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志军

作品数:26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北京协和医院青年科研基金北京协和医院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细胞
  • 4篇食管
  • 4篇气管
  • 4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组织工程化
  • 4篇外科
  • 4篇骨髓间充质
  • 3篇胸部
  • 3篇胸腔
  • 3篇胸腔镜
  • 3篇血管
  • 3篇软骨
  • 3篇手术
  • 3篇组织工程化血...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血管内皮

机构

  • 25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桂林医学院附...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国家纳米科学...

作者

  • 26篇韩志军
  • 13篇任华
  • 9篇刘洪生
  • 9篇李单青
  • 8篇张志庸
  • 6篇李力
  • 4篇刘晓峥
  • 4篇赵珞
  • 3篇何嘉
  • 3篇杜振宗
  • 3篇陈野野
  • 3篇秦应之
  • 3篇马冬捷
  • 2篇崔玉尚
  • 2篇郭峰
  • 2篇苗齐
  • 2篇黄诚
  • 2篇马国涛
  • 2篇张超纪
  • 2篇梁乃新

传媒

  • 6篇中国胸心血管...
  • 4篇北京医学
  • 4篇中华胸心血管...
  • 3篇协和医学杂志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气胸辅助下经胸腔镜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临床分析
2022年
目的总结分析人工气胸辅助下经胸腔镜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2020年北京协和医院人工气胸辅助下经胸腔镜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患者1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平均长径(5.4±2.1)cm,中位手术时间100(75,11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9±1.2)d。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食管黏膜破损、无中转开胸,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中位随访时间25(17,4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及食管狭窄等症状。结论在人工气胸辅助下经胸腔镜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可以完成较大肿瘤的完整摘除,手术并发症少,患者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赵珞何嘉刘洪生李单青韩志军李力
关键词:人工气胸支气管封堵器胸腔镜食管平滑肌瘤
肺隔离症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确诊的48例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肺隔离症48例。临床分型叶内型44例(91.7%),叶外型4例(8.3%)。术前确诊或拟诊28例(63.6%)。叶内型病例行肺叶切除,叶外型病例行隔离肺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肺隔离症术前诊断关键在于影像学揭示出病变异常血供,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效果可靠。
陈刚任华韩志军张志庸崔玉尚李单青
关键词:肺隔离症
胸部针样金属异物1例
2010年
韩志军李单青刘洪生秦应之
关键词:胸部疾病
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诊治和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07年
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又称特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是非常罕见的病例。其病因不明,内科治疗缺乏有效手段,效果较差。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该尽早手术治疗,胸导管结扎(切断)和心包开窗术可获得较好效果。1980年至2006年我们诊治了5例乳糜性心包积液病人,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韩志军任华
关键词:文献复习原发性诊治胸导管结扎病因不明
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16例胸部SF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8例;中位年龄49岁(19~73岁)。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胸部X线、CT检查发现肺部肿物8例,纵隔肿物3例,纤维性肿瘤2例,胸腔肿物2例,腹膜后肿物1例;术前行CT引导下穿刺或胸腔镜活组织检查5例,其中3例明确诊断为SFT;其余13例术前均未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无石棉接触史,5例出现临床症状。16例均施行手术治疗,其中常规开胸手术10例,胸腔镜手术6例。肿瘤发生于脏层胸膜12例,壁层胸膜3例(发生于膈胸膜1例、肋胸膜2例),肺实质内1例。结果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全组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34阳性;围术期无死亡、无手术并发症。16例患者均规律复查和随访,术后随访1~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或CT)提示:16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生存良好。结论胸部SFT罕见,有时巨大,外科根治性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法;因肿瘤可能复发,术后患者需长期随访。
韩志军任华李单青张志庸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胸部外科治疗
