导航引导下的脊柱手术 ,其中采用X线虚拟导航引导模式 10 5例 ,包括引导腰椎椎弓钉加椎间钛笼植入 4 0例 ,胸腰段椎弓钉植入 10例 ,颈椎内固定植入 32例 ;采用CT三维重建虚拟导航引导模式 15例 ,包括颈椎后路螺钉植入 5例 ,中上段胸椎弓钉植入 6例 ,脊柱侧弯多节段胸腰椎弓钉植入 4例。内植物完成 ,术中C臂透视摄片以了解内固定位置情况 ,术后CT进行椎弓根层面扫描。结果 腰椎组 :椎弓钉进钉点偏差不超过 1mm ,角度偏差不超过 2 °,实际内植物与虚拟内植物重叠率平均 96 %。术后CT椎弓根位置扫描 :94 % (2 70 /2 88)腰、胸椎弓根内中心位 ,18枚位于椎弓根内偏外侧 ,临床无神经症状。结论 导航技术对同时需要多路径显示 ,多维定位要求的脊柱手术创造了理想新颖的引导模式。术者的操作在无辐射条件下具形象化、多维化 ,且实时感强 ,使内植物按设想路径精确制导。
徐中和蔡维山郭东明刘恩志钟波夫
导航引导椎弓钉加椎间钛笼稳定腰椎椎节的手术应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探讨导航技术在腰椎内植物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4 0例下腰椎节失稳手术 ,采用导航下的椎弓钉加后路椎间钛笼植入技术。共 5 0个椎节 ,180枚椎弓钉 ;10 0个钛笼。内植完成后即作X线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进行吻合测量 ;术后作CT椎弓根层面扫描。结果 内植物位置理想 ,进钉点均差 2 2mm(最大 3mm) ,角度均差 3°(最大 5 °) ;Cage深度均差 1 8mm(最大 3 2mm) ,轴线角度均差 2 °(最大 4 °)。CT椎弓钉位置评级 :理想 94枚 (96 % ) ,4枚突破椎弓根外侧皮质 (4% ) ,Ⅱ级 3枚 ,Ⅲ级 1枚。结论 导航引导椎弓钉、椎间钛笼植入 ,只需一次X线成像就能做出虚拟的手术环境和路径 ;导航的瞬时追踪功能 ,使术者的手术工具做到实时监测 ,内植物达到精确制导 ,使操作形象、多维化 ,实时感强 。
郭东明蔡维山徐中和刘恩志严翰钟波夫
关键词:导航引导椎弓钉内固定手术腰椎失稳
CT三维重建立体导航引导技术在胸椎弓钉植入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探讨CT三维影像导航技术在胸椎弓钉植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T三维重建导航对 15例胸椎弓钉植入手术进行立体引导 ,术中用C臂作手术椎节正侧位X线透视摄片以了解内固定位置情况 ,术后CT进行内固定层面扫描。结果 术后CT椎弓根位置扫描 :80枚胸椎弓钉Ⅰ级 75枚 (96 % ) ,Ⅱ级 (突破椎弓根皮质≤ 2mm) 3枚 ,Ⅲ级 (突破皮质≥ 2mm) 2枚。所有Ⅱ~Ⅲ级椎弓钉位置均偏椎弓根外侧 ,临床无神经症状。结论 CT三维影像导航给术者提供图像清晰 ,多维可视的 ,无X线辐射的椎弓钉植入引导环境 ,使椎弓钉按设想路径精确置导 ,提高了胸椎椎弓钉植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蔡维山徐中和郭东明刘恩志钟波夫
关键词:生物力学特性
虚拟X线影像导航在颈椎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评估虚拟X线影像导航在引导颈椎内固定手术的作用。方法 对 12例颈椎内固定手术 ,采用虚拟X线导航引导的内固定植入方式。其中 ,齿状突螺钉 2例 ;颈1-2 关节突螺钉 (双侧 ) 2例 ;颈3~ 6侧块螺钉 4例 (双侧 ) ;颈前三节段以上钢板 4例 ,内植完成后即作X线正侧位摄片 ;术后作CT扫描。结果 X线正侧位照片显示内植物与虚拟路径吻合 ,颈前钢板位于颈椎中线 ;CT显示齿状突、颈1-2 关节突螺钉位置理想 ;侧块螺钉与正中矢状面向外成角平均 2 8 5 °。结论 虚拟X线影像导航引导颈椎内植物 ,只需一次X线成像就能做出虚拟的手术环境和路径 ,过程无X辐射 ;导航的瞬时追踪功能 ,使术者的手术工具做到实时监测 ,内植物达到精确制导 ,操作方便、形象、多维化 ,实时感强 ,是一种理想内植物引导模式。
刘恩志郭东明蔡维山徐中和
骨水泥量对椎体成形术疗效和渗漏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注入的骨水泥量对疗效和渗漏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11年5月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6例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注入聚甲基异丁烯酸(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治疗,对VAS缓解程度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出现骨水泥渗漏73例。出现渗漏患者注入骨水泥量为(4.05±0.76)ml;未出现渗漏患者注入骨水泥量为(3.03±0.82)ml,两者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0)。注入骨水泥量<3.5 ml者83例,≥3.5 ml者103例,两组术后VAS、疼痛缓解程度、生活质量,在统计学上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骨水泥量对疗效影响不大;注入过多的骨水泥会导致渗漏增多。
鞠洪斌覃健郭东明刘恩志钟波夫梁英杰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聚甲基异丁烯酸骨质疏松生活质量
