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裕生

作品数:100 被引量:310H指数:9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9篇哲学宗教
  • 15篇文化科学
  • 9篇政治法律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9篇哲学
  • 15篇伦理
  • 13篇伦理学
  • 10篇权利
  • 8篇基督
  • 7篇宗教
  • 7篇基督教
  • 7篇存在论
  • 6篇形而上学
  • 6篇社会
  • 6篇自由意志
  • 6篇论自由
  • 5篇德国哲学
  • 5篇文化
  • 5篇美德
  • 4篇道德
  • 4篇正义
  • 4篇知识
  • 4篇西方哲学
  • 4篇先验

机构

  • 65篇清华大学
  • 25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94篇黄裕生

传媒

  • 12篇浙江学刊
  • 12篇江苏行政学院...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云南大学学报...
  • 3篇哲学研究
  • 3篇高等学校文科...
  • 3篇清华西方哲学...
  • 3篇关东学刊
  • 2篇求是学刊
  • 2篇齐鲁学刊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学海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探索与争鸣
  • 2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哲学史
  • 2篇中国哲学年鉴
  • 2篇社会学家茶座
  • 2篇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8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们在生-死之中——兼论列·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被引量:4
2002年
死亡是人的一种可能性存在,而且是每个个人惟一不可让渡、不可替代的一种可能性存在,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只有不幸的人才会碰上的意外事件。因此,死亡对于人的真实存在或真实生活具有根本性意义。人必得在自己的纯粹思想意识中承担并守护着死亡这种可能性存在,并从这种死亡觉悟去理解和展开自己的生活,他才能真正在其生活中维持个人的自在-自由与个人的普遍尊严,而不是片面追求在职位上充当的角色的私人利益与“私人尊严”,从而保证生活的真实性与永恒价值。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是“常人”掩盖死亡、忘却死亡的一个典型案例。
黄裕生
关键词:纯粹意识角色尊严
质料何以是先验的?——论马克斯·舍勒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基础被引量:8
2012年
在康德哲学里,先验与后验的区分对应于形式与质料的区分,康德认为,只有形式的东西才是先验的东西,而质料则一定是经验的东西。但是,在舍勒看来,这种对应性的区分是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错误。因为先验与后验的区分是绝对的,而形式与质料的区分则是相对的。真正先验的东西是不借助于包括形式在内的一切在先条件而直接被给予的东西,也只有这种没有在先条件而直接被给予的东西才是先验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质料作为直接被给予的东西,就是先验的东西。作为直接的被给予物,先验质料物也就是被给予的自身物。相对于各种普遍定理而言,这种质料反而是构成它们之规定与前提的形式。
黄裕生
关键词:舍勒
论国家与宗教被引量:1
2014年
自由不仅因使人能相互理解、相互敞开而生活于伦理共同体里,而且因使人能打开未来而生活于另一个世界,也即生活于宗教性之中,一切宗教信仰都是这种宗教性存在的展开。国家虽然是由自由的成员个体契约产生的,但是,它必定是在伦理共同体基础上契约出来的,因此,国家负有伦理使命。就其产生与内在性而言,国家与宗教都是相互独立的,任何相互僭越,都直接导致对人的自由的损害。不过,为了承担起自己的伦理使命,国家却需要求助于宗教信仰。因此,国家不能也不应当否定宗教,倒应当宽容、尊重乃至倡导宗教信仰,但这不是指所有的宗教,因为那些违背与否定人类普遍道德法则的宗教信仰恰恰是需要防范的。
黄裕生
关键词:伦理社会宗教
哲学是什么?被引量:2
2012年
就哲学是在有无之间的摆渡而言,哲学是科学,因为它涉及"有",同时哲学又不仅仅是科学,因为它还关乎"无";就哲学是追寻本原的一种努力而言,哲学既是一种返回自身的返乡之旅,也是一种成就自身的未来之旅,因此,哲学在根本上乃是一种为己之学与成己之学;就我们只有回到本原才能回到自由身而言,哲学是还给我们自由的一种解放事业;而就真正的自身乃是自由身来说,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成就自由与守护自由。
黄裕生
关键词:本原成己
犹太哲学:一种命定的宗教哲学──评《现代犹太哲学》
2001年
黄裕生
关键词:宗教哲学《圣经·旧约》基督教哲学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西方哲学?——《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创刊辞
2015年
本刊应当是国内首份以西方哲学研究为志业的刊物。我们为什么需要研究西方哲学?对于我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或专业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西方人,却也不是西方人可以随便打发的非西方人。我们是西方人的异在者,正如西方人一直是我们的异在者一样;作为这种相互的异在者,我们才是西方人的发现者,西方人也才是我们的相遇者。虽然作为位格存在者(Person)而言,每个人之间都是相互的异在者,因为每个人都是作为不可替代的目的本身而存在;但是。
黄裕生
关键词:西方哲学现代社会权利主体西方人
论华夏文化的本原性及其普遍主义精神被引量:16
2016年
对"绝对者"的觉悟与对普遍性原则的自觉、自任是一种文化成为本原性文化的标志性事件。殷商对"上帝"的崇而不祭,表明殷人所崇拜的"上帝"已超越了自然神而为一至高神;周人的"天"则进一步纯粹化为"无亲"而"与善人"的公义之天。诸子之"人文思想"的兴起不仅不是削弱殷、周对"绝对者"的这种觉悟与确信;相反,实乃加持了这种突破性的宗教信仰。孔子仁学的确立与仁爱法则的发现,则完成了对"绝对者"的信仰与对普遍性原则的自觉之间的贯通,从此把华夏民族带上了担当普遍性原则的"世界史"之路。本原文化民族之间的相遇是普遍性升级的必经之路。
黄裕生
关键词:华夏文化
论卢梭的“自然状态”及其向社会过渡的环节被引量:4
2014年
在卢梭所描述的自然状态里,孤单与闲散是初人最本质的生活方式,前者被用以表明人最初是封闭的单子式个体,个体之间没有相互性的共在,因而没有任何内在的关系;而后者则被用来表明人最初没有未来,没有预期,只生活在当下,因而无需为明天筹划,无需为目标匆忙。这种不能打开未来的初人也不可能敞开自己而与他人共在。因而,在自然状态,每个人都是独自生活而完全自由的。但,人这种存在者具有学习与自我改善的能力,这使他终究能够发现"他人",对他人的发现构成了自然状态向社会过渡的关键环节。
黄裕生
论意志与法则:卢梭与康德在道德领域的突破被引量:1
2019年
自由意志与行为法则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意志被确立为行为归责的基础或根据之后首先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的回答:一种是外在的关系,虽然意志自由使行为法则成为行为法则,但行为法则本身不来自于自由意志本身,而来源于意志之外。一种则是内在的关系,即自由意志不仅使行为法则成为可能,而且它就是行为法则的来源本身。
黄裕生
关键词:自由意志意志自由道德领域
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一种存在论阐释的尝试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对时间的超验化与观念化阐释了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这种变革使时间进入了形而上学,从而使感性论进入了存在论。对康德哲学本身来说,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不仅构成了他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基础,而且使他在哲学上捍卫人的...
黄裕生
关键词:感性观念化形而上学存在论
文献传递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