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磊

作品数:19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干细胞
  • 8篇关节
  • 5篇缺损
  • 5篇基因
  • 5篇骨缺损
  • 4篇体外
  • 4篇骨髓
  • 3篇异体
  • 3篇治疗骨缺损
  • 3篇转染
  • 3篇细胞移植
  • 3篇假体
  • 3篇间质干细胞
  • 3篇间质干细胞移...
  • 3篇骨结合
  • 3篇骨髓间质
  • 3篇骨髓间质干细...
  • 3篇骨髓间质干细...
  • 3篇骨形成
  • 3篇骨形成蛋白

机构

  • 19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芬兰赫尔辛基...

作者

  • 19篇雷磊
  • 13篇廖威明
  • 8篇盛璞义
  • 8篇康焱
  • 5篇傅明
  • 5篇何爱珊
  • 5篇李占春
  • 5篇胡俊勇
  • 5篇徐栋梁
  • 5篇原向伟
  • 4篇余世明
  • 4篇黄保丁
  • 4篇张珑涓
  • 4篇杨子波
  • 3篇梁海翔
  • 3篇曾宪尚
  • 2篇张志奇
  • 2篇杨忠汉
  • 2篇温醒伟
  • 2篇黄纲

传媒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4篇中华关节外科...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2005年全...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2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腺相关病毒介导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体外转染脂肪源性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hBMP7)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在脂肪源性干细胞(ADAS cells)中的表达,为骨组织工程探索新的基因治疗方法和细胞来源。方法以pcDNA1.1/Amp-hBMP7质粒为模板扩增,将回收的PCR产物片段克隆入pUC18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UC18-hBMP7。双酶切质粒pUC18-hBMP7、pSNAV,回收的两片段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质粒PSNAV-hBMP7。用重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rc/△UL2感染BHK-21细胞,裂解细胞收获病毒液。采用“氯仿处理-PEG/NaCl沉淀-氯仿抽提”三个步骤分离浓缩和纯化,测定病毒滴度。培养大鼠ADAS cells,并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在体外分别转染rAAV2-hBMP7和rAAV2-GFP,流式细胞仪、Western-blot方法检测转染基因的表达。结果PCR、酶切鉴定以及测序分析表明,BMP7基因成功克隆入质粒pSNAV-hBMP7载体中,并在BHK21细胞中成功包装出具有感染活性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2-hBMP7。早期对ADAS cells的转染效率可达90%, Western-Blot方法检测到第1周与第8周的转染组细胞均有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hBMP7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和培养出大鼠ADAS cells,rAAV2-hBMP7载体在体外可高效转染大鼠ADAS cells。
康焱廖威明盛璞义张珑涓原向伟雷磊黄保丁
关键词:腺相关病毒脂肪源性干细胞基因治疗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186例(206足)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测量Bhler角和Sanders分型,平均随访32个月,记录术后并发症,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的后足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分。结果:手术前跟骨Bhler角平均4°(-23~20°),手术后Bhler角平均26.6°(18~40°)。术后近期伤口渗液23足(11.2%),皮瓣坏死0足,远期距下关节痛27足(13.1%),足跟痛35足(17.0%)。根据AOFAS评分标准,功能评分平均86.2分,优良率82.5%。结论:采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规范治疗和软组织准备是预防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雷磊徐栋梁胡俊勇李永彪余世明李占春张渝生
关键词:骨折跟骨钢板内固定并发症
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假体的选择和髋臼骨缺损的处理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假体的选择和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资料较完整的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共55例,其中行髋臼假体翻修术的患者有36例,男8例,女28例;年龄52~86岁,平均73岁。左髋13例,右髋23例。髋臼翻修原因:髋臼假体松动20例,髋臼和股骨假体均有明显松动12例;头臼不匹配2例;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导致复发性脱位2例。髋臼骨缺损21例,按照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分类标准:Ⅰ型:节段性骨缺损6例;Ⅱ型:腔隙性骨缺损9例;Ⅲ型:混合型骨缺损6例。结果36例中,4例仅翻修髋臼侧假体,保留原股骨假体;3例更换了磨损严重的聚乙烯内衬,未予更换金属假体,其余29例均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髋臼骨缺损21例中,6例使用颗粒骨打压植骨+骨水泥假体,2例为结构性和颗粒性打压植骨+骨水泥假体,9例为结构性植骨+颗粒打压植骨后,使用金属加强环+骨水泥假体,1例为结构性植骨后,使用常规髋臼假体,3例仅对局部骨缺损部位进行植骨未予更换稳定的金属假体。随访时间6~68个月,平均39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8分,提高至随访时平均89分。结论机械性磨损是人工髋关节松动翻修的主要原因;翻修时,假体的选择和骨缺损的处理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差异和术中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周密的术前计划、准备多种类型髋臼假体供术中选择、充分自体和异体植骨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根本。
