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璇
- 作品数:122 被引量:33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政治法律更多>>
- 血管内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评价血管内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不同血管内技术治疗VBDA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45例VBD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治疗方法分为重建性手术和破坏性手术。重建性手术包括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24例)和单纯支架置入术(8例),破坏性手术采取动脉瘤+载瘤动脉近端栓塞术(13例)。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5/45)和4.4%(2/45),其中重建性手术1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1例术中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溶栓后无神经功能障碍,上述并发症均发生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单纯支架置入术无并发症发生;破坏性手术3例术后发生脑缺血,1例死亡,2例重度残疾。长期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41例,3—6分4例。重建性手术组较破坏性手术组预后好(96.9%比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6.2%比2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技术治疗VBDA安全、有效,重建性手术较破坏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较好。
- 臧贻征王志刚王成伟张媛丁璇王小飞
- 关键词:夹层动脉瘤椎基底动脉血管内治疗栓塞
- NBCA和ONYX栓塞治疗不同类型脑动静脉畸形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对比分析NBCA和ONYX两种液态栓塞系统对不同类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栓塞率,对NBCA和ONYX的有效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1998年1月至2005年6月经过NBCA和ONYX栓塞治疗的50例脑AVM病人,NBCA组30例,ONYX组20例。男32例,女18例,平均33.5岁。对两组间不同大小、供血动脉类型、供血动脉支数脑AVM的栓塞率对比分析。全部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应用SAS 6.12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对中型、皮质多支供血和浅部引流的脑AVM, ONYX的栓塞率高于NBCA。两者对小型、单支供血的脑AVM均有较高的栓塞率。结论对中型、皮质动脉多支供血的脑AVM,ONYX栓塞率比NBCA高。对大型和混合供血的脑AVM,NBCA与ONYX两者的栓塞率并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小型脑AVM,两种栓塞剂均有着较好的栓塞率。穿支供血的脑AVM不适合经动脉行血管内栓塞。对于体积较大的伴有广泛供血和位于功能区的AVM,可以分次栓塞,并结合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丁璇王志刚沈寻张纪庆刘云霞王成伟潘顺冀勇
-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介入治疗
- 应用水膨胀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水膨胀式微弹簧圈(HydroCoil)栓塞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体会.方法:应用HydroCoil栓塞治疗1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病人,造影对比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变化.结论:HydroCoil栓塞治疗CC...
- 王志刚丁璇冀勇王成伟郝晓光潘顺李卫国
- 关键词:颈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水凝胶影像学
- 文献传递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评价(附88例报告)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评价多种血管内栓塞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88例颅内动脉瘤中,56例给予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2例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7例行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6例行动脉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4例行机械可脱式微弹簧圈(MDS)栓塞治疗,3例行球囊辅助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88例全部治愈。1例在GDC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及肢体瘫痪,经内科治疗后,24小时恢复正常。1例微弹簧圈栓塞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1-2级,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正常,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GDC是目前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对宽颈口或梭形动脉瘤,可应用球囊结合GDC或动脉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
- 王志刚庞琦贺红卫王成伟张庆林丁璇徐华文
- 关键词:血管内栓塞治疗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球囊术后
- 外科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 2005年
-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其导致同侧脑梗死的发病率高达90%-95%。最近10年,随着介入放射技术尤其是血管内支架技术的成熟和脑保护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
- 王成伟丁璇
-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外科介入放射技术脑保护技术
- 大脑中动脉瘤的治疗策略(附111例病例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间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11例114个大脑中动脉瘤。分析术前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治疗结果。结果手术夹闭88例患者90个动脉瘤,术后15 d~48个月(平均12.7个月)造影随访,夹闭动脉瘤89个,瘤颈残留1个,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23例24个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7个,球囊辅助栓塞3个,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2个,17个动脉瘤术后1~37个月(平均10.6个月)造影随访,5个(29.4%)复发;单纯支架治疗2个(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造影随访,1个动脉瘤消失,1个无变化。Glasgow预后评分5~4分中夹闭72例(81.8%),介入21例(91.3%)。结论窄颈(浆果样)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均不易复发。复杂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不易复发,介入栓塞相对容易复发。大脑中动脉瘤合并血肿(血肿量>30 mL),选择手术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瘤均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
- 丁璇王志刚李新钢王成伟王益华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
- 颅内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远端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例破裂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病例共18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后动脉远端1例,大脑后动脉远端2例,小脑上动脉远端3例,小脑前下动脉远端4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6例(8枚动脉瘤)。结果 4例使用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患者均保持了载瘤动脉通畅,7例采用微弹簧圈+Onyx胶或仅用Onyx胶进行载瘤动脉闭塞,5例共7枚动脉瘤行开颅手术夹闭。其中3例术后出现无症状性小脑梗死,11例进行了DSA或CTA随访,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后循环解剖变异较大,且侧支循环通常较好,动脉闭塞引起脑干缺血的风险较低。位于脑干前方及外侧的囊状动脉瘤,治疗时争取保留载瘤动脉通畅。如果动脉瘤远离脑干,可以直接闭塞载瘤动脉,且通常不会发生致命的缺血,安全有效。
- 韩超王成伟丁璇孟庆虎
- 关键词:后循环颅内动脉瘤
- 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再出血发生的诱因、时间,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Hunt-Hess分级与再出血发生的关系和再出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动脉瘤再出血患者再出血的诱因,再出血的次数、间隔时间;与未发生再出血的59例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位置、大小、Hunt-Hess分级与再出血发生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再出血的诱因有高血压、情绪异常、用力排便、过早搬动、下床活动;再出血发生的高峰时期在首次出血后的第1、2周和第4周;前后循环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近似(P〉0.05);动脉瘤直径〈5mm、5-10min、〉10min的患者的再出血的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患者的再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Ⅲ级者(P〈0.01);再出血组者的预后较未再出血者的预后差(P〈0.05)。结论再出血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注意在第1、2、4周发生再出血的可能,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首次出血要及早诊治。
- 王志刚张纪庆黄德章丁璇许真冀勇王成伟曲春城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颅内再出血
- 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6例报告)被引量:3
- 2006年
- 应用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34-61岁,平均47岁),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16例患者16个动脉瘤完全栓塞,其中1例应用球囊辅助成形技术,1例结合Neuroform支架栓塞;7例获随访3~9个月,均未见复发.认为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确切,复发率低。
- 丁璇王志刚王成伟沈寻张纪庆潘顺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微弹簧圈
- ONYX液态栓塞剂在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6年
- 为观察ONYX液态栓塞剂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检塞术中的应用效果,对25例脑AVM患者于检塞术中采用ONYX液态检塞剂。15例检塞率〉90%.5例为80%~90%。5例为50%~70%。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无1例发生癫痫。术后2例颅内出血,2例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临床随访无症状加重者.造影随访1例术后4个月部分复发。认为ONYX液态检塞剂检塞率高,近期效果较肯定,但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 沈寻王志刚丁璇王成伟张纪庆韩磊潘顺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放射肿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