骨髓间充质细胞来源的血管内皮样细胞与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抗凝基因表达的比较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不同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抗凝能力的差异。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培养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进行体外培养、纯化和扩增,用含有VEGF(10μg/L)的诱导培养液对其进行体外诱导分化,1周后免疫组化染色鉴定Ⅷ因子相关抗原(VWF),用RT-PCR法检测BMMSCs来源的血管内皮样细胞及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主要抗凝血基因的表达。结果BMMSCs能够在体外成功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但不表达主要抗凝基因的mRNA,而HUVEC能够表达这些基因的mRNA。结论虽然BMSCs能够成功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但它的抗凝能力较HUVEC弱。
刘晓峥韩志军任华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
动物体外构建初级组织工程化血管、体内强化的实验研究
2008年
目的采用在动物体外构建初级组织工程化血管、体内强化的方法,探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可能性。方法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所有种子细胞,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内皮样细胞,观察细胞标记的成功率;血管平滑肌样细胞(VSMLCs)和血管内皮样细胞(VELCs)分层种植于胶原包埋聚乙醇酸(PGA)的复合支架表面;将细胞和支架的复合体种植于动物皮下,并设立对照组,分别于植入后的第4、6、8周再次麻醉动物,取出植入皮下的组织工程化血管,行组织学及免疫荧光等检查。结果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管壁结构比较清晰,细胞数量也已减少,胶原成分增多,管壁分层明显,可见内膜、中膜和外膜,对照组无此特点;实验组皮下培养8周Brdu标记细胞的免疫荧光观察见部分细胞核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证明来源于所种植的种子细胞。结论体外构建的初级组织工程化血管,以动物的皮下为生物反应器,采用静态培养的方式可使血管壁得以强化,从而构建出次级组织工程化血管;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的次级工程化血管组织其大体结构与天然血管相似;血管壁细胞有种植的种子细胞生长,并参与了组织工程化血管的重构。
张超纪杜振宗马国涛韩志军任华苗齐
关键词:组织工程化血管生物反应器种子细胞细胞种植
陈旧性创伤性巨大右侧膈疝1例报告
2015年
患者男,24岁,2014年7月7日因"间断呕吐8年余,胸闷不适、呼吸不畅1年"住胸外科。患者3岁时被倒塌的土墙压倒出现一过性昏迷,苏醒后无明显不适,未进一步检查。8年前患者右胸部被踢伤后出现胸部疼痛,恶心、呕吐,于当地对症处理后胸痛好转,但恶心呕吐间断发作,持续6年,均与进食相关。
黄少敏韩志军张志庸
关键词:创伤性恶心呕吐膈疝右侧胸部疼痛对症处理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6例SVCS患者(男19例,女7例,年龄19~63岁)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术前检查、手术方法、术后病理诊断和生存时间。病例纳入标准为影像学检查提示纵隔占位以及上腔静脉和(或)无名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无其他部位肿瘤,纵隔病变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确淋巴瘤的证据。结果常见临床表现为颜面及颈部发绀、水肿,颈部及胸壁静脉曲张,头晕,头痛,咳嗽,呼吸困难。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6例明确诊断胸腺恶性肿瘤,20例无法明确诊断。行原发病灶切除和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0例患者获得根治性完全切除,6例因病变侵犯广泛行肿物大部分切除。术后中位生存期完全切除者为30个月,不完全切除者为11个月(P=0.0036);全组病例1年生存率为69.2%,5年生存率为7.6%。结论手术切除方式是影响SVCS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韩志军任华戈烽李单青张志庸
关键词:上腔静脉综合征胸外科手术
人抗凝血酶Ⅲ基因转染血管内皮样细胞的表达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人抗凝血酶Ⅲ(human antithrombin-Ⅲ,hAT-Ⅲ)基因转染血管内皮样细胞(VELCs)后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定向诱导分化产生血管内皮样细胞,然后将血管内皮样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携带hAT-Ⅲ基因的质粒DNA转染血管内皮样细胞,分别于转染后72h、96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迹法(Western-Blotting)和发色底物法检测细胞hAT-Ⅲ的表达;对照组细胞采用空白TE缓冲液代替质粒DNA,其余方法完全同实验组。结果 RT-PCR显示实验组细胞扩增出hAT-Ⅲ特异片段,对照组阴性;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细胞阳性表达hAT-Ⅲ,对照组阴性;Western-Blotting显示实验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有hAT-Ⅲ特异条带,对照组阴性;发色底物法检测显示实验组细胞hAT-Ⅲ活性为9.50%±1.52%,对照组为1.83%±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0,P<0.01)。结论 hAT-Ⅲ基因可以成功转染血管内皮样细胞并进行表达。
刘晓峥韩志军任华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样细胞基因修饰组织工程化血管再狭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