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卫涛

作品数:2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热异常
  • 1篇多时相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生代火山
  • 1篇新生代火山岩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球
  • 1篇岩石地球化学
  • 1篇遥感
  • 1篇石地
  • 1篇腾冲地块
  • 1篇年代学
  • 1篇年代学特征
  • 1篇强过铝花岗岩
  • 1篇热红外
  • 1篇热红外遥感
  • 1篇热异常
  • 1篇花岗岩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2篇乔卫涛
  • 2篇彭松柏
  • 2篇林木森
  • 2篇李辉
  • 1篇田礼乔
  • 1篇王振胜

传媒

  • 2篇岩石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腾冲地块高地热异常区晚白垩世-始新世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构造意义被引量:7
2014年
腾冲地块高地热异常区清水左所营初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新华黑石河热田强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热海热田硫磺塘硅化碎裂正长花岗岩岩体变形变质、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年代学的研究表明,晚白垩世(73Ma)初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为高温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后碰撞转换或过渡构造环境,并经历强烈伸展变形作用,普遍发育早期近水平-低角度(〈30°)韧性伸展剪切糜棱面理,局部发育晚期高角度右旋走滑挤压韧性糜棱面理;始新世(48-46Ma)强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硅化碎裂正长花岗岩岩体为中-高温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并具铝质A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板内构造环境,以发育晚期高角度(70°-87°)右旋走滑挤压韧性糜棱面理为特征,其右旋走滑韧性剪切变形时代晚于始新世(48-46Ma)。晚白垩世-始新世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碰撞造山隆升后的伸展垮塌、拆沉地幔物质上涌玄武质岩浆底侵和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密切相关。始新世-第四纪岩浆活动与高地热异常区(带)空间上密切伴生,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脆性走滑-拉张正断层和构造拉分断陷盆地的形成,构造断陷边界断裂与深部岩浆活动是导致腾冲地区高地热异常区(带)中-高温地热温泉沿走滑-拉张断裂带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林木森彭松柏乔卫涛李辉
关键词:变形变质岩石地球化学腾冲地块
根据多时相夜间MODIS LST推断的腾冲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岩浆囊分布与活动特征被引量:10
2011年
腾冲火山地热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带的弧后活动区,是我国新生代火山-地热最为活动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MODIS夜间月平均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数据,计算了研究区2001~2011年132个月的月平均地表温度,圈定了地温异常区;分析了异常区年内及年际间的平均地表温度变化趋势,推测了可能的地下岩浆囊分布位置及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腾冲地区现今地下可能存在3个岩浆囊:第1个位于五合-新华-蒲川-团田一带,面积约为537km2,地温异常最明显;第2个位于朗蒲-热海-马鞍山地区,面积约为226km2,地温异常次之;第3个位于马站-曲石之间,面积约为28km2,地温异常较为明显。3个地温异常区在年内的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且周期性明显,均在5~6月份和8~9月份出现2个温度峰。其中朗蒲-热海-马鞍山异常区的地温变化波动最大,可能反映地下岩浆囊地热系统与地表地下水系统的对流交换活动性更强。MODIS夜间月平均地表温度数据得出的结果与测震、GPS形变、He同位素比值及最大相对地热梯度等方法推测的地温异常区范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特别是地温异常区年内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发现,表明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应用于地热异常实时监测与研究的巨大潜力。
李辉彭松柏乔卫涛林木森王振胜田礼乔
关键词:地热异常热红外遥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