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闾雯娟

作品数:9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74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新生血管
  • 4篇血管
  • 4篇玻璃体
  • 3篇视网膜
  • 3篇体腔
  • 3篇腔注射
  • 3篇注射
  • 3篇网膜
  • 3篇白介素
  • 3篇白介素-18
  • 3篇玻璃体腔
  • 3篇玻璃体腔注射
  • 2篇新生血管形成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形成
  • 2篇视网膜新生血...
  • 2篇视网膜新生血...
  • 2篇内皮
  • 2篇黄斑
  • 2篇VEGF

机构

  • 6篇解放军第47...
  • 2篇石河子大学医...
  • 2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9篇闾雯娟
  • 6篇范银波
  • 6篇肖云
  • 2篇冀垒兵
  • 2篇唐宁
  • 1篇蔡岩
  • 1篇许正华

传媒

  • 2篇人民军医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第十四届西北...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白介素-18与新生血管性眼病
2010年
新生血管形成引起的眼病是眼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常导致视功能严重障碍,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研究有限,长期以来临床处理非常棘手,预后颇差。随着基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有了重大发现,特别对某些促新生血管因子的研究,随之对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也有了一些发展。目前,认为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并且已有多种疗法问世。研究发现,白介素-18对新生血管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文从白介素-18的结构、功能、抑制新生血管的机制及其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做一综述。
闾雯娟唐宁
关键词:白介素-18新生血管
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正>目的:观察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6-2013.01我院门诊或住院的糖尿病性视网膜黄斑水肿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
范银波肖云闾雯娟蔡雪虹顾永欣
文献传递
Ranibizumab治疗继发于AMD以外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Ranibizumab治疗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以外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55眼临床确诊为非AMD的CNV患者,其中包括高度近视40眼,中渗15眼,每月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依据眼底检查、OCT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注射。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FFA、OCT等检查结果的变化。结果:注射雷珠单抗均无严重的眼部或相关的全身不良事件,平均注射2.46次,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BCVA分别是0.079±0.264、0.638±0.290,视物变形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黄斑中心厚度分别是(468.637±126.796)μm、(237.764±76.48)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FFA显示有CNV及荧光渗漏,治疗后新生血管萎缩,无荧光渗漏,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月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病情稳定后PRN给药,在治疗继发于AMD以外的CNV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闾雯娟肖云冀垒兵范银波蔡岩
关键词:RANIBIZUMAB黄斑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玻璃体腔注射
白介素-18在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白介素-18对大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方法:采用同日出生7天的SD大鼠幼鼠50只,共100只眼,随机选取40只统一编号后置于750±20mL/L氧仓中连续饲养5d,...
闾雯娟
关键词:白介素-18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增殖血管内皮细胞
白介素-18在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2011年
为探讨白介素-18对大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采用50只7 d龄清洁级SD大鼠幼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高氧未处理组、生理盐水实验组、高浓度实验组和低浓度实验组,建立高氧诱导的新生大鼠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分别对3个给药组双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IL-18(50 ng/μL、50 ng/μL)1μ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VEGF在视网膜各层的表达,应用CD34计算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1)HE染色显示,各实验组均有较多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突破视网膜内界膜进入玻璃体腔内,但高浓度实验组及低浓度实验组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实验组及高氧未处理组,并且高浓度实验组低于低浓度实验组。(2)VEGF在各组视网膜中均有表达,在高氧组表达明显增加,IL-18给药组表达相对较弱,空白对照组最弱。(3)空白对照组极少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其余各组发现较多CD34标记的增生的毛细血管,高浓度实验组、低浓度实验组相对较少,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IL-18玻璃体腔内注射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闾雯娟唐宁
关键词:白介素-18视网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眼表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非接触镜广角系统下玻璃体切割术对眼表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非接触镜广角系统下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125例125眼,以手术眼作为观察组,未手术眼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前3天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抗感染治疗,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术前60min滴眼6次充分散瞳,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球后麻醉,非接触镜广角系统下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术后1天、1个月,两组均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等项目检查,并结合干眼相关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1)术后1天,观察组SⅠT、BUT等指标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降低或缩短(P<0.01),且非常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1);FL评分分值较术前非常显著升高(P<0.01),且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两组SⅠT、BUT和FL评分等指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2)术后1天,观察组干眼症状评分分值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1个月,两组干眼症状评分分值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非接触镜广角系统下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后短期内可破坏泪膜稳定性,使患者出现干眼等不适症状,但随着时间延长,患者眼表和泪膜会逐渐恢复正常,干眼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闾雯娟肖云范银波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术眼表泪膜
前房穿刺在不放液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
<正>目的:观察前房穿刺在不放液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64例(64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术中通过前房穿刺降低眼压,便于顶压视网膜检查裂孔和外环扎、加压及球内注气。结果:
范银波肖云闾雯娟蔡雪虹顾永欣
文献传递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研究进展
2017年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PCV),简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严重损害视功能的眼部疾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和血管网末端膨大,造成患者黄斑区浆液性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或神经上皮脱离、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下渗出,最终发生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纤维瘢痕形成,导致中心视力严重下降。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业内对本病的认识逐步加深。由于本病预后较差,因此,对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积极干预。目前,治疗PCV的主要方法包括视网膜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联合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本文就上述PCV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闾雯娟肖云范银波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高度近视黄斑CNV的临床观察
<正>目的:观察不同次数玻璃体注射治疗高度近视黄斑CN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01—2013.01我院就诊,经眼底检查、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CNV患者36例38眼。随机分...
肖云范银波冀垒兵闾雯娟蔡雪虹许正华顾永欣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