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蓉

作品数:25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细胞
  • 9篇树突
  • 9篇树突状
  • 8篇树突状细胞
  • 7篇儿童
  • 4篇亚群
  • 4篇皮肤
  • 4篇细胞集落
  • 4篇粒细胞
  • 4篇粒细胞集落刺...
  • 4篇集落
  • 4篇集落刺激因子
  • 3篇点刺试验
  • 3篇性疾病
  • 3篇皮肤点刺
  • 3篇皮肤点刺试验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3篇吸入
  • 3篇吸入性过敏原

机构

  • 25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25篇付蓉
  • 11篇成胜权
  • 9篇潘凯丽
  • 8篇强欢
  • 7篇张国成
  • 6篇丁翠玲
  • 6篇周景师
  • 5篇曹玉红
  • 5篇丁亚楠
  • 5篇孙凯
  • 5篇窦科峰
  • 5篇李海民
  • 4篇许东亮
  • 3篇杨晓蕾
  • 3篇林海波
  • 2篇邓军霞
  • 2篇刘文超
  • 2篇薛妍
  • 2篇钱新宏
  • 2篇张福琴

传媒

  • 3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发育医学电子...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2篇第六次全国中...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药房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6
  • 3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1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制备源自HBsAg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的外切体
2012年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负载HBsAg基因的外切体(exosome)瘤苗,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免疫学功能。方法:运用分子克隆和病毒载体转染HBsAg基因构建AdVHBsAg-DC肝癌瘤苗,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转染基因表达;提取exosome;以透射电镜观察、Western blot法鉴定exosome。结果:构建的重组AdVHBsAg腺病毒载体,经PCR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HBsAg基因片段已正确插入腺病毒载体中。包装的腺病毒载体具有良好的感染性,可以在293细胞中形成病毒颗粒。提取的exosome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为50-100nm的膜性微囊,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exosome含有DC的特征分子和HBsAg基因。结论:成功制备并获得HBsAg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为来源的exosome瘤苗,为治疗乙肝相关肝癌提供新的思路。
杨静悦高琳付蓉薛妍刘文超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EXOSOME
3085例儿童过敏性疾病吸人性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吸入性过敏原状况及分布,以及在儿童过敏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丹麦ALK-ABELL公司提供的13种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液,对2006年7月至 2011年7月因各种过敏性疾病...
成胜权强欢丁翠玲潘凯丽曹玉红付蓉丁亚楠
关键词:皮肤点刺试验过敏性疾病儿童
儿童感染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特征
林海波张国成邓军霞刘瑞清刘雪付蓉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小鼠同种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对诱导小鼠同种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皮下注射rhG CSF ,连续 6d。测定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 (DC1/DC2 )比例 ,再用C57BL/ 6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致敏。 1周后 ,收集受者外周血 ,进行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Th1/Th2细胞因子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检测 ,并行小鼠异位心脏移植术。结果 rhG CSF刺激后 ,外周血DC2数量明显增加 ,DC1/DC2比例倒置 ;而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无显著改变 ;CD4+ 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向Th2方向倾斜 ;MLR受抑制 ;移植心存活时间 (d)延长 (7.2± 1.5vs 17.7± 4.3 ,P <0 .0 1)。结论 G CSF能增加受者外周血DC2数量 ,而不影响DC1绝对值 ,使DC1/DC2比例逆转 ,介导Th2为主的移植免疫反应 。
周景师窦科峰孙凯付蓉李海民张福琴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免疫耐受小鼠移植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亚群
克拉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对比口服克拉霉素 (利迈先 )与静滴红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将98例病人随机分为克拉霉素组56例 ,红霉素组42例 ,分别应用克拉霉素20mg/(kg·d) ,口服 ,或红霉素30~40mg/(kg·d) ,静脉滴注。结果 :克拉霉素组治愈率、有效率、支原体清除率均高于红霉素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5) ;口服克拉霉素副作用较静滴红霉素少 (P<0 01)。结论 :口服克拉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疗效确切 ,副作用少 。
付蓉张国成钱新宏
关键词:克拉霉素支原体感染红霉素儿童
G-CSF对体内树突状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研究G CSF体内应用对小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四组BALB/c小鼠分别给予 0、5、10、15 μgrhG CSF皮下注射 ,1次 /d ,连续 6d。第 6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补体结合细胞毒性单克隆抗体法阴性选择分离得到外周血DC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1(CD11c+ CD8a-)和DC2 (CD11c+ CD8a+ )的比例 ,并计算其绝对值。结果 :经不同剂量的G CSF刺激后 ,小鼠外周血DC1的绝对值无显著变化 ,而DC2的绝对值明显增加 (9 6× 10 6/Lvs 5 5 1× 10 6/L ,P <0 0 1) ,DC1/DC2的比值显著降低 (4 2vs 0 7,P <0 0 1)。结论 :G CSF可调节外周血DC1和DC2亚群的数量和比例 ,应该在抗原提呈水平重新评估G
周景师窦科峰付蓉孙凯李海民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亚群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流式细胞术
3085例儿童过敏性疾病吸入性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吸入性过敏原状况及分布,为该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丹麦ALK-ABELL公司提供的13种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液,对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因各种过敏性疾病等原因就诊的来自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3085例儿童进行吸入性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结果 3085例患儿中,吸入性SPT阳性1368例,阳性率为44.34%。过敏原阳性率较高的前5位依次为屋尘螨804例(26.06%)、粉尘螨793例(25.71%)、热带螨440例(14.26%)、艾蒿282例(9.14%)、猫毛204例(6.61%)。<4岁组、4岁~组、7~15岁组SPT阳性率依次为28.66%、41.85%、58.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随年龄增长SPT阳性率增加。男性SPT阳性率较女性高(47.78%vs 38.50%,P<0.05)。在各种不同的过敏性疾病中,以过敏性鼻炎患儿的SPT阳性率最高,达72.41%,其次依次为支气管哮喘(62.25%)、变态反应性皮肤病(45.83%)、过敏性紫癜(36.28%)。结论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吸入性过敏原以屋尘螨、粉尘螨、热带螨、艾蒿、猫毛等为主;SPT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儿童SPT阳性率较女性高;在常见过敏性疾病中,以过敏性鼻炎患儿SPT阳性率最高。
成胜权强欢丁翠玲潘凯丽曹玉红付蓉丁亚楠
关键词:皮肤点刺试验过敏性疾病儿童
哮喘患儿吸人性过敏原检测结果及其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哮喘患儿吸入性过敏原检测结果及其与患儿发病年龄、性别的关系,以及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丹麦ALK-ABELL公司提供的13种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液,对2006年7月至201 1年7月...
强欢成胜权潘凯丽丁翠玲付蓉丁亚楠
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90例川崎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川崎病急性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是发热(100%)、球结膜充血(83.3%)、皮疹(81.1%)、唇红干裂(80.0%)、手足硬肿(66.7%)、颈部淋巴结肿大(50.0%)及肛周潮红脱皮(33.3%);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升高者分别为87.8%,82.2%,88.9%及83.3%。结论川崎病急性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伴皮肤黏膜损害,肛周潮红脱皮有助于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伴中毒颗粒,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钱新宏焦西英黄莹潘凯丽李如英付蓉丁翠玲
关键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不同剂量呋喃唑酮诱导SD大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改进现有呋喃唑酮(Fz)诱导SD大鼠扩张型心肌病(DCM)动物模型,使其血生化、心功能及组织病理改变更接近人类DCM临床病理生理过程。方法:150只2周龄SD大鼠分为四组,分别按Fz 0.30 mg/g、0.25 mg/g、0.20 mg/g灌胃,每日1次,以生理盐水为对照,分别在给药4、8、12和16周检查大鼠一般状况,检验血清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和N端前体脑钠肽水平,心脏功能和电镜、光镜观察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实验组鼠生长状况差,逐渐出现肢体水肿,站立行走不稳等症状,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各时间点体重明显小于相应对照组,而心脏重量/体重比值却高于相应对照组;(2)实验组大鼠给药8、12、16周超声检测发现心腔扩大,左室后壁动度明显减弱,部分出现同向运动;(3)高、中、低剂量组鼠各时间点右心房压均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鼠,心率较相应对照组鼠慢,主动脉压无明显差异;(4)实验组鼠给药8、12、16周HE染色显示心肌出现心肌纤维肥大、非特异性退行性变及间质纤维化,肝和肺有明显淤血;(5)实验组鼠给药8、12、16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观察心肌纤维化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各型胶原比例失调,排列紊乱;(6)实验组鼠给药8、12、16周电镜显示心肌线粒体增生肿胀,肌丝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肥大和萎缩同时存在,有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结论:中剂量Fz(0.25mg/g)灌胃12周作为大鼠DCM模型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上与人类DCM更相似。
强欢付蓉潘凯丽成胜权李擒龙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呋喃唑酮组织病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