导航引导下后路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配合
2005年
甘蔚明曾秀仪郭东明严瀚
关键词:手术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腰椎神经根
后路可扩张型椎体间融合笼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症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新型椎间内植物融合方法。方法采用可扩张型融合笼(ExCage)对60例退变性下腰椎不稳症行椎间融合术。其中,单椎间隙融合55例,L4—5:35例,L5S1:20例;L4-5,L5S1双间隙融合5例,术后1周内带腰围下地活动,随访1~1.5年。结果术后Cage植入效果良好,3个月后均见椎节骨性融合。结论Plif—Excage技术对早期椎节的稳定和后期的椎节骨性融合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采用时要注意术前定位、术中神经保护及Cage大小选择。■…’n…h一…一…一…
蔡维山郭东明刘恩志钟波夫
关键词:下腰椎不稳椎间融合术
CT三维重建立体导航引导技术在胸椎弓根钉置入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术前CT三维重建立体导航引导技术在胸椎弓根钉置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5月-2006年5月采用CT三维重建导航对2t例(122枚)胸椎弓根钉置入手术进行立体引导,其中上胸椎38枚,中下胸椎84枚。男13例,女8例;年龄为13—76岁,平均43岁。术中使用C形臂X线机拍摄正侧位X线片,术后行CT扫描以了解椎弓根钉位置情况。结果术后CT椎弓根位置扫描显示:A级109枚(89.3%)B级6枚(4.9%);C级3枚(2.5%);D级4枚(3.3%)。结论术前CT三维重建立体导航引导技术使椎弓根钉按预期的路径精确置入,尤其提高了具有挑战性的胸椎椎弓钉置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温世锋刘恩志郭东明蔡维山钟波夫严翰陈珊茗徐中和
关键词:胸椎内固定器外科手术
颈椎肿瘤的手术切除和稳定性重建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椎肿瘤的适应证、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手术治疗25例颈椎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单纯前路椎体切除重建8例;单纯后入路椎管减压稳定重建10例;后、前路1期或分期次全椎切除重建7例。有18例术后接受了放射治疗。结果全组术后随访3个月至10年,平均21个月。全部患者术后生存期颈痛消失或缓解,生活质量改善,无神经功能进一步缺失。7例恶性肿瘤手术后脊柱无瘤复发生存超过5年。9例不全截瘫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得到恢复。结论手术治疗颈椎肿瘤是可行的,积极的肿瘤切除与可靠的颈脊柱重建能为患者解除临床症状并能获得稳定的颈椎。对于转移癌患者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蔡维山徐中和郭东明钟波夫刘恩志
关键词:脊柱肿瘤颈椎肿瘤切除术
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结合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对2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椎管减压后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固定。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3~65岁,平均53.6岁。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同时行影像学观察手术节段及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rangeof motion,ROM)。[结果]术后随访12~32个月,平均19.5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评定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Macnab标准评价,优1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明显减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ROM略有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结合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临床效果良好,防止手术及相邻节段的退变,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一种有效的非融合性固定方法。
肖文德郭东明温世锋钟波夫王立刘恩志钟润泉鞠洪斌梁英杰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