傅明廖威明何爱珊杨忠汉盛璞义杨子波康焱张志奇雷磊
关键词:人工关节翻修髋臼
人骨形成蛋白7基因重组2型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构建人骨形成蛋白7基因(hBMP7)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将骨形成蛋白7基因片段克隆入穿梭质粒 pUC18获得重组质粒pUC18-hBMP7。Kpn Ⅰ和 Sa Ⅱ双酶切质粒 pUC18-hBMP7与 pSNAV,用 T4DNA 连接酶连接分别回收的两片段后转化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质粒 PSNAV-hBMP7,转染 BHK-21细胞,筛选培养,用能表达 Rap 和 Cap 的重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1_(-rc)/ΔUL2感染此细胞,裂解细胞收获病毒液。采用氯仿处理-PEG/NaCl 沉淀-氯仿抽提法分离浓缩、纯化与测定病毒滴度。用 rAAV2-hBMP7和 rAAV2-EGFP 在体外分别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RT-PCR 和 Western-blot 方法检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 hBMP-7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结果成功构建具有感染活性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 rAAV2-hBMP7,病毒载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早期转染效率可达99.8%,hBMP7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可得到转录和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人骨形成蛋白7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2-hBMP7载体在体外可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
康焱廖威明盛璞义张珑涓原向伟雷磊黄保丁
关键词:骨髓祖代细胞中胚层人骨形成蛋白腺相关病毒
重组PGL3-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目的探讨将编码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的重组PGL3-TGF-β1质粒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stromalstemcells,MSCs),体外通过自分泌、诱导作用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可行性,为基因加强组织工程学修复软骨损伤提供体外实验依据。方法兔MSCs体外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脂质体法转染重组PGL3-TGF-β1,转染后绘制不同时期细胞生长曲线,MTT法分析转染后细胞(实验组)生长活性,以未转染空载体细胞为实验对照组,未转染细胞为空白对照组;转染后第2、7天,分别进行抗TGF-β1和抗型胶原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以未转染细胞为实验对照组,PBS作为一抗为空白对照组,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MSCs体外分离培养,脂质体法转染后,生长曲线显示转染后细胞生长活性较对照组降低,MTT法显示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吸光度(A)值较空白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转染细胞第2天,抗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细胞内阳性颗粒,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均为阴性;转染细胞第7天,抗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可见细胞内阳性颗粒,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均为阴性。图像分析示,实验组抗TGF-β1及抗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值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质体法重组PGL3-TGF-β1基因可成功转染兔MSCs,但对细胞生长有一定影响,转染细胞表达TGF-β1,通过其自分泌、诱导作用,细胞分泌型胶原蛋白,表现出软骨细胞样生理特征,并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
雷磊廖威明盛璞义黄纲江丽
关键词:组织工程软骨骨髓基质干细胞基因转染
重组35型腺病毒介导人骨形成蛋白基因对脂肪源性干细胞的诱导分化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在体外运用人骨形成蛋白7(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hBMP-7)基因重组35型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s containing fibers derived from B-group serotype35,rAd5/F35)诱导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adult stem cell,ADASC)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组织工程探索新的细胞来源。方法以pcDNA1.1/氨苄青霉素-hBMP-7质粒为模板扩增hBMP-7基因,将回收的PCR产物片段克隆入pDC316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DC316-hBMP-7。骨架质粒pBHG-fiber5/35和穿梭质粒pDC316-hBMP-7共转染293细胞,同源重组产生rAd5/F35-hBMP-7。同样的方法构建rAd5/F35-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在体外分别转染大鼠ADASC并留置空白对照。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ELISA检测转染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检测钙结节和骨钙素等成骨细胞表型。结果PCR、酶切鉴定表明rAd5/F35-hBMP-7质粒构建正确。rAd5/F35-EGFP对大鼠ADASC中转染效率可达90%以上,hBMP-7基因存在于转染后的ADASC中并表达相应的蛋白,诱导组钙结节形成,电镜见胞质中有钙质成分,碱性磷酸酶阳性,骨钙素表达增强。结论rAd5/F35介导hBMP-7基因可促进ADASC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
康焱廖威明袁振华张珑涓原向伟雷磊黄保丁
关键词:腺病毒脂肪源性干细胞人骨形成蛋白基因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通过对芬兰关节置换登记系统的资料分析,探讨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翻修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1990年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共录入全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统计止点,对上述完整材料进行各种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单因素分析中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及模型诊断。结果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置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置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置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及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预测生存率的其他重要指标有第1次翻修的年份及翻修原因。结论预测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的因素有: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及其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减少关节活动量,加上医师不主张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得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有所降低。
盛璞义张紫机廖威明康焱雷磊杨子波张浩傅明何爱珊Liisa KonttinenMatti LehtoYrj T Konttinen
关键词:翻修术影响因素
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研制和兔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制一种兔用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观察并探讨其置换入兔膝关节内的功能情况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行左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髌骨不置换。自行设计兔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股骨及胫骨假体髓内茎近端关节面4/5表层由不锈钢网围绕实心圆柱体制成,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内表面用2层不锈钢网焊接而成,用于实验组行生物学假体固定;同时制作相同形状、大小假体,其髓内茎以及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内表面光滑,用于对照组行骨水泥固定。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术后1、3、6个月处死动物取材行大体观察和X线片观察假体固定及愈合情况,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假体骨界面最大剪切强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死亡1只动物,均在二次实验时补充,其余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7d恢复正常爬行。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实验组分别是60%、80%、80%,对照组分别是60%、80%、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标本大体观察见大量骨重建,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固定牢靠,无脱位及松动发生;对照组大体观察未见骨重建,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固定牢靠,无脱位及松动发生,仅术后6个月股骨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产生应力遮挡。术后1个月实验组假体骨最大剪切强度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兔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植入动物体内的固定强度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优于骨水泥假体。
刘建华徐栋梁余世明胡俊勇陈建伟雷磊李占春曾宪尚
关键词:膝关节假体生物力学
异体骨结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动物实验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研究使用异体骨混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方法】将15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造成1 cm骨缺损模型,随机选择同一只动物的一侧为实验侧,自体配对的另一侧为对照侧。将表面脱钙的同种异体骨和来源于受体的体外培养增殖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混合植入实验侧骨缺损,对照侧仅植入同样制作的异体骨。12周后,进行X线检查、生物力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动物在术后12周,实验侧X线片光密度测量结果,破坏载荷时扭矩和扭角测量结果均优于对照侧;组织学评分中,实验侧骨痂量评分优于对照侧,骨连接成熟程度和骨髓发育程度两者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促进异体骨在移植后的成骨作用,在增多成骨量的同时不影响骨组织发育。
傅明梁海翔何爱珊雷磊林子洪盛璞义杨子波廖威明
关键词:异体骨骨髓间质干细胞骨缺损
异体骨结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使用异体骨混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可能性和初步结果。方法:将15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造成1cm骨缺损模型,随机选择同一只动物的一侧为实验侧,自体配对的另一侧为对照侧。将表面脱钙的同种异体骨和来源于受体...
廖威明梁海翔郭小荑雷磊牛会林温醒伟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