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大烈

作品数:142 被引量:726H指数:16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9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137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5篇免疫
  • 38篇肿瘤
  • 35篇组织化学
  • 34篇免疫组织
  • 34篇免疫组织化学
  • 32篇细胞
  • 29篇间质
  • 29篇病理
  • 27篇胃肠
  • 27篇基因
  • 27篇间质瘤
  • 25篇胃肠道
  • 25篇肠道
  • 24篇胃肠道间质瘤
  • 24篇肠道间质瘤
  • 21篇蛋白
  • 19篇腺癌
  • 16篇淋巴
  • 13篇预后
  • 12篇突变

机构

  • 138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上海市杨浦区...
  • 3篇解放军第25...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江苏省宝应县...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山西医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余杭区第一人...

作者

  • 142篇马大烈
  • 31篇白辰光
  • 27篇黄玲
  • 18篇朱明华
  • 17篇郑建明
  • 17篇余永伟
  • 16篇刘晓红
  • 15篇郑青渝
  • 10篇吴丽莉
  • 10篇倪灿荣
  • 9篇郑唯强
  • 8篇王彦丽
  • 8篇龚志锦
  • 8篇詹镕洲
  • 8篇韩一平
  • 8篇张顺民
  • 8篇冯菲
  • 7篇何妙侠
  • 7篇李全华
  • 7篇李强

传媒

  • 25篇第二军医大学...
  • 14篇临床与实验病...
  • 12篇中华病理学杂...
  • 7篇世界华人消化...
  • 6篇中国组织化学...
  • 5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临床肿瘤学杂...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华耳鼻咽喉...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国际病理科学...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2篇2007
  • 11篇2006
  • 10篇2005
  • 5篇2004
  • 8篇2003
  • 9篇2002
  • 6篇2001
  • 9篇2000
  • 11篇1999
  • 11篇1998
  • 4篇1997
  • 4篇1996
1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巨大恶性皮肤神经内分泌瘤的放射治疗
1997年
巨大恶性皮肤神经内分泌瘤的放射治疗*金冶宁马大烈△皮肤的恶性神经内分泌瘤(Merkelcelcarcinoma)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皮肤触觉小体的小细胞癌,往常易与淋巴瘤、燕麦细胞癌、汗腺癌、黑色素细胞癌、神经母细胞瘤等相混淆。近年由于免疫组化和单克隆...
金冶宁马大烈
关键词:皮肤肿瘤神经内分泌瘤放射疗法
bcl-2和p16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03年
目的 探讨bcl 2和 p16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的良恶性及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微波二步法检测 4 0例GIST(良性 2 0例 ,恶性 2 0例 )中bcl 2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4 0例GIST中有 2 9例表达bcl 2 ,2 3例表达 p16 ,阳性率分别为 72 5 %和 5 7 5 %。bcl 2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 ,p16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bcl 2、p16的表达与GIST的良恶性、组织学分型、部位、性别及年龄均无关。结论 bcl 2及p16可能在GIST的早期阶段即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但两者不能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的指标。
冯菲白辰光刘伟强马大烈
关键词:BCL-2P16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
c─erbB─2、AgNOR在乳腺癌中的预后价值及其相互关系探讨被引量:1
1995年
对88例乳腺癌作了AgNOR银染计数及c─erbB─2癌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c─erbB─2阳性者,病死率大于c─erbB─2阴性者(P<0.01);AgNOR计数>5者,病死率大于AgNoR≤5者(P<0.01),表明了这两个指标对预后具有明显的价值。同时发现AgNOR值>4者,c─erbB─2阳性率显著高于AgNOR≤4者(P<0.05),表明这两个指标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还发现c─erbB─2阳性、AgNOR值>5者,病死率显著大于c─erbB─2阴性、AgNOR值≤5者组。
詹镕洲郑唯强龚志锦余永伟马大烈黄玲阮静
关键词:预后乳腺癌肿瘤蛋白
瘢痕皮无细胞真皮复合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
部分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形成增生性瘢痕,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和功能障碍。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而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可用于瘢痕整形的正常皮源很少。我们应用瘢痕皮和无细胞真皮复合移植治疗16例增生性瘢痕获得...
王广庆马大烈张顺民夏照帆
文献传递
试论肿瘤免疫组化标记阴性结果及其意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现代病理诊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判断中,阳性结果固然是判断一个肿瘤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还应重视阴性标记结果,因为阴性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排除相关形态学类似肿瘤的依据,还可更有...
白辰光马大烈
关键词:肿瘤病理学免疫组化标记病理诊断
文献传递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17
2002年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 :对 1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18例肿瘤良性 3例 ,恶性 15例 ,基本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 ,1例肿瘤细胞外基质内可见丝团样纤维。免疫表型特征为 :C kit 18例 (10 0 % )胞质强阳性表达 ;CD347例 (38 9% )阳性 ;S 10 0蛋白 9例 (5 0 % )呈局灶性或散在阳性 ,其中包括 2例良性 ,7例恶性 ;SMA仅 1例阳性。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发生率较高 ,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为主。C kit因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成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可靠标记物 ,但不能作为良恶性判断指标 ,CD34阳性表达率低 ;神经化生率较高 ,平滑肌方向分化率低。
刘晓红马大烈谢强吴丽莉
关键词: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C-KITCD34
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六例
2004年
蔡凯华刘延玲张宝仁刘晓红徐志云梅举邹良健马大烈林万和
关键词: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
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探讨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s)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意义。[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特染及电镜对16例PNETs病例进行观察。[结果]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团块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呈小圆形,大小一致,有菊形团形成;免疫组化显示有两项以上神经源性抗体呈阳性表达,以CD99最为显著;特殊染色显示瘤组织间网状纤维明显减少,部分瘤细胞胞浆内有糖原颗粒;电镜下部分瘤细胞胞浆内有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归于神经上皮组织的胚胎性肿瘤,属高度恶性,诊断时须与髓母细胞瘤等相鉴别。
张俊郑建明马大烈吴丽莉潘心宇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
蛋白聚集与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1998年
蛋白聚集与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许涛马大烈①黄玲①岳志健周晓平王文仲上海市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上海市200433)p53是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上13.1的抑癌基因,它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发生和发展。Jaros等认为p53突变与脑肿瘤预后关系密...
许涛马大烈黄玲岳志健周晓平王文仲
关键词:预后
瘢痕皮无细胞真皮复合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
部分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形成增生性瘢痕,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功能障碍。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而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可用于瘢痕整形的正常皮源很少。我们应用瘢痕皮和无细胞真皮复合移植治疗16例增生性瘢痕获得...
王广庆马大烈张顺民夏照帆
文献传递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