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超

作品数:29 被引量:525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8篇盆地
  • 8篇东南
  • 8篇断层
  • 8篇琼东南盆地
  • 5篇拆离
  • 5篇拆离断层
  • 4篇岩石
  • 4篇岩石圈
  • 4篇油气
  • 4篇深水
  • 3篇地层
  • 3篇动力学机制
  • 3篇岩石圈伸展
  • 3篇油气勘探
  • 3篇深水区
  • 3篇南海北部
  • 3篇勘探
  • 3篇海洋地质
  • 2篇动力学
  • 2篇深水油气

机构

  • 24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教育部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南方海洋科学...
  • 3篇中海石油(中...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2篇中国石油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28篇雷超
  • 21篇任建业
  • 6篇佟殿君
  • 5篇尹新义
  • 3篇解习农
  • 2篇阳怀忠
  • 2篇祁鹏
  • 2篇林海涛
  • 2篇闵慧
  • 1篇宋鹰
  • 1篇林畅松
  • 1篇吴梅莲
  • 1篇李忠
  • 1篇庞雄
  • 1篇王后金
  • 1篇姜在兴
  • 1篇胡德胜
  • 1篇于鹏
  • 1篇张俊霞
  • 1篇袁立忠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大地构造与成...
  • 3篇地球科学(中...
  • 3篇地学前缘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地球科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壳岩石圈伸展破裂过程的构造、沉积和岩浆作用记录被引量:3
2022年
基于跨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区共轭被动大陆边缘的1 000 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深入研究南海临界破裂区地壳结构、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和岩浆作用特征,阐明地壳岩石圈的伸展破裂过程.结果表明,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共轭陆缘可以识别出3条一级界面,即海底、基底(Tg/Tb)和Moho面,根据这些界面可将共轭边缘划分为箱型域、细颈域、楔型域和薄箱型域等多个地壳基底结构构造特征显著不同的构造单元;在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陆缘盆地充填序列中识别出岩石圈裂解分离的响应界面,即裂后不整合界面T50/Tm,该界面与基底面Tg/Tb限定了陆缘盆地的同裂陷沉积充填序列,其内发育了T70、T60两条重要的幕式构造响应界面,控制了早期高角度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系(Tg-T70)、中期拆离断层控制的拆离盆地系(T70-T60)和晚期断坳转换作用控制的坳陷盆地(T60-T50);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薄箱型域属于原洋洋壳域,为岩浆型地壳,代表了岩石圈临近裂解分离、但支撑稳定态海底扩张的地幔对流系统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之前的“临界破裂”状态,发育于23.5~15.5 Ma(T60-Tm)期间.综合考虑地壳初始厚度、断裂活动性和不同时期的盆地原型等,运用平衡剖面技术重建了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共轭边缘的发育演化过程,建立了南海西南次海盆临界破裂区构造-地层-岩浆相互作用模式,揭示了南海陆缘岩石圈伸展破裂机制.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南海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任建业罗盼高圆圆王后金王后金巢鹏
关键词:拆离断层海洋地质学
济阳坳陷孤西负反转断层形成演化定量研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15
2008年
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断裂构造进行精细解释,确定孤西断层为"薄底型"的、且表现为北段缓而南段陡、并向西倾的负反转构造;通过回剥技术和平衡剖面等定量分析技术对垂直穿越孤西断层的典型地震剖面研究揭示,孤西断层在J3-K1时期断层性质发生改变,由逆断层反转变为正断层,且在印支、J3-K1和Ek-Es4时期剖面拉伸率分别为-4%,17.2%和18.5%;沿孤西断层走向方向不同位置计算其断层活动速率表明该断层整体经历了负反转运动。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论文从烃源岩、圈闭、储集岩和油气运移角度,探讨了孤西负反转断层在孤岛潜山油气成藏方面的重要意义。
雷超任建业吴梅莲祁鹏胡德胜
关键词:平衡剖面潜山油气藏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结合部记录的红河断裂带向海延伸及其演化过程被引量:4
2022年
红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发育的重要断裂构造,研究其形成演化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地貌变迁、水系演化和含油气沉积盆地形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结合部(简称莺琼结合部)是开展红河断裂带向海延伸属性研究的关键点.本研究以区域长地震剖面、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岩芯资料为基础,对莺琼结合部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地层分析,识别出该区域的隆凹格局及其主要断裂体系,明确了莺琼结合部为走滑变形区和伸展变形区的过渡区域,从北向南以1号断层和中建凸起为分界线,断层走滑作用在渐新世-早中新世活动,其中以早渐新世的断裂活动较为显著.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提出了莺琼结合部走滑-伸展作用协同演化模式:始新世时期,莺琼结合部受NW-SE向的伸展作用的控制,形成了统一的断陷结构;渐新世以来,由于在印度-欧亚挤压的整体背景下印支地块挤出逃逸,莺琼结合部NW-SE向走滑断层开始发育,活动时间从渐新世早期持续到中中新世早期,该走滑带的发育限制了先前发育的NE-SW走向伸展断裂系统在1号断层和中建凸起的西侧继续发育.研究成果对揭示环青藏高原盆山系统的形成、南海洋盆的演化和油气聚集的关键构造要素具有启示意义.
