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永强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文学
  • 2篇新文学
  • 2篇文化
  • 2篇文化传播
  • 1篇代文
  • 1篇心理
  • 1篇游记
  • 1篇域外
  • 1篇知识
  • 1篇知识群体
  • 1篇人文
  • 1篇人文视野
  • 1篇审美
  • 1篇时评
  • 1篇探险
  • 1篇探险家
  • 1篇平民
  • 1篇平民化
  • 1篇清末
  • 1篇清末民初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6篇马永强
  • 2篇丁帆

传媒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晋阳学刊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唐都学刊

年份

  • 3篇2004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论中国现代西部文学独特的文明形态被引量:9
2004年
在中国文化和文学版图上,东部和西部的巨大落差,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东西的界线如何划分?影响中国西部文化的文明形态包含哪些特殊的内涵?它怎样影响民族心理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研究西部文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马永强丁帆
关键词:民族心理文明形态
清末民初的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发生
清末民初的报刊、出版、学校是传播异域文化并使之与传统文化碰撞的媒介,也是影响近代社会变革和文学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力量.自粱启超1902年创办《新小说》掀起“小说界革命”到五四新文学的发生,近代文学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由“公共舆...
马永强
关键词:近代文学文化交流传播媒介
文化差异制约下的中国“西部镜像”——20世纪初域外探险者笔下的西部探险记游被引量:1
2004年
19世纪末到 2 0世纪初的外国探险者对中国西部的“地理大发现” ,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而 ,要对他们的探险记游所折射出的“西部镜像”给予科学审视和历史分析 ,既要珍视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文学价值 ,又不能回避其中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偏见、局限与蔑视。因为 ,域外探险记游文学不仅仅是异域风情的展现与描绘 ,还包含着创作者的文化认知与主体心灵的展露 ,自然物象与主体形象的结合与呈现 。
马永强
关键词:文化差异探险家游记
历史审美与人文视野下的中国现代西部文学(专题讨论)——现代西部文学的美学价值
2004年
一部具有美学价值且可入史的文学作品多半是有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我们认为,这样的美学真谛不仅存在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以及前工业文化审美时空之中。而且也呈现在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审美时空之中。正如赫姆林·加兰所言:“显然,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地方色彩可以比做一个人无穷地、不断地涌现出来的魅力。
丁帆马永强
关键词:西部文学文学作品文化审美
近代报刊文体的演变与新文学被引量:9
2000年
王韬、梁启超创造的报刊政论文体开一代新风,对清末的程式文风给予了有力地 批判和扬弃,继之而起的报刊“时评”、杂文以及由纪游、通讯发展而来的报告文学都是报刊文 体的发展、完善。报刊文体的通俗化和白话报刊带动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从而 使文化传播符号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为新文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马永强
关键词:白话文运动新文学时评报告文学
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被引量:6
1999年
新文学的发生 ,在客观上经历了传教士———维新派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 ,是域外文明的进入与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文化传播媒介的平民化特质使文学创作者的身份普泛化、文学传播市场化、文学接受大众化 ,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化传播这一过程为新文学萌芽造就了一个新知识群体 ,他们将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带给了新文学 ;与此同时的域外文学翻译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 ,使小说、戏曲由传统文学的婢女地位登上文坛的霸主宝座 ;自晚清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一直到新文学的萌芽 ,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
马永强
关键词:文化传播平民化知识群体文学变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