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瑾

作品数:10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体育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体育
  • 4篇文化
  • 3篇学校体育
  • 2篇英语
  • 2篇英语教学
  • 2篇体育文化
  • 2篇近现代中国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模式
  • 1篇大学英语
  • 1篇大学英语教学
  • 1篇性别差异
  • 1篇学校体育课
  • 1篇学校体育课程
  • 1篇英语教学模式
  • 1篇英语课
  • 1篇英语课堂
  • 1篇英语课堂教学
  • 1篇院校
  • 1篇中国传统体育

机构

  • 10篇南京体育学院

作者

  • 10篇黄瑾
  • 5篇江姗姗
  • 2篇唐永干
  • 2篇田标
  • 1篇戴中明
  • 1篇葛见珠

传媒

  • 10篇南京体育学院...

年份

  • 3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南体英语教学模式略见一斑被引量:9
2005年
通过对南京体育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指出: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并提出只有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综合教学法,才能真正推进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黄瑾
关键词:英语教学
体育学院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因素被引量:6
2003年
以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手段 ,从教材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予以关注和努力加以解决的一些问题。指出教材的知识性、适用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在于教师的活化 ;现代教学方法应当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融合 ;性别差异可以合理利用 ;针对个别系科的学生 ,情感目标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戴中明黄瑾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性别差异教师
论《周易》中的体育文化滋养被引量:3
2008年
作为哲学元典性质的《周易》,乃是远古、上古中华民族智慧的总汇,其中的体育滋养主要以哲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周易》具有现实意义,但毕竟古今暌违,时过境迁,需要通过争鸣而相对科学地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唐永干田标黄瑾
关键词:体育文化《周易》滋养
1941-1944年的民国学校体育视导制度的内容及启示初探被引量:3
2007年
探索了1941-1944年民国学校体育视导制度,发现当时是由教育部门统管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比较重视体育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和组织建设;并且对体育防腐和提高体育资源利用效能比的努力在管理的制度安排上也有所反映。
江姗姗黄瑾
关键词:民国学校体育
新兴奥运项目在我国的文化融合问题之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对比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历届奥运会项目和全运会项目设置,定义了"新兴奥运项目"、"新兴奥运项目文化融合的含义及其显性特征"。从为这些新兴项目的文化融合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案,如联合媒体加强宣传、适当开放现有场地、采用免费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官方推动、明确体育社团性质及多办民间赛事等。
江姗姗黄瑾
关键词:文化融合显性特征
“精武会”的推介艺术及其对体育社团的启示被引量:8
2005年
“精武会”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民间体育团体。它的卓然于时,饮誉于世,显然与其高超的推介艺术是分不开的。对“精武会”的推介艺术进行了分析与评说,指出:与时俱进、身体力行、以人为本、伸张正义是一个体育社团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体育提升到哲学的神圣高度,使人们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体育。
黄瑾
关键词:精武会推介体育社团
全运会新增项目(奥运项目)在我国文化融合状况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2008年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对全运会新增项目(奥运项目)在我国文化融合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新增项目在我国的现状为:竞技水平高、社会认知度低、大众参与度差。原因:外因——场地的缺乏制约新增项目的推广与融合;余暇时间和收入状况影响人们接受并参与全运会新增项目;新增项目的相关从业人员人数较少,影响力欠缺;大众的需要与新增项目从业人员的关注重心之间有较大差距;从业人员自身对这些新增项目文化内涵的把握影响了这些项目的推广与普及。内因——自身文化特点的差异导致各项目发展冷热不均。
江姗姗黄瑾葛见珠
关键词:全运会文化
解读近现代中国体育制度文化(一)——20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组织制度演变及其启示被引量:3
2007年
学校体育组织制度是一个规定学校体育管理,规范学校体育行为的系统。通过文献资料法与历史学的研究,分析了中国学校体育组织制度演变并寻找演变过程中的特点,最后指出中国学校体育在20世纪的发展方向。
黄瑾江姗姗
解读近现代中国体育制度文化(二)——20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制度演变摭谈被引量:4
2007年
学校体育课程是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要求,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而制订的,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学科知识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20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指出:1、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一致;2、从全球化的视角指导体育文化的交融,以实现体育文化融合的中国化的过程;3、将政府和政党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外力转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自觉行为,这才是推动学校体育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黄瑾江姗姗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程制度
“体育文化”悖论(三)——“传统体育文化观”的阐释被引量:1
2007年
以前面相关论文中阐述的“文化”、“体育文化”定义为理论前提,对“传统”、“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定义和辨析;进而论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质态,并作界说;再进而评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指出其症结及解决之道。
唐永干田标黄瑾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