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星

作品数:12 被引量:393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土地利用
  • 9篇长江
  • 8篇长江上游
  • 4篇点源
  • 4篇点源污染
  • 4篇污染
  • 4篇非点源
  • 4篇非点源污染
  • 4篇覆被变化
  • 3篇地理信息
  • 3篇地理信息系统
  • 3篇信息系统
  • 2篇冻融
  • 2篇冻融作用
  • 2篇输出系数模型
  • 1篇动态度
  • 1篇生态
  • 1篇生态价值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机构

  • 12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伍星
  • 11篇沈珍瑶
  • 9篇刘瑞民
  • 4篇丁晓雯
  • 4篇杨志峰
  • 3篇刘芳
  • 1篇宫永伟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第四届环境模...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冻融作用对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的影响被引量:37
2010年
土壤冻融交替是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常见的自然现象,土壤在冻融期间会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过程。有研究表明,冻融区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冻融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年总排放量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尤其是N2O。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地区的土壤环境将经受更广泛和频繁的冻融交替作用,这会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气候变暖。本文重点概述了冻融作用对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机制,并简要提出了目前土壤冻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以及今后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伍星沈珍瑶
关键词:冻融作用土壤温室气体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被引量:57
2009年
该文以典型生态脆弱带——长江上游地区1980、1990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1990年研究区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增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但在1990-2000年间,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且大多来源于林地和草地等地类的转化或退化,使得整个研究期间内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从1980年的11119.16亿元减少到2000年的11077.85亿元,净减少值为41.31亿元。该区域快速城市化和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发展模式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这种生态环境急剧退化的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有效控制。
伍星沈珍瑶刘瑞民宫永伟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环境工程生态价值长江上游
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和冻融作用的温带典型草地-大气间温室气体交换研究
中国有近3.9亿公顷的天然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0%,这些草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西部的半干旱区域,而相对于如此广大面积的半干旱草原,其温室气体交换的观测以及相关机理研究却较少,致使迄今仍难以准确估算其温室气体的源、汇强...
伍星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区域分异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长江上游地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和相对变化率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模型等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西藏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最不稳定,但土地利用程度增幅非常小.青海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虽然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但土地利用程度有所下降.其余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都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四川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云南、陕西和贵州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变化的趋势和幅度都基本相似.虽然湖北、甘肃和重庆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不大,但土地利用程度却有明显地提高.
伍星沈珍瑶刘瑞民
关键词:长江上游区域分异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
改进的输出系数法及其在大尺度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中的应用
非点源污染模型是研究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主要手段,它是描述非点源污染复杂机理过程并将之定量化的工具.目前,非点源污染在产生机理、计算模型、模拟技术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许多模型往往只适用于较小面积的流域,不便于推广和应...
丁晓雯刘瑞民沈珍瑶杨志峰伍星
关键词:输出系数法污染控制非点源污染模型
文献传递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及其信息系统建设被引量:24
2006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覆盖变化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长江流域水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之一。水土流失将泥沙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残留的农药、化肥及动植物残体带入水体,使水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含量增加,水质污染加重,这是造成长江干流汛期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虽然针对长江流域的研究很多,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流域水质的非点源污染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分析当前长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和3S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长江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信息系统,并结合3S技术勾画出该系统的框架。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维持流域生态平衡,采取合理的土地管理方式,保护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刘瑞民杨志峰沈珍瑶伍星
关键词:长江流域非点源污染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被引量:20
2007年
利用1970,1980,1990和2000年4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阐述了长江上游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此特征决定了该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1970—2000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变为草地,草地转变为荒地和水域,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类开发活动和宏观政策的制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伍星沈珍瑶刘瑞民
关键词:长江上游转移矩阵驱动力
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被引量:42
2007年
利用1980年、1990年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 Info和Arc View以及Fragstats(栅格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1980~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地和耕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相对变化幅度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化为草地和耕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草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通过对该区斑块类型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离度和破碎度较大,而耕地、林地和草地在宏观政策和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分离度和破碎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通过对景观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整个区域景观结构日趋破碎,景观异质性也逐渐提高,土地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发展。长江上游地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强烈,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程度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等景观生态效应。可通过调整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使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及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伍星沈珍瑶
关键词:长江上游
应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负荷被引量:85
2008年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2000年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情况下,2000年长江上游的TN负荷为194.737万t,TP负荷为8.365万t。就省份和水系二者而言,四川省以及金沙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较大。就负荷强度而言,重庆市和嘉陵江水系单位面积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最高,应是今后重点治理地区。
刘瑞民沈珍瑶丁晓雯伍星刘芳
关键词: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输出系数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基于DEM的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分析被引量:53
2006年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在DEM基础上,分析了 2000年长江上游高程、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2000年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对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因地制宜,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影响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改善地表覆盖。
刘瑞民杨志峰沈珍瑶丁晓雯伍星刘芳
关键词:长江上游土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