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忠东

作品数:12 被引量:452H指数:10
供职机构:香港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劳动力
  • 3篇流动人口
  • 3篇劳动力流动
  • 2篇人口迁移
  • 2篇农村
  • 2篇普查数据
  • 1篇调查数据
  • 1篇动机
  • 1篇选择性
  • 1篇移民
  • 1篇中国人口
  • 1篇人口
  • 1篇人口规模
  • 1篇人口普查
  • 1篇生育
  • 1篇生育率
  • 1篇失业
  • 1篇市场化
  • 1篇农村劳动力
  • 1篇农村劳动力流...

机构

  • 12篇香港科技大学
  • 2篇广州市香港科...
  • 1篇国务院发展研...
  • 1篇南开大学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12篇马忠东
  • 3篇王建平
  • 1篇崔传义
  • 1篇王西玉
  • 1篇石智雷
  • 1篇唐家龙
  • 1篇梁在
  • 1篇赵阳
  • 1篇吕智浩
  • 1篇蓝图
  • 1篇周国伟
  • 1篇叶孔嘉

传媒

  • 6篇人口研究
  • 3篇中国人口科学
  • 1篇管理世界
  • 1篇遥感学报
  • 1篇人口与发展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口迁移变动趋势——基于人口普查和1%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被引量:18
2019年
文章基于1982~2015年人口普查和1%人口调查数据,计算了所有普查年5年跨县迁移量,从1982年到2010年再到2015年,人口总迁移量从2 863万升到1.46亿,再下降到1.32亿。其中,户籍迁入的永久迁移从2 420万下降到1 976万后,继续下降到1 432万;离开户籍县的临时迁移从443万增长到1.26亿,然后微降至1.18亿;临时性的务工迁移从不足200万增长到7 033万后,再下降至5 707万。文章发现,人口迁移已实现从计划性的永久迁移向市场性的临时迁移的转变,对市场转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人口迁移实现了从个人行为向家庭行为的转变。与2000年相比,2010年劳动力峰值受高校扩招影响,从5.9%上升到9.5%,已婚青壮年的迁移率比10年前大幅提高,并取代未婚青年人群成为迁移的主流。此外,由累积值计算的2010年儿童留守率高达62.8%,中青年妇女净留守率为21.7%,表明市场化后风险的提高迫使家庭居住分离以劳动力迁移的方式来分散风险。一旦克服风险约束后,回流增加较快。文章建议,政府在政策上营造宽松环境,以保障未来迁移向优质化、家庭化和长期稳定的方向发展。
马忠东
关键词:人口迁移经济转型
区域竞争下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分布被引量:23
2010年
本文重新定义了流动人口概念,并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实际规模及分布。广义流动人口包括离开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长期流入者和"半年以下"经济型短期流入者。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现有人口数据,我们发现经济型短期流入规模达1676.5万,占重要流入省市总人口比重的2%以上。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数在1.5亿左右,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大约6844万。省际流动的流入地及流出地都比较集中:近3/4来自中南及西南9个欠发达省份,3/4流向经济发达区域广东(34.2%),长三角(28.5%)和环渤海地区(13%)。对珠、长三角的选择由距离决定:邻近省选择高度集中,等距或长距时则分散到两个区域。以上分布显示沿海发达地区对中西部人口的强烈吸引力,也反映出区域发展多极化后发达区域间劳动力需求竞争加剧。
马忠东王建平
关键词:流动人口人口规模民工荒
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被引量:80
2000年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马忠东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
国际人口信息系统的构想和尝试
2008年
由于国际移民活动迅速增加,模式日趋复杂,人口学界迫切地期待一个能够解决新情况、应用新方法的平台。但是由于各国普查数据结构不同,很难快速有效地搜索和匹配不同国家的人群,当前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移民输出国或输入国。为了突破这种局限,实现方便快捷的比较研究,作者力图将各国普查微观数据整合到一个数据库中,并且利用开源软件组合开发一个基于网络发布的国际人口信息系统。基于这个设想,主要解决了各国普查数据的标准化,系统框架的设计,以及部分功能的实现,并且还将继续实现包括G IS作图在内的多个模块。
马忠东蓝图聂致钢
关键词:国际移民普查数据
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被引量:106
2010年
劳动参与率是影响劳动力变化的三要素之一。它一方面具备相对稳定的模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一系列个人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文章基于普查数据,着重分析了劳动参与的年龄模式和主要影响因素,并预测了未来劳动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中国劳动参与年龄模式正趋向于稳定的倒"U"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城乡差异。回归结果表明,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可大大提高劳动参与,特别是女性的劳动参与,表明人力资本是未来劳动力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预测结果显示,劳动力规模10年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负增长,同时中老年劳动力的比重也会大幅上升。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劳动力变化所带来的震荡。