雷超雷超裴健翔任建业左翔刘佳奥朱士国
关键词:红河断裂带青藏高原东南缘
南海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格局及其演化过程分析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是NW向大型红河走滑断裂带与NE向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带的交会部位,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二者夹持的东北部区域是海南岛隆升剥露区,出露大面积花岗岩和玄武岩,琼东南盆地向东延伸通过西沙海槽进入南海...
雷超
关键词:动力学理论
台内薄层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定量描述及控制因素——以珠江口盆地A地区为例被引量:11
2014年
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是南海周缘含油气盆地重要的油气聚集的储层之一。珠江口盆地A地区受地震资料品质低和有效储层刻画手段弱的限制,准确表征该区礁、滩相储层的分布特征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次研究基于拓频处理后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采用稀疏脉冲反演、物性反演和三维可视化组合等技术,有效预测并刻画了该区礁滩型储层的空间分布,并结合钻井资料揭示了油水界面关系,对礁、滩体油藏的储量进行了准确计算。目前基于本次研究获得的有效储层定量描述结果部署的评价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并且储层预测结果与钻井吻合较好,证实了本次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法对薄层礁滩型储层预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论文还分析了沉积相带、四级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淡水淋滤溶蚀作用与礁滩型储层发育具有密切的相关,而风向是影响生物礁相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另一主要控制因素。
张向涛汪旭东张素芳佘清华艾建峰雷超
关键词:薄储层储层预测珠江口盆地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南海动力变形分区被引量:76
2011年
通过对盆地地震剖面构造-地层的详细解释,在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简称莺-琼盆地)古近纪同裂陷充填序列中识别出一条区域性的构造变革界而T70,该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显著的下削上超的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发育的时代为32~30 Ma,与南海海底扩张起始和红河断裂带左旋走滑的时间一致;T70界面将莺-琼盆地的同裂陷期地层分隔为断陷层和断坳层(琼东南盆地)或坳陷层(莺歌海盆地)两个构造-地层单元,这些构造地层单元和构造变革界面是南海及其周缘区域板块构造重组事件在莺-琼盆地的响应.论文结合前人成果,论述了以红河—越东—Lupar线断层为界,可以将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划分为结构构造、演化特征和动力学背景有显著区别的两个构造变形区:挤出-逃逸构造区和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以此构造变形分区为基础,确定了莺-琼盆地的动力学机制,建立了其构造演化模式.本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南海周缘盆地的发育演化过程及主要控制机制,并对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和陆缘盆地区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任建业雷超
中国盆地动力学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2
2017年
沉积盆地既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宝库,又包含了丰富的全球气候变化、流体流动和地球动力学等相关信息。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大量需求推动盆地分析领域的快速发展,地球科学家对沉积盆地开展了多年的系统性探索,在盆地形成和演化机制、沉积充填、盆地流体及相关资源的聚集过程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盆地动力学。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大型叠合盆地和大陆边缘盆地的动力学过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深水沉积、源—汇系统等方向取得了显著成绩和突出进展。相关成果不仅有效地服务于能源、矿产、水资源等各类资源勘探,而且为地球动力学、重大构造事件、全球环境变迁及气候演变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和详实证据。
解习农林畅松李忠任建业姜涛姜在兴雷超
关键词:盆地动力学层序地层深水沉积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构造格局和幕式演化过程被引量:80
2011年
基于大量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精度的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解释,确立了该盆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通过构造-地层、沉降史和沉降中心厘定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在琼东南深水盆地中深入描述和分析了T70重要的构造变革界面特征,该界面之下发育了一系列分散的、NE向展布的小型断陷盆地群,该界面之上一直到T60界面发育时期,盆地的沉降中心逐渐迁移到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区的、呈NE-WE-NWW弧形展布的大型断坳式盆地内,该断坳盆地与下伏小型断陷盆地群构成显著的叠加关系;以控盆边界断层的性质和几何学分布,确定下伏的NE向展布的小型断陷盆地群受控于NW-SE向拉伸应力场,而上覆的断坳盆地由近SN向拉伸应力作用所形成;区域对比表明该界面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中,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征;生物地层和区域对比表明该界面年龄为32Ma,与南海初始扩张的年龄一致.因此,该界面是一个发育于南海北部的、代表了南海扩张开始的一个区域性构造变革界面.该界面的发育导致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的复杂性,以该界面为基础,结合盆地充填序列中的其他重要界面和盆地的沉降史分析,将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断坳、裂后热沉降和加速沉降4个构造演化幕,从而确定了该盆地具有典型的幕式演化特征;详细讨论了盆地周缘板块运动学重组事件和岩石圈深部活动对琼东南盆地幕式发育过程的控制机制.
雷超任建业裴健翔林海涛尹新义佟殿君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动力学机制沉积学
琼东南盆地断裂活动性定量计算及其发育演化模式被引量:20
2010年
在地震剖面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和位移-距离法对琼东南盆地主要断裂系统的活动性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断裂的活动性与盆地的演化阶段相对应,同时可以在同裂陷阶段划分出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幕和晚渐新世断坳转换幕,这两幕裂陷控制了盆地深部的基本构造格局。单条断层在早渐新世至晚渐新世期间断裂主要活动中心存在由东向西迁移的过程,盆地断裂系统活动中心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也存在由东向西迁移的过程,盆地内规模较大的复合断裂带具有区段式活动的特征。将盆地内断裂系统发育模式总结为两种:以6号和11号断裂带为代表的简单生长模型,断裂系统发育演化过程中表现为单一区段断层独立生长的特征,断层简单地由中间向两侧生长,断层位移距离曲线自始至终为半椭圆型,且最大位移大致位于断层中部;以2号和5号断裂带为代表的生长连通型生长模式,断裂带由多条区段式活动的断层生长连接形成,其生长发育过程表现为沿断层面纵向上最大滑移量由各个区段的中心向各个区段交汇处迁移,由此各个区段断端破裂扩展,最终相互连接而形成一条大型断裂带。
尹新义任建业裴健翔雷超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
琼东南盆地东部层间断层系及其形成机制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基于琼东南盆地最新3D地震资料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解释,运用先进的地震剖面相干处理技术,在琼东南盆地东部早-中中新世泥岩中发现了大量层间断层,这些断层剖面上为板状正断层,倾角一般大于45°,长度不超过1000m,但是平面走向在不同区域差异很大。研究区层间断层为以体积收缩机制为主要形成机制,在区域应力、重力滑塌和超压水力破裂多种力学机制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基本限制在层间的、多种类型和多种性质的断层组合。研究区东北部主要为体积收缩机制形成的层间断层,并受到重力滑塌的影响,断层主要表现为平行于等深线的EW向的断层密集带和与之垂直的SN向直线状断层;中部主要受超压水力破裂作用和体积收缩机制的影响,断层主要由放射状断层和与之垂直的层间断层两部分组成;西南部地区主要受体积收缩作用和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在构造断层影响区,层间断层走向与构造断层相互垂直,未影响区则表现为断层多边形。
尹新义任建业雷超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几何学特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