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
关键词:劳动力增长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失业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6
2011年
文章探讨了家庭决策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失业的影响,认为劳动力回流会降低流入者的现存失业率进而拉低城镇总体失业率。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作者对城镇失业与其相关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就失业概率而言,农村流入人口远低于城镇居民;镇居民低于市居民;女性高于男性;年轻组远高于其他年龄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总体最低,但高校新近毕业生却较高。另外,区域发展模式影响其失业模式。失业水平在东北、武汉、重庆老工业基地出现了本地居民、农民工和总体均高的'三高'模式,在京、津、沪和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本地居民高、农民工低和总体居中的'高低中'模式,仅在国有、私营、和'三资'企业平衡发展的华东沿海地区出现了本地居民低、农民工低和总体低的'三低'模式。
马忠东王建平
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被引量:55
2007年
人口迁移的选择性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文章利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重点考察了1990年代后期在转型社会中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问题。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年龄选择性和教育选择性,但青年迁移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且呈现出高于男性迁移风险的态势。同时,户籍制度是影响迁移决策和决定迁移类型的重要因素。
唐家龙马忠东
关键词:人口迁移选择性户口迁移普查数据
流动过程影响婚姻稳定性研究被引量:31
2017年
文章先从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式、流动时间和流动空间3个维度来构建流动人口婚姻稳定性的分析框架,再基于全国106个城市157535个流动人口家庭调查数据来检视流动人口离婚风险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城镇户籍流动人口离婚率高于农村户籍,并随年龄增加和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升高。此外,同省流入和流出人口在离婚率上非常近似,反映了区域性婚姻文化效应。流动过程中婚姻质量的降低,替代资源可接触性的增多,再婚搜寻成本的降低,都增加了流动人口的离婚风险。回归结果显示:丈夫独自外出务工,流动时间长、距离短,与当地文化差异少,离婚风险高。
马忠东石智雷
关键词:流动人口离婚率婚姻质量
“子女组合偏好”与选择生育: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下降和子女组合序列的变化被引量:9
2009年
家庭生育理论和研究集中于生育数量而忽略了子女性别组合。1990年代以来随着超声波技术在产前检查中的普遍应用,性别鉴定和选择生育在男孩偏好社会迅速扩展,并成为家庭实现子女目标组合的重要方式。本文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新信息,通过子女匹配寻母的方法重建整个1990年代生育史,并据此推算每年生育水平和子女排序比例。发现育龄妇女二三胎次生育水平在90年代初大幅下滑。农村地区,特别在华中南地区,二胎女孩生育率明显低于二胎男孩生育率且男女差持续扩大,反映二胎生育选择性强,造成女孩乃至整体生育水平下降。三胎生育率也持续下降到最低点。中部农村同岁妇女(32~33岁)的子女性别序列比例图显示90年代独子比例增到18%,独女及双女比例一直很低,在5%~7%之间。两孩含子三组合(子|女,子|子,和女|子)总比例增到53%成为主流。"女|子"比例由17%增至23%而成为第一组合。多胎比例则由1/3减半至16%。所有变化反映了在性别识别技术及一胎半政策下,一女后选择生男以达到理想子女组合,减少了多胎,却酿成了社会男女孩比例严重失衡。调整生育政策,奖励双女户并杜绝多胎,适当放宽子后二胎,可望在保持较低生育水平下,逐步恢复性别平衡。
马忠东王建平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
市场化下城市居民的住房选择:以广州为例被引量:10
2010年
以广州为例,分析了中国市场化过程中城市居民住房选择行为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大城市现有的住房存量结构受到住房制度改革,尤其是1998年住房货币化改革的深刻影响。由福利分房的再分配体制向住宅商品化的市场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赎买措施是造成城市居民高自有率的主要原因。随着转型的逐步完成,未来城市住房的增量结构将更多地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市场化要素如人力资本,收入,私有经济,价格对住房选择影响显著。收入和教育的提高对住宅的拥有及价格/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作用。随着市中心房价的大幅升高,城市新增人口的居住选择有逐步郊区化和次中心化的趋势。
马忠东周国伟王海仙
关键词:住房改革住房结构住